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高中开学特别班会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高中开学特别班会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班会
1945.08.15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班会
同学们:
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一个庄重而特殊的时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坐标上回望,十四载浴血奋战不仅镌刻着3500万伤亡同胞的集体记忆,更昭示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这场始于九一八事变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以中共为中流砥柱,用持久战战略牵制日军兵力超60%,为全球反法西斯同盟赢得战略转圜空间。而今卢沟桥的弹痕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仍在无声诉说着和平的来之不易。
前言
目录
第一篇章:
历史的坐标——抗战胜利
第二篇章:
历史的沉重——铭记国耻
第三篇章:
历史的征程——浴火重生
第三篇章:
历史的反思——吾辈自强
第一篇章
历史的坐标
——抗战胜利








80年前,中国几乎所有报刊的头版头条,都用了醒目大号字体书写了“日本投降”字样。
胜利来之不易。中国抗战开始的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毙伤日本陆军最多,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业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这个浴火重生的国家,用中华民族血肉长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书写了民族自强的历史奇迹。
中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
【历史坐标01】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
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东京时间),同盟国联合受降典礼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历史坐标02】1945年9月2日,东京湾盟国受降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是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旧址)举行的历史事件 。 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代表中华民国政府接受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递交的投降书,标志着中国战区对日作战的全面胜利 。 仪式选址具有特殊象征意义,该建筑前身为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发源地 。 中国战区后续参照南京受降仪式设立16个分区受降点,办理日军缴械事宜。
【历史坐标03】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9月9日 南京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2、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3、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决议的形式,正式确定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4、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5、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发出通告,确定抗日战争胜利日为9月3日。
6、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订,延续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7、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历史坐标04】抗战胜利日的确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首次举办胜利日阅兵活动,其目的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是镜鉴历史,展示中国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决心与力量。
2025年9月3日将在
天安门广场阅兵
【纪念活动】
第二篇章
历史的沉重
——铭记国耻
一、日本侵华原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源于其军国主义扩张战略、资源掠夺需求及对中国长期形成的系统性侵略政策 ,这一过程可追溯至明治维新后的战略转型,并在20世纪经济危机与军部独裁的催化下全面爆发。
1、战略层面的驱动因素 ——大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蓄谋已久)
(1)明治维新后确立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战略目标。
(2)1927年《田中奏折》明确将侵占中国东北作为侵略中国全境的前置条件。
2、军国主义扩张要求(历史渊源)
日本军国主义起源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与封建残余思想的结合;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部架空政府决策权,关东军等势力通过“九一八事变”等事件推动侵略进程。
3、经济与资源掠夺需求 ——工业原料短缺的客观困境 (资源需求)
日本本土缺乏石油、铁矿、煤炭等战略资源,侵华期间掠夺中国8亿吨粮食、2亿吨煤矿及360万件文物。
4、转嫁经济危机的现实考量 。(现实原因)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日本黄金外流、工业萎缩,通过侵略转移国内矛盾成为重要动因。
5、蒋介石打内战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有机可乘)

二、日寇暴行
反人类暴行!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勿忘国耻
“黑太阳731”
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简称731部队,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是侵华日军假借研究内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与饮水净化为名,实则使用活体中国人、朝鲜人、联军战俘进行生物武器与化学武器的效果实验。731部队也是日本法西斯阴谋发动细菌战进行种族灭绝的主要罪证之一。



丧失人性
“三光”政策
烧光
杀光
抢光
“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特别是华北方面军,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中国共产党的党政通告和传播媒介,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即“三光”。
第三篇章
历史的征程
---浴火重生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4年抗战的起点
1935年
华北事变
妄图分离华北
策动华北自治
1935年8月1日
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
团结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
学生游行示威
反对华北自治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蒋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日军大举进攻
上海,威胁南京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
遭受日寇屠杀
1937-1944年
两个战场
互相配合
打击日寇
1944-1945年
战略反攻
对日军发动大规模反攻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天皇裕仁以发布
《终战诏书》的形式
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抗战历程
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携手进行全国抗战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国由国内战争走向全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一个枢纽和关键。
2、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一、全民族抗战
一、全民族抗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正面战场




一、全民族抗战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滇缅战场
抗日英烈戴安澜
每一片残砖都在燃烧,每一块碎瓦都在喷火
子弹打光了,就用白刃对抗钢铁坦克
刀刃崩卷了,就用拳头对抗机枪的火舌
城门危急,城墙再次被炸开了
那就用我怒吼的胸膛、滴血的断臂,把它堵上!
……
二、抗战英烈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列举了抗战中牺牲的8位抗日英烈。其中共产党员4位: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国民党方面4位: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排在第一的是杨靖宇。杨靖宇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这样评价抗日将领杨靖宇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民族英雄杨靖宇
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抗日名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率领残部在湖北宜城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身中数弹的情况下,将军仍然坚持战斗,最终壮烈牺牲,时年49岁。他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在疆场上的唯一一位集团军总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男,汉族,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作战计划。在日军疯狂镇压下,杨靖宇带领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三、抗战胜利意义
抗战胜利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0周年
四、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四大核心:爱国、团结、牺牲、自强
民族自强
不怕牺牲
团结抗战
爱国主义
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
第四篇章
吾辈自强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是一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抗争。当我们回顾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禁要问,为什么要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为了从过去汲取力量,照亮未来的道路。
一、为什么要纪念抗战的胜利?
首先是为了铭记历史。那是一段充满了血泪和苦难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同胞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731部队的活体实验,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我们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才能时刻警惕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
南京大屠杀日寇罪行
和平来之不易、警惕战争!
其次,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是为了缅怀先烈。在那场战争中,无数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有的在前线奋勇杀敌,有的在后方默默支援,有的在敌占区进行牺牲,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是要让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永载史册,让他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杨靖宇
左权
赵尚志
彭雪枫
佟麟阁
赵登禹
缅怀先烈 传承精神
再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是为了珍惜和平。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和痛苦。抗日战争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破坏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但世界上仍然存在着战争和冲突。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推动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珍惜和平 维护和平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是为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同仇敌汽,众志成城,展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是前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百姓,都为了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我们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自已是中国人而自豪!
二、中学生当代使命
1、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爱国根基
通过学习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雄事迹,以及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中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精神,中学生需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培养“铭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的爱国情怀,主动参与阅读抗战书籍、参观纪念馆等活动,成为抗战精神的传播者。
2、立足学业战场,积蓄强国力量
和平年代的“战场”虽无硝烟,但中学生的使命同样艰巨。当代青年应“用知识武装自己”,将勤奋学习作为报国之基,通过提升科学文化素养,为未来参与国家建设储备能力,践行“唯有自强,方能屹立”的历史真理。
中学时代
热爱祖国、勇于担当、记忆守护、民族复兴
二、中学生当代使命
3、践行社会责任,展现青年担当
抗战时期青年学生通过示威游行、奔赴战场、钻研科学等方式救国,当代中学生则需在社会实践中体现担当:参与志愿服务、关注社会议题、维护集体荣誉,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实际行动诠释“民族复兴,我的责任”。
中学时代
热爱祖国、勇于担当、记忆守护、民族复兴
责任感、使命感
青年担当!
三、吾辈自强——“唯有自强,方能屹立”
自立自强是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乃至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从个人层面看,自立是人自强的根本,只有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形成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主动突破;从国家与民族层面,自强是立足世界的基石,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唯有国家富强,方能在复杂变局中掌握主动权。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轨迹,还是国家的发展历程,都印证了“唯有自强,方能屹立”的真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近代百年的屈辱史留下沉痛的经验教训,只有发展高新科技、不断增强国力,方能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有发言权,方能使中国以独立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
四、铭记历史,决不允许屈辱历史的重演!
甲午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众的杀人竞赛
当侵略者脚踩国人遗骸、刀架国人脖子上的时候,你难道还有理由不奋发图强吗?
五、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警惕
近期引发警惕的日本军国主义相关动向
近年来,日本的一些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高度警惕,这些动向在多个领域有所体现。
核污染水排海事件: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将巨大的核风险转嫁给周边国家乃至全球承担。这种不顾全人类利益的行为,被认为是军国主义、霸权主义作祟,根本不把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放在眼里。
军事领域的动作:日本习惯性地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疯狂增加国防预算,将资金投入到先进武器的研发中,制造出众多先进战机和军舰。例如,2025年7月有消息称日方要卖给菲律宾护卫舰,这一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也暴露了其军事扩张的野心。同时,日本还连续多年提高军费支出,以各种借口妄图修改宪法,突破“专守防卫”政策,甚至提出要重新审视无核三原则,这种含糊态度给人留下了诸多猜想空间。
五、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警惕
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原因分析
日本之所以出现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迹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历史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尽管二战战败,但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和彻底清算,否认侵略历史、篡改教科书等行为频现,导致军国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残留和滋生。
(2)外部因素:美国的扶持和纵容是重要原因之一。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等目的,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对日本进行扶植,减轻其战争赔偿、放松对财阀惩戒、允许其发展自卫队等,使得日本在冷战背景下快速成长为经济和军事强国,也为其军国主义复苏提供了一定条件7。此外,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动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俄乌冲突就被日本当作实现其国家、军事“正常化”的契机6。
(3)自身野心:日本经济和科技发达,具备重新武装的物质基础。其内心深处仍有重温帝国梦想、回归帝国时代侵略扩张的企图,试图通过发展军力来提升自身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影响力,谋求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
应对建议
(1)国际合作监测与追责:世界各国应联合起来,成立专家团队对日本相关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日常监测,如对海洋环境的监测,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同时,组建律师团队,将日本诉诸国际法庭,阻止其错误行为,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
(2)经济手段施压:坚决抵制日货,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例如,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已决定禁止源自日本部分都县的水产品进口,其他国家也可考虑采取类似措施,禁止向日本进出口相关产品,以打击其经济,使其为自身行为付出代价。
(3)加强国际社会监督与警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应持续发出警示,铭记历史教训,督促日本正视和反思历史,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军国主义复苏的行为。国际社会应加强对日本军事动向的监督,不允许其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纪念战争,
是为了远离战争;
我们纪念胜利,
是为了永远胜利。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