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往水里加盐》教学设计课题 1.3 往水里加盐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 盐、白糖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理解溶解的核心特征:物质均匀分散、稳定存在(看不见但仍存在)。 2.建立“溶解是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认知,区分溶解与简单混合。科学思维: 1通过 对比实验(盐→白糖),归纳溶解的共同规律,培养归纳推理和逻辑分析能力。 2.学会从 “实验现象→本质特征” 的推导方法,建立实证思维。探究实践: 1.掌握 “看、闻、观察透明性” 等科学观察方法,规范操作实验(如扇闻法、安全观察未知液体)。 2.能设计并完成 “水的形状”“水与牛奶对比” 实验,记录并分析现象。态度责任: 1.掌握 “观察→搅拌→静置” 的实验流程,规范操作(搅拌、记录),准确描述现象。 2.设计对比实验,自主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提升实验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 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总结溶解的特征(颗粒消失、均匀、稳定)。 2.掌握 “对比实验” 的方法,分析不同物质溶解的共性。难点: 理解 “溶解后物质仍存在(虽看不见,但可通过味道、蒸发验证)” ,突破 “消失 = 不存在” 的认知误区。 区分 “溶解” 与 “不溶解”(如后续油的对比,本课可铺垫认知)。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聚焦 1生活情境提问: “喝汤时觉得淡,加盐后变咸 —— 盐去哪了?是消失了,还是藏起来了?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找答案!” 2.猜想激发: 让学生闭眼想象 “盐放入水中” 的画面,分享猜想(如 “盐化了”“变小了”“水变咸”),自然切入探究。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一)探究活动 1:盐在水中的变化(15 分钟) 1. 猜想与假设 分组讨论:“盐放入水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记录猜想(如 “颗粒变小 / 消失、水变咸、沉底 / 漂浮”)。 2. 实验操作(规范演示 + 分组实践) 材料:透明杯、盐、勺子、清水。 步骤: ① 初观察:盐的状态(颗粒、白色),水的状态(透明、无味)。 ② 加物质:往杯中放少量盐,观察盐的沉浮(沉底)。 ③ 搅拌观察:用勺子沿杯壁缓慢搅拌,观察盐的变化(颗粒逐渐变小,最终 “消失”)。 ④ 静置观察:搅拌后静置 1 分钟,观察盐水是否分层、是否有盐析出(均匀、稳定)。 安全提示:实验室中不尝盐,依托生活经验回忆 “盐咸”,强调 “未知物质不尝” 的规则。 3. 记录与讨论 填写《盐的变化记录单》:步骤盐的状态水的变化 加盐水前 白色颗粒,沉底 透明、无味 搅拌后 颗粒消失 透明,尝(回忆)变咸 静置后 无颗粒,均匀 仍透明、咸 讨论核心问题: “盐‘消失’了吗?怎么证明?” (水变咸→盐仍存在,只是看不见了)→ 感知 “溶解” 的初步特征。 (二)探究活动 2:白糖在水中的变化(15 分钟) 1. 问题拓展 “只有盐会‘消失’吗?换成白糖,会怎样?” 引导设计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物质换为白糖,其他操作同盐)。 2. 实验操作 重复盐的实验步骤,观察白糖的变化: 初状态:白色颗粒,甜(回忆)。 搅拌后:颗粒消失,水变甜(回忆)。 静置后:均匀、稳定,无颗粒析出。 3. 对比归纳 分组对比 “盐” 和 “白糖” 的实验现象,找共同点: 颗粒消失(肉眼看不见); 水变味(咸 / 甜,证明物质仍存在); 静置后均匀、稳定(不分层,不析出)。 提炼概念: 溶解:像盐、白糖这样,放入水中后 均匀分散、稳定存在(看不见但仍存在) 的现象。 (三)生活联结(衔接课后习题) 讨论课后思考:“除了盐和白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如味精、咖啡、红糖等),拓展认知。 铺垫悬念:“下节课探究‘往水里加油’,猜猜油会溶解吗?和盐、白糖有什么不同?”课堂 小结 知识梳理:溶解的核心特征:颗粒消失、均匀分散、稳定存在(结合盐和白糖的实验现象对应)。 实验方法:观察(看、回忆味道)、搅拌、静置。 思维提炼: 通过 对比实验 归纳规律,学会从 “现象→本质” 的科学思考方式。 价值延伸: 溶解让生活更便利(如调味、冲奶粉),激发后续探究兴趣(油的变化)。板书设计 一、盐的溶解过程 → 加水中:颗粒沉底 → 搅拌后:颗粒消失,水变咸 → 静置后:均匀、稳定 二、白糖的溶解(对比) → 同样:颗粒消失,水变甜,稳定均匀 三、溶解的特征: 看不见(颗粒消失) 仍存在(水变味) 稳定匀(不分层、不析出)教学反思 实验安全:需反复强调 “扇闻法” 和 “不尝未知液体”,部分学生可能好奇违规,需及时纠正。 难点突破:“水有体积” 较抽象,可补充 “装满水的杯子倒水到量筒,体积不变” 的演示,帮助理解(若课时允许)。 学生参与:分组实验时,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观察,避免 “旁观者”。可通过 “分工卡”(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保障参与度。 联系拓展:对比空气和水的环节可更深入(如状态差异:气体 vs 液体),为后续知识埋线。 生活联结:可增加 “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透明性?”(如窗户玻璃、水杯),强化知识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