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观察水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观察水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
《观察水》教学设计
课题 1.2 观察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水具有 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能流动、占据空间 等特征。 2.理解水的基本属性,建立 “水是常见且有独特性质的物质” 的认知。
科学思维: 1.通过 观察、比较、归纳 实验现象,提炼水的特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学会从 “多感官观察” 和 “对比实验” 中推导结论,建立实证思维。
探究实践: 1.掌握 “看、闻、观察透明性” 等科学观察方法,规范操作实验(如扇闻法、安全观察未知液体)。 2.能设计并完成 “水的形状”“水与牛奶对比” 实验,记录并分析现象。
态度责任: 1.激发对身边物质的探究兴趣,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2.树立 珍惜水、爱护水 的意识,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水的 形状、颜色、气味、透明性 等核心特征。 2.掌握科学观察方法(扇闻法、对比观察),规范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 1.理解水 “无固定形状但有体积(占据空间)” 的矛盾属性。 2.严格遵守 “未知液体不尝、规范闻气味” 的实验安全规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情境唤醒:展示水、河流的图片,提问:“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每天都会用到水。但水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水,发现它的秘密!” 2.猜想引导:“水装在圆形杯子里是什么形状?装在方形杯子里呢?水有没有颜色、味道?” 引发学生猜想,自然切入探究。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一)探究活动 1:水的形状有什么特点?(15 分钟) 材料准备:3 个不同形状的玻璃杯(圆、方、三角)、水、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 步骤 1:静态观察 往 3 个杯子装满水,分别从 正上方(俯视)和 正面(平视)观察水的形状,记录(如 “圆杯里水是圆形,方杯里是方形”)。 步骤 2:动态观察 缓慢倾斜玻璃杯,观察水的流动方向和形状变化(水会顺着倾斜方向流动,形状随容器改变)。 思考推导: “水在不同杯子里形状不同,倾斜后也变了,说明水______?但水装满了杯子,说明水______?” (引导结论:水 没有固定形状,能流动,占据空间(有体积) ) 记录与讨论: 分组填写 “水的形状观察表”,交流现象,归纳结论。 (二)探究活动 2:水的颜色、气味、透明性(15 分钟) 材料准备:清水、牛奶(透明杯各 1 杯)、小石子、实验记录单。 实验步骤:视觉对比(颜色): 观察清水和牛奶的颜色,记录 “清水无色,牛奶白色”。 (1)嗅觉观察(气味): 示范 “扇闻法”(手轻扇杯口,让气味飘向鼻子),闻清水和牛奶,记录 “清水无味,牛奶有奶香”。 强调:未知液体不能直接闻,更不能尝!(结合教材安全提示,强化规则) (2)透明性观察: 在清水和牛奶中分别放入小石子,观察 “能否清晰看见石子”,记录 “清水透明(看清石子),牛奶不透明(看不清)”。 (3)味觉延伸: 提问 “水的味道?” 结合生活经验,总结 “清水无味”(强调 “实验室不尝液体,生活中喝水验证”)。 特征归纳: 水: 无色、无味、透明 。 联系生活,对比拓展(衔接课后习题): 1.分析课后图: “清澈小溪能看见水底石头、小鱼”—— 体现水的 透明性 。 2.对比空气与水: 引导学生联系前一课《认识空气》,思考 “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如无色、透明、能流动、占据空间),为后续 “物质状态” 学习铺垫。
课堂 小结 知识梳理:水的特征:无固定形状、能流动、无色、无味、透明、有体积(结合实验现象,一一对应)。 观察方法:看、闻(扇闻)、观察透明性,遵守实验安全规则。 价值升华:“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更要珍惜、爱护水!”
板书设计 水的形状 —— 没有固定形状 观察水 能流动 占据空间(有体积) 空气的特征 (无色 √ 透明 √ 无味 √ )
教学反思 实验安全:需反复强调 “扇闻法” 和 “不尝未知液体”,部分学生可能好奇违规,需及时纠正。 难点突破:“水有体积” 较抽象,可补充 “装满水的杯子倒水到量筒,体积不变” 的演示,帮助理解(若课时允许)。 学生参与:分组实验时,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观察,避免 “旁观者”。可通过 “分工卡”(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保障参与度。 联系拓展:对比空气和水的环节可更深入(如状态差异:气体 vs 液体),为后续知识埋线。 生活联结:可增加 “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透明性?”(如窗户玻璃、水杯),强化知识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