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共22张PPT)+教案+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课件(共22张PPT)+教案+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哦,香雪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分析物象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旨意蕴。
3.学习香雪的美好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青春目标。
字词读音
皱(zhòu)褶(zhě) 碾(niǎn)轧(yà) 娇嗔(chēn) 喘(chuǎn)息 搡(sǎnɡ) 嘟(dū)囔(nānɡ)
惆(chóu)怅(chànɡ) 接茬(chá) 凛(lǐn)冽(liè) 矿(kuànɡ)冶(yě) 胳(ɡē)肢(zhī) 褂(ɡuà) 蠕(rú)动(dònɡ)
文章背景了解
1、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前主席,她不仅以深邃的文学创作赢得国内外赞誉,还通过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性探索。铁凝的文学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十年沉淀,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广泛,从女性命运到社会批判,都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铁凝的成长环境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从小在书香氛围中熏陶。1974年,铁凝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这段农村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她开始尝试写作,1975年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标志着文学之路的起步。随后,她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文学理论,为后续创作奠定坚实基础。大学期间,铁凝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活动,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铁凝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深刻影响了社会思潮。她以女性视角切入,挑战传统性别观念,推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例如,《玫瑰门》中对母性、婚姻的剖析,激发了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讨论。同时,铁凝关注社会底层,作品如《笨花》描绘农村变迁,呼吁社会公平,体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作为文学导师,铁凝在作协期间创办了多项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培养出大批新锐力量。她的文学评论也见解独到,强调“文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理念影响了一代创作者。铁凝的贡献超越了文学本身,她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符号。
2、写作背景(1982年)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讨论一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她表达的内容一致吗?
…… 但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姑娘的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铁凝.我愿意发现她们[ J ] .青年文学, 1982.(2).
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铁凝.又见香雪[ J ] .安徽文学, 2008(06).
文本内容分析
1、理清《香雪》的情节并概括要点。
序幕:1-4段 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56段 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停留的1分钟,与旅客做买卖。
发展:57—72段 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潮:73—81段 香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结局:82-83段 香雪深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2、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学生结合内容自行整理答案)
胆怯 第6段
清纯美丽 第36段
朴实单纯 第48段
渴望文化 第49段
勇敢执着 第67段
自尊心强 第71、72段
富有梦想 第76段
诚实善良 第77段
总结1: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角度:
1、故事情节
2、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3、主/次人物衬托、对比
4、环境描写:自然/社会
5、主题暗示
6、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7、他人评价(人物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评价)
3、《香雪》中是如何塑造凤娇的人物形象的?
1、对比, 凤娇对“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的关注;与香雪关注“铅笔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凤娇是个热爱物质的人。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和“北京话”搭话或者靠近,表现她的大胆直率,勾勒出他外向、泼辣、不拘小节的形象。
3、以小见大, 作为群体代表的塑造,表现出台儿沟年轻女性群体的集体面貌——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改变。
总结2: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外、语、心、动、神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物象、对比衬托
4、思考:香雪在黑夜独自从西山口返回台儿沟,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害怕”——“不害怕”——“担忧”——“愉悦”——“开心、感动”
②通过环境描写的烘托
5、思考:为什么要利用景物描写如此详细地烘托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
1、主题: 升华主旨,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给山里人带来的变化。
2、人物: 通过写香雪的害怕、兴奋、担忧、愉悦和展望,表达了她对山村现状、山里人命运的朦胧思考,表现了她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3、效果:以小见大, 代表着渴望改变家乡、渴望改变贫穷的无数山村孩子的心路历程
总结:环境描写作用
1、主题: ①象征或暗示主旨;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旨
2、人物:①为后文刻画人物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③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个性和生活情趣
④影响或决定人物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
3、效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深思/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XX情感基调 (结合表现手法作用作答)
4、内容:①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表现地域风光;②揭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
③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等
5、结构:①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⑤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小说主题探究
1、结合香雪、凤娇等人物形象,推断小说主题
①凤娇 —— 泼辣、大胆、直爽——摆脱贫穷
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因而渴望与山外的人交往,愿意对山外的人好,心里有着一种懵懂的情愫:某一天能走出大山,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对于山村的普通姑娘来讲,嫁个城里人是走出大山的最直接方式。
②香雪 —— 少言寡语、文静、腼腆、内心纯真美好——知识改变命运
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心里有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学好知识,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被局限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家乡落后的境况。
作者借此表达出小山村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同状态。
结合火车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并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
(象征义:作者把感情赋予到具体的事物上进行表达 )
大山 :象征着封闭、贫瘠、落后。
火车: 现代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外面的新世界。是连接封闭落后的大山与山外现代世界的纽带。
封闭(环境) 封建(思想)
渠道——换取东西、改变思想、拓宽眼界
3、结合铅笔盒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并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
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创作意图:香雪的铅笔盒情愫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铅笔盒装载着她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铅笔盒能帮她挽回自尊,得到铅笔盒,是香雪的个人文化需要,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需要。
文章主题:
1、写作对象: 香雪、凤娇(女性) 乡村
北京话(男性) 城市
大山、火车、铅笔盒
2、写作背景: 1982
3、思考方向: 批判(讽刺)、赞扬(歌颂)、呼吁、抒发、揭示
【小说主题】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表达了 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渴望, 同时表现了 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 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思考1:①如果把文中的“铅笔盒”换成“金头饰”“手表”(7、9段),香雪是否还会依现有的情节逻辑行动? ②要是换成“自动铅笔”“新书包”或者“配乐诗朗诵”呢?
答:①不会,二者的属性不同; 自动铅笔盒代表着知识属性(改变命运的可能)和经济属性(话语权力与尊严),拥有之后可以似乎可以改变阶层不被霸凌,挽回自尊。
②铅笔和书包可以替换, 他们具有相同属性,但也存在不同点。公社同学们的嘲笑主要关注在铅笔盒上,但就算有了铅笔盒,也无法改变同学们的嘲笑。
配乐诗朗诵不行 ,因为它是虚体,无法带进学校展示。
思考2:你对火车给台儿沟带来的这些改变有什么样的看法?这种代价是否值得?
关于火车的一个思考火车显然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象征。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城市里的新奇玩意儿、现代商品经济模式、走出大山上学的机会等。但如果现代文明(或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真的这么美好,为什么火车在选择是否设站、安排停车时间,乃至冬天决定是否开窗(62段)等方面体现出某种"听命于我"的傲慢?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使台儿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那就是失去选择的权利,特别是拒绝的权利。
总结
· 作家的创作逻辑未必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推敲的过程既是对作品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反思;
· 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实际表达效果之间的偏差,是叙事性作品召唤结构的重要来源;
· 人性是复杂的,不可抽象地以 " 美 "" 丑 " 来概括,要根据具体的行动逻辑给予公正的评价:
· 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要关注历史大背景之下每一个具体的人。(共22张PPT)
《哦,香雪》
——铁凝
文章背景了解
1、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前主席,她不仅以深邃的文学创作赢得国内外赞誉,还通过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性探索。铁凝的文学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十年沉淀,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广泛,从女性命运到社会批判,都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铁凝的成长环境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从小在书香氛围中熏陶。1974年,铁凝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这段农村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她开始尝试写作,1975年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标志着文学之路的起步。随后,她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文学理论,为后续创作奠定坚实基础。大学期间,铁凝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活动,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铁凝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深刻影响了社会思潮。她以女性视角切入,挑战传统性别观念,推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2、写作背景(1982年)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但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姑娘的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一铁凝.我愿意发现她们[ J ].青年文学,1982.(2).
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铁凝.又见香雪[ J ].安徽文学,2008(06).
讨论一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她表达的内容一致吗?
《哦,香雪》这篇小说呈现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台儿沟几乎是一个"女儿国",除了旁白中提及香雪的父亲以外,台儿沟几乎没有其他男性的出现。而小说中唯一一个男性的身份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地位较高的列车员,他在站台上成为姑娘们追捧的对象。这是一种显著的"性别隐喻修辞",即以台儿沟姑娘们对列车员的追捧隐喻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的好奇、渴望与追捧。有评论家认为,用女性隐喻乡村文明,一方面能够为乡村赋予"少女的美好"的品质,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乡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反映女性的自强史。
讨论一下:你如何看待这种"性别隐喻"式的修辞模式?
文本内容分析
1、理清《香雪》的情节并概括要点。
序幕:1-4段 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56段 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停留的1分钟,与旅客做买卖。
发展:57—72段 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潮:73—81段 香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结局:82-83段 香雪深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2、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胆怯 第6段
清纯美丽 第36段
朴实单纯 第48段
渴望文化 第49段
勇敢执着 第67段
自尊心强 第71、72段
富有梦想 第76段
诚实善良 第77段
总结1: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角度:
1、故事情节
2、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3、主/次人物衬托、对比
4、环境描写:自然/社会
5、主题暗示
6、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7、他人评价(人物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评价)
3、《香雪》中是如何塑造凤娇的人物形象的?
1、对比,凤娇对“金圈圈”,“手表”,“发卡”,“纱巾”等装饰品的关注;与香雪关注“铅笔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凤娇是个热爱物质的人。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和“北京话”搭话或者靠近,表现她的大胆直率,勾勒出他外向、泼辣、不拘小节的形象。
3、以小见大,作为群体代表的塑造,表现出台儿沟年轻女性群体的集体面貌——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改变。
总结2: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外、语、心、动、神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物象、对比衬托
4、思考:香雪在黑夜独自从西山口返回台儿沟,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害怕”——“不害怕”——“担忧”——“愉悦”——“开心、感动”
②通过环境描写的烘托
5、思考:为什么要利用景物描写如此详细地烘托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
1、主题:升华主旨,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给山里人带来的变化。
2、人物:通过写香雪的害怕、兴奋、担忧、愉悦和展望,表达了她对山村现状、山里人命运的朦胧思考,表现了她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3、效果:以小见大,代表着渴望改变家乡、渴望改变贫穷的无数山村孩子的心路历程
总结:环境描写作用
1、主题:①象征或暗示主旨;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旨
2、人物:①为后文刻画人物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③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个性和生活情趣
④影响或决定人物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
3、效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深思/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XX情感基调 (结合表现手法作用作答)
4、内容:①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表现地域风光;②揭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
③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等
5、结构:①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⑤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1、结合香雪、凤娇等人物形象,推断小说主题
凤娇——泼辣、大胆、直爽——摆脱贫穷
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因而渴望与山外的人交往,愿意对山外的人好,心里有着一种懵懂的情愫:某一天能走出大山,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对于山村的普通姑娘来讲,嫁个城里人是走出大山的最直接方式。
香雪——少言寡语、文静、腼腆、内心纯真美好——知识改变命运
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心里有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学好知识,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被局限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家乡落后的境况。
作者借此表达出小山村里姑娘们的不同追求,在现代文明面前的不同状态。
小说主题探究
2、结合火车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并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
大山:象征着封闭、贫瘠、落后。
火车:现代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外面的新世界。是连接封闭落后的大山与山外现代世界的纽带。
封闭(环境) 封建(思想)
渠道——换取东西、改变思想、拓宽眼界
象征义:作者把感情赋予到具体的事物上进行表达
3、结合铅笔盒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并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
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创作意图:香雪的铅笔盒情愫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铅笔盒装载着她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铅笔盒能帮她挽回自尊,得到铅笔盒,是香雪的个人文化需要,是获得尊严、实现自我的需要。
文章主题:
1、写作对象:
2、写作背景:
3、思考方向:
香雪、凤娇(女性) 乡村
北京话(男性) 城市
大山、火车、铅笔盒
1982
批判(讽刺)、赞扬(歌颂)、呼吁、抒发、揭示
【小说主题】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渴望,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思考1:①如果把文中的“铅笔盒”换成“金头饰”“手表”(7、9段),香雪是否还会依现有的情节逻辑行动?
②要是换成“自动铅笔”“新书包”或者“配乐诗朗诵”呢?
①不会,二者的属性不同;自动铅笔盒代表着知识属性(改变命运的可能)和经济属性(话语权力与尊严),拥有之后可以似乎可以改变阶层不被霸凌,挽回自尊。
②铅笔和书包可以替换,他们具有相同属性,但也存在不同点。公社同学们的嘲笑主要关注在铅笔盒上,但就算有了铅笔盒,也无法改变同学们的嘲笑。
配乐诗朗诵不行,因为它是虚体,无法带进学校展示。
关于火车的一个思考火车显然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象征。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城市里的新奇玩意儿、现代商品经济模式、走出大山上学的机会等。但如果现代文明(或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真的这么美好,为什么火车在选择是否设站、安排停车时间,乃至冬天决定是否开窗(62段)等方面体现出某种"听命于我"的傲慢?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使台儿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那就是失去选择的权利,特别是拒绝的权利。
思考2:你对火车给台儿沟带来的这些改变有什么样的看法?这种代价是否值得?
总结
·作家的创作逻辑未必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推敲的过程既是对作品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反思;
·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实际表达效果之间的偏差,是叙事性作品召唤结构的重要来源;
·人性是复杂的,不可抽象地以"美""丑"来概括,要根据具体的行动逻辑给予公正的评价:
·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要关注历史大背景之下每一个具体的人。哦,香雪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分析物象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旨意蕴。
3.学习香雪的美好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青春目标。
字词读音
皱( )褶( ) 碾( )轧( ) 娇嗔( ) 喘( )息 搡( )
嘟( )囔( ) 惆( )怅( ) 接茬( ) 凛( )冽( )
矿( )冶( ) 胳( )肢( ) 褂( ) 蠕( )动( )
文章背景了解
1、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前主席,她不仅以深邃的文学创作赢得国内外赞誉,还通过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性探索。铁凝的文学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十年沉淀,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广泛,从女性命运到社会批判,都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铁凝的成长环境对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从小在书香氛围中熏陶。1974年,铁凝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这段农村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她开始尝试写作,1975年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标志着文学之路的起步。随后,她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文学理论,为后续创作奠定坚实基础。大学期间,铁凝积极参与文学社团活动,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铁凝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深刻影响了社会思潮。她以女性视角切入,挑战传统性别观念,推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例如,《玫瑰门》中对母性、婚姻的剖析,激发了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讨论。同时,铁凝关注社会底层,作品如《笨花》描绘农村变迁,呼吁社会公平,体现了作家的人文关怀。作为文学导师,铁凝在作协期间创办了多项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培养出大批新锐力量。她的文学评论也见解独到,强调“文学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理念影响了一代创作者。铁凝的贡献超越了文学本身,她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符号。
2、写作背景(1982年)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讨论一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她表达的内容一致吗?
…… 但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姑娘的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
——铁凝.我愿意发现她们[ J ] .青年文学, 1982.(2).
香雪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人们非要钻进这大山,苦苦地制造一个香雪出来?
——铁凝.又见香雪[ J ] .安徽文学, 2008(06).
文本内容分析
1、理清《香雪》的情节并概括要点。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总结1:人物形象概括分析角度:
1、故事情节
2、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3、主/次人物衬托、对比
4、环境描写:自然/社会
5、主题暗示
6、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7、他人评价(人物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评价)
3、《香雪》中是如何塑造凤娇的人物形象的?
总结2: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外、语、心、动、神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物象、对比衬托
4、思考:香雪在黑夜独自从西山口返回台儿沟,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5、思考:为什么要利用景物描写如此详细地烘托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
总结:环境描写作用
1、主题: ①象征或暗示主旨;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旨
2、人物:①为后文刻画人物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③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个性和生活情趣
④影响或决定人物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
3、效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深思/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XX情感基调 (结合表现手法作用作答)
4、内容:①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表现地域风光;②揭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
③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等
5、结构:①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⑤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小说主题探究
结合香雪、凤娇等人物形象,推断小说主题
2、结合火车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并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
3、结合铅笔盒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并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章主题:
写作对象:
2、写作背景:
3、思考方向:
【小说主题】
思考1:①如果把文中的“铅笔盒”换成“金头饰”“手表”(7、9段),香雪是否还会依现有的情节逻辑行动? ②要是换成“自动铅笔”“新书包”或者“配乐诗朗诵”呢?
思考2:你对火车给台儿沟带来的这些改变有什么样的看法?这种代价是否值得?
关于火车的一个思考火车显然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象征。火车给台儿沟带来了城市里的新奇玩意儿、现代商品经济模式、走出大山上学的机会等。但如果现代文明(或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真的这么美好,为什么火车在选择是否设站、安排停车时间,乃至冬天决定是否开窗(62段)等方面体现出某种"听命于我"的傲慢?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使台儿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那就是失去选择的权利,特别是拒绝的权利。
总结
· 作家的创作逻辑未必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推敲的过程既是对作品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反思;
· 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实际表达效果之间的偏差,是叙事性作品召唤结构的重要来源;
· 人性是复杂的,不可抽象地以 " 美 "" 丑 " 来概括,要根据具体的行动逻辑给予公正的评价:
· 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要关注历史大背景之下每一个具体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