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早期近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早期近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
第二单元 早期近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一、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开始时间: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2、主张利用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中央代表是奕近,地方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核心口号:“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企业)
(二)具体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军事工业的代表: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 ②福州船政局(亚洲最大的造船厂,主要造战船)
2、民用企业的代表:①轮船招商局 ②开平煤矿 ③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三)文化教育方面
1、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2、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3、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建立新式军队
1、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组建洋枪队。
2、晚清四支主力水师:北洋水师(北洋舰队)、南洋水师(南洋舰队)、福建水师(福建舰队)、广东水师(广东舰队)。
3、统一协调指挥四支水师的部门:海军衙门。
(五)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近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科学化。三“化”实现任何一“化”都可以说这个国家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三“化”都实现,可以说这个国家实现了近代化。)
2、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由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的目标没有实现。
二、美、日侵略台湾
1、19世纪60年代,美国入侵台湾,大败而归。
2、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后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撤兵。
三、收复新疆
1、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国、英国支持阿古柏。★左宗棠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获胜。
2、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3、1876年,左宗棠命刘锦棠入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4、1884年,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建立新疆行省。
四、中法战争
1、法国侵略越南后,刘永福受越南邀请,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
2、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
3、1884年,法军对福建马尾军港的清军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4、1885年3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
5、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越南条款》,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6、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道起义,中日先后派兵进入朝鲜。
2、1894年7月,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3、1894年9月,平壤丢失,左宝贵牺牲。
4、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激战,史称“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5、日军击败徐邦道占领旅顺后,发动了旅顺大屠杀。
6、1895年,山东威海卫被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部下投降,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马关条约》的核心内容: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款:2亿两白银;
(3)通商: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此后,列强掀起了①抢夺利权;②强租租借地;③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2、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这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2、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总体特征:总的来说比较落后。(具体体现在)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领头人:康有为、梁启超。
3、上书核心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4、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6、维新派在各地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天津《国闻报》(严复)。
7、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二、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
2、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主要内容(核心内容:学习西方,改革政治体制。)
(1)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企业;编制国家预算;
(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4)军事方面: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变法的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阻挠和破坏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5、戊戌变法的影响: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1、发源地:山东、直隶一带。
2、性质:起初反清,后来成为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客观上有利于义和团的发展。
4、斗争方式: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
5、口号:扶清灭洋。
6、进步性:群众自发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7、不足之处:①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②盲目排外;③带有迷信色彩。
二、抗击八国联军
1、时间: 1900年
2、义和团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与侵略军展开争夺战。
3、为反抗八国联军而牺牲的清军将领:聂士成(天津保卫战)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影响: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
1、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惩办“祸首”,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清政府从此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③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国中之国”);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同步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康有为等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旨在(  )
A.救亡图存 B.开眼看世界 C.建立民国 D.推翻清政府
3.1898年5月,梁启超联合百余人上书,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根据亲身经历过百日维新的人们回忆说:“(当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
A.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改革措施均无法实现
C.促进了人民思想解放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4.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近代中华民族的观念开始形成。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
5.有学者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命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则是个“飞跃”。这里的“量变”指戊戌变法
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6.严复认为“不变一言,决非天运”;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表明两人都主张(  )
A.维新变法 B.以夷制夷 C.推翻帝制 D.否定孔教
7.义和团在《团匪莠言》中提出,义和团拥有法术,且师从“某地仙处…学得金丹之秘法与拳法,此金丹者服之入水不溺,入火不毁,刀枪不能伤”,这反映了(  )
A.义和团主张盲目排外 B.义和团带有迷信色彩
C.义和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D.义和团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
8.如表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叙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争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时间和目的 D.方式和人物
9.“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强调了戊戌变法(  )
A.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B.在思想上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10.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说,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些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而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这说明“当时的人”(  )
A.已有契约意识 B.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具备法治思维 D.平等外交观念强化
11.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图片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师夷长技
12.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国别 租借地或割地 “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胶州湾 山东
沙俄 强租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强租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强租九龙、威海卫 长江流域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现象
C.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根据下列时空坐标所示的历史场景判断,与之相符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进程 B.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4.赫德在《中国实测论》中说:“……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以行义和团未竟之志者。”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 B.促使一大批学生留学日本
C.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5.史学家陈旭麓曾说:“就其(洋务派)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溢出旧轨的趋向。”其“主观动机”指的是(  )
A.传播马克思主义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 D.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16.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B.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给日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7.中国近代教育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表中三类学校兴办的目的是(  )
类别 时间 数量 地点
外语学校 1862-1864 3 北京、上海、广州
军事学校 1874-1894 9 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旅顺、威海、刘公岛
技术学校 1867-1896 16 福州、上海、天津、广州、武昌、南京、台湾
A.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 B.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C.推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D.宣传三民主义的主张
1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个新式国家”。上述材料说明这场自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学习西方技术 B.维护封建统治
C.抵御外来侵略 D.镇压国内动荡
19.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是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列对事件的因果影响关系的探究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0.为了限制李鸿章的权力,甲午战争中山东巡抚李秉衡以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山东刘公岛海军基地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这从侧面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线将领贪生怕死 B.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21.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2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分别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23.下图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示意图中,洋务运动应填写在哪一处(  )
A.A B.B C.C D.D
24.中国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开启这两大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2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D.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26.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直接增强了清朝军事实力
B.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极大的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彻底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27.下面坐标图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B.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
C.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28.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系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平均) 身高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 ((ML)) 握力 (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29.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30.从如图展示的时代强音中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
A.内忧与外患 B.落后与变革 C.变法与图强 D.屈辱与抗争
二、非选择题
31.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加以理解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个历史场景
(1)请为上述“场景”拟定一个标题,并选择其中一图简要说明。
材料二 两则历史民谣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太平天国初期的民谣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贴
(2)对比分析两则民谣,比较两场运动的目的有何不同?
材料三 一种时代风潮
1896年,清王朝派13名留学生赴日留学,揭开了留日的序幕。1898年,戊戌新政中又有11人东渡扶桑。1901年,清廷决定给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奖以进士或者举人出身,致使东渡学生1903年猛增到1300余人。1905年科举制废除,留日学生直线上升到8000余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留日潮”出现的时代背景。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国家平等”的基本观念……不屑于设立国家专职外交机构,笼统地以“夷务”对待……各部门之间分工并不明确,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责任制,遇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
——摘编自林红玲《试论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国民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外交特征。
材料二:中英鸦片战争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妥协退让的原因。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城下之约”中最能反映列强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的条款是哪一条?
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通商事务增多。道光皇帝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奏咸丰帝建议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1861年,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1912年,王宠惠出任第一任外交部长。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
33.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材料一:由于对内战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炮利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以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谭嗣同”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请再列举此次变法的一位代表人物(材料中提到的人物除外);“鲜血没有白流”指什么,请以后来发生的历史,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为高举哪两面大旗而成名?
参考答案
1-5CAACB 6-10ABCBB 11-15BAAAD 16-20CABBD 21-25BAAAD 26-30BDBAD
31.【答案】(1) 标题:“近代半殖民地化进程”“列强侵略逐步深入”等,其它言之有理、符合题意说法皆可。
说明:示例:《南京条约》签订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中英双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推翻清王朝,改善生存环境;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3)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推行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八国联军侵华,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近代化进程不断深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不断得到解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等。
32.【答案】(1) 特征:没有平等外交观念;没有设立专门外交机构;职责不明确;办事效率低下等。
(2) 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虚弱;列强的武力威胁;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 变化:逐步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由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到成立总理衙门,到设立外务部,再到外交部;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
33.【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或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2)代表: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指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例如人们认识到清政府不可依靠,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发生了辛亥革命。
(3)大旗:民主、科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