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国家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法治国家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我国法律
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原则
总目标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1 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二、建设法治国家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要求我们明确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意义,探究法治与生活的关系,归纳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治保障,展望人们在法治国家享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优美环境的美好前景。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增强对我国法律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结合近年来我国的法治成就,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具体特征。
【法治意识】了解具体的法律立法宗旨、原则和条文,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公共参与】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处理问题。
重点:法治国家的内涵、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2)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3)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法治国家的内涵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余华英被判处死刑的依据是什么?
特征一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问题: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内涵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2)原因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期望,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二、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
知识拓展:宪法与普通法律
宪法 普通法律
区别 规定的 内容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所规定的内容都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和公民活动的法律基础 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
法律 效力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的效力地位低于宪法,且普通法律的规定不能与宪法相抵触,不能违背宪法的根本性规定
制定与修改的程序 遵循特定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依照一般程序,由立法机关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联系 宪法和普通法律,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制定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坚持良法之治
——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原因:
01
从实质上看: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从形式上看: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标准:
02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要求:
03
法治国家的内涵
2.法治国家的特征
知识拓展:良法和善治
①良法与善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②良法要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善治要求把制定的良法付诸实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良法的价值。
③良法本身不是目的,制定良法是为了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良法是基础/方式手段,善治是目标。
一部法律是否属于良法最大的标准是否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我国国体
2.特征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解读: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要求:
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法治国家
公民权利:
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
公民政治权利: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公民权利 ≠ 公民政治权利
知识拓展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1)原因: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2)要求: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法治国家的特征
拓展: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要求 用严明的党纪国法和惩罚措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 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
联系 不敢腐是前提,不能腐是关键,不想腐是根本,“三不”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
法治国家
的特征
1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
2
坚持良法之治(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3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
4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二、法治国家的特征
第2目
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
1.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措施)
总要求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具体措施
法治国家的内涵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②坚持良法之治
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④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①推进宪法实施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二、我国国体
★调整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序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督促制定机关修改或者废止存在违宪、违法等问题的规范性文件2万余件,国务院备案审查法规规章1.1万余件。
①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效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根本法
2、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推进宪法实施
②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2、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
①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②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思考:国家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宪法之下,不断建立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
《宪法》
《民法典》
《刑法》
《治安管理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知识补充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合宪性审查:有关权力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对法律文件或具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确认其与宪法规定是否不一致、相抵触或矛盾,并根据宪法作出合宪或违宪的判断。是监督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方式,对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保证宪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遵守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备案审查: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进行备案审查,是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全国人大要对审查中发现存在与宪法法律相抵触或不适当问题进行处理。
练一练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习近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
上述观点说明我们要怎么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②要求: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知识拓展: 
遵守法律,即守法 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
执行法律,即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适用法律,即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监督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拓展延伸——法律的实施环节
3、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国家机关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公民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国家
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建设法治国家
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受瞩目的新兴科技,我们必须要重视由此引发的法律挑战,通过法治引导其规范发展,在法治国家建设下让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服务国家发展。
1.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
2.推进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保护公民各项权利是法治主要功能。
4.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法性审查工作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5.在法治国家,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确认,并通过立法、执法加以保障
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6.党的领导为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国为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易错明辨】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
法治国家
内涵是什么
基本特征(具体表现)
总要求
具体措施
意义
体系构建
①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要求,而不是意义,①②排除。
D
时至今日,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出了坚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
①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促进各项事业有序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要加强合宪性审查,保障宪法权威,未提到规范地方立法并且地方没有立法权,故②不选。
领导立法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故③不选。
C
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工作要点明确要提高合宪性审查工作质量,健全合宪性审查制度,明确合宪性审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建立健全涉及宪法问题的事先审查、咨询制度和事后审查制度,积极稳妥处理合宪性、涉宪性问题。完善合宪性审查
①利于彰显宪法权威,突出宪法作为根本法的至高地位
②旨在加强权力制约,对地方立法权限做出进一步规范
③要求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立法的权力
④要求宪法研究工作走实走深,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