8.3法治社会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法治政府的内涵及特征?
2.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意义?
要求:①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复习回顾
意义:(1)对政府自身: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与群众关系: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第三框 法治社会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目: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的含义
2.法治社会的特征
因为见义勇为打伤同学,你会道歉吗?
合作探究一:
反方观点:
法不容情(道歉)
正方观点:
法亦有情(不道歉)
当“见义勇为”被社会所质疑和讨论时,这还是我们所说的法治社会吗?
VS
各小组内进行2分钟的讨论,2分钟后双方开展辩论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前提
保证
目标
1.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P93一段)
1
2
表现: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1)信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行为准则。
(法治意识) 前提
2.法治社会的特征(具体表现)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第一,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第二,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严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第四,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的条件
知识拓展
“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
苏格拉底之死
知识拓展: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的条件
制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
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注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
表现: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法治社会具体表现(特征) p94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
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
从实施效果来看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3) 社会纠纷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实施效果——用法)
是指当事人因合同发生纠纷时可以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方式。当事人也可以不经和解而直接选择其他解决纠纷的途径。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为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商事仲裁。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知识拓展
法治社会的表现(特征)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
意识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律
实施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施
效果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
法治社会的内涵:
前提
保证
目标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议学情境
犬是人们选择饲养的热门宠物之一,给许多人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但有些种类的犬生性凶猛、攻击性强,可能给犬主和他人带来人身安全威胁。近年来,烈性犬伤人事件屡有发生,对此,读者、专家纷纷呼吁,应多措并举,将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的禁养限制落到实处,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1年8月,山东聊城市一只狼青犬和一只马犬半个月内咬伤两名幼童;2023年11月,湖南邵阳市一名10岁男孩被一只阿拉斯加犬咬伤,男孩头后枕、右耳和右肩部受伤严重……近年来,烈性犬伤人事件屡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江西南昌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四大队二级警长周鹏表示,有的烈性犬性情不稳定、不易驯服、攻击性强;有的虽然对犬主温顺、忠诚,但对陌生人尤其是老人、小孩等保持敌意,“当它们感到受威胁或性情失控时,就会展现出强大的攻击性,仅靠拴绳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约束”。
针对各地养犬条例内容差异、禁养犬只认定不统一等问题,冯帆建议,国家层面应考虑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给出指导意见,推动建立禁养犬只认定、违法惩处、相关部门责权划分等统一标准。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视频和材料,如何文明养犬?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2.具体要求
二、建设法治社会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有意识)
原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要求: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精文教观意)
1、总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第三节 法治社会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有氛围)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措施)
第三节 法治社会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有依托)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措施)
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特殊案件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坚持辅助性救助。国家司法救助是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采取的辅助性救济措施。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特定案件当事人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对同一案件的同一当事人只进行一次性救助。对于能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补偿的,一般应当通过诉讼渠道解决。
——坚持公正救助。严格把握救助标准和条件,兼顾当事人实际情况和同类案件救助数额,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防止因救助不公引发新的矛盾。
——坚持及时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办案机关应根据当事人申请或者依据职权及时提供救助,确保及早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属地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不论其户籍在本地或外地,原则上都由案件管辖地负责救助。
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
国家司法救助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具体要求: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②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③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有机制)
名词点击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民间纠纷)




行政复议是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官民纠纷)
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二、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
小结: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总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四有
有意识
有氛围
有依托
有机制
为倡导居民依法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某市开展“依法文明养犬、共创和谐家园”专项宣传活动,法院发布养犬侵权类案件的典型案例,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开通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援助,使群众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支持各方当事人在发生纠纷后,冷静处理,避免损失扩大,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借助调解、诉讼等多元平台化解纠纷;公安、畜牧、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对违法养犬采取制裁措施;支持各社区订立《文明养犬公约》,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结合材料分析:该市是如何引导市民文明养犬、妥善解决纠纷,从而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携手共建文明社区
①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4.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P96-3
二、我国国体
总结:建设法治社会
1.措施
深入普法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2.意义
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
法治建设主体
法治建设
目标
法治建设
基础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政府
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致、成效相关,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治中国的擎天大厦就不可能矗立起来。
课堂练习
1.某市民政部门通过大数据救助平台监测到某村民近几月有大额医疗支出,迅速派单至乡镇。乡镇干部会同村干部入户调查核实后,将该村民纳入低保,并给予大病救助金。村协管员将摸排和救助结果及时录入大数据救助平台。可见,该民政部门( )
①以大数据为抓手实施救助,使困难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②规范“监测-核实-处置”救助流程,实现工作程序法定化
③发挥平台监测等功能,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社会化水平
④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救助工作,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2.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该文旨在强调(  )
A.公民权利不能凌驾于法律正当程序之上
B.公民应珍惜和正确对待最基本政治权利
C.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这一有效手段作用
D.应适当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
课堂练习
A
3.近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聚焦未成年人“追星”领域网络诈骗、拐骗儿童、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虐待未成年人等问题,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评价指引功能和警示教育意义,倡导全社会共同为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上述材料说明( )
①法律监督机关积极履职保护未成年人
②我国注重对未成年人人权的法治保障
③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政治职能
④建设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关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材料强调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与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文明规范执法没有直接关系,并且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执法主体,③排除。
该活动有助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但“杜绝”一词过于绝对,不能保证完全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②排除。
B
4.(24-25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2024年12月3日陕西省暨西安市“红领巾法学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在西安市育才中学举行。此次活动,以法治舞台剧、辩论赛、模拟法庭、普法访谈、普法集市等多种创新形式展示学生欺凌预防治理教育实践成果。该活动( )
①创新普法教育形式,着力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
②推动法律的有效实施,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
③可以敦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文明规范执法
④引导青少年尊法学法用法,有利于推进全民守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