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空气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认识空气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 1.1认识空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真实存在,具有无色、透明、能占据空间等基本特征。 2.理解空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于周围环境中。
科学思维: 1.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归纳空气的特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学会从“无形物质的实验现象” 推导结论,建立“实证思维”。
探究实践: 1.经历“问题→猜想→实验→观察→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间接观察法”研究无形物质。 2.能规范操作保鲜袋、玻璃杯等实验材料,记录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 1.激发对空气及周围世界的 探究兴趣,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合作交流、严谨实证的科学态度,体会 “动手做” 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 保鲜袋实验 证明空气存在,通过 玻璃杯实验 探究空气特征。 2.归纳空气 “无色、透明、能占据空间” 的核心特征。
难点: 1.理解 “看不见的物质也能通过实验证明存在”,突破 “空气虚无” 的认知误区。 2.从实验现象(如保鲜袋鼓起来)推理空气的性质,建立 “现象→结论” 的逻辑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展示教材中 “雨后公园小朋友讨论空气” 的插图。 2.提问:“小朋友们在争论什么?空气在哪里?我们能看见空气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导入课题《认识空气》。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一)探究活动 1:空气存在吗? 1.问题与猜想:出示 空保鲜袋,提问:“保鲜袋里看起来空空的,里面有‘东西’吗?” 让学生分组猜想并记录。 2.实验操作: 步骤 1:观察未打开的保鲜袋,捏一捏,感受 “没有东西”(记录:保鲜袋瘪,无触感)。 步骤 2:张开袋口,在空中快速抖动几下(让空气进入),立即用橡皮筋封口。再捏一捏,感受 “有东西”(记录:保鲜袋鼓,变硬)。 步骤 3:对封口的保鲜袋进行 转动、抖动、扎孔 操作:转动 / 抖动:观察保鲜袋形状变化(始终鼓胀,说明 “东西” 占据空间); 步骤4:扎孔:观察保鲜袋逐渐瘪下去(“东西” 跑出来了)。 现象分析:讨论:“为什么抖动后保鲜袋鼓了?扎孔后又瘪了?” 引导推理:空气进入袋内,占据空间;扎孔后空气流出,空间消失,证明空气存在。 (二)探究活动 2:空气有什么特征?(15 分钟) 1.问题引导:“空气有颜色、气味吗?能看见吗?” 结合 透明玻璃杯 实验探究: 2.实验操作: (1)看:观察玻璃杯中的空气,是否有颜色?(记录:无色) (2)闻:靠近杯口闻,是否有气味?(记录:无味) (3)透明性:把玩具熊猫放在玻璃杯后,透过杯子观察熊猫(能清晰看见,说明空气 透明)。 3.联系拓展:结合保鲜袋实验,补充 “空气能占据空间(袋鼓)、能流动(抖动时空气进入袋内)” 的特征。 4.特征归纳:分组汇总观察结果,提炼空气的核心特征:无色、透明、无味、能占据空间、能流动(结合实验现象标注,如 “袋鼓→占据空间”“透杯看熊猫→透明”)。
课堂 小结 知识梳理:空气 真实存在(保鲜袋实验证明),具有 无色、透明、能占据空间 等特征。 研究无形物质的方法:通过 实验观察现象→推理结论。 生活延伸:提问:“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存在?”(如气球鼓起来、风吹动树叶等),呼应课后习题,巩固认知。
板书设计 一、空气存在吗? —— 空气真实存在 认识空气 空气的特征 (无色 √ 透明 √ 无味 √ 能占空间 √ 能流动 √ )
教学反思 实验细节:抖动保鲜袋时,部分学生可能因动作过缓导致空气进入不足,需示范 “快速抖动、立即封口” 的规范操作。 扎孔实验需强调安全(用牙签轻扎,避免划伤)。 思维突破:若学生难以从 “袋鼓” 推理空气存在,可类比 “给气球打气” 的经验辅助理解(气球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特征深化:空气 “流动” 的特征可增加 “扇风感受空气” 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丰富体验。 生活联结:可结合课后习题 “远看高山”,解释 “空气透明” 的应用,强化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