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2025年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声现象》提升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评分阅卷人 一、选择题得分1.(2023八上·宝安期中)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2.(2023八上·罗湖期中)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A.鸢 B.竹 C.风 D.筝3.(2024八上·安州月考)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20m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已知声音在空气和铁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340m/s、5200m/s,甲同学能听到敲击声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4.(2024八上·雅安期末)声波在海水中传播衰减程度远小于电磁波。声呐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点来对物体进行定位和测速的,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在水中的潜水艇,其声呐向海水中某一固定方向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遇到一个不明物体被反射回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9.8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3s,设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不明物体沿着与潜水艇连线的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则( )A.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为15kmB.不明物体与两次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为3sC.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约为51.7m/sD.不明物体在远离潜水艇5.(2025八上·龙华期末)如题图所示的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其由鸟类尺骨制成,骨笛上有多个气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骨笛发声是由于骨的振动产生的B.吹奏时要按压不同的气孔,主要是改变音调C.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一样的D.用力吹奏骨笛,骨笛音色会发生改变6.(2024八上·哈尔滨月考)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用钢琴演奏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力度弹琴,不同琴键发出的音调不同B.力度越大听到钢琴发出的响度越大C.262Hz比523Hz的琴键连接的弦振动的快D.不同艺术家的音色各不相同7.(2024八上·绵阳月考)《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中“飞花令”环节在节目中非常受欢迎,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B.“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中“琴声”是由转轴的振动产生的C.“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中“哭声”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高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8.(2024八上·兴文期中)如图所示是小宇和小南分别朗读课文时,老师使用同一设置参数的示波器记录并显示的声音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小宇和小南声音的( )A.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响度相同,音色相同C.音调相同,响度不同 D.响度不同,音色不同9.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关于声速推断错误的是 序号 介质 声速1 空气 3312 空气 3403 空气 3464 水(常温 15005 软木 5006 铜(棒 3750A.声速大小与介质有关B.声速大小与温度有关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D.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10.(2024八上·民乐期中)下列文明行为和管理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中、高考期间禁止广场舞活动 B.街道旁装噪声检测仪C.在学校周围设置禁止鸣笛路段 D.在学校周围植树11.(2024八上·郸城期末)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B.乙图中,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其响度一定越大C.丙图中,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得越高,则音叉的音调越高D.丁图中,靠近发声的扬声器的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12.(2024八上·花垣期中)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哪一个与其他的不同?( )A.轻声细语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C.工人在车间里戴防噪声耳罩D.禁止鸣笛13.(2024八上·昌邑期末)下面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赫兹是响度的单位C.因为次声波响度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D.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4.(2024八上·金牛期末)如图所示,这是一款电子驱蚊器,通电时会模拟蚊虫天敌的声音,发出频率在22000~55000 Hz的声波,从而吓退蚊虫。下列有关这种电子驱蚊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出的是超声波 B.发出的是次声波C.发出的声音能被人听到 D.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15.(2024八上·淮安期中)如图所示是某研究人员用一台声波灭火装置灭火的情景。打开声波灭火器,声波灭火器通过发出30Hz~60Hz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下列关于低频音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频音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灭火器发出的低频音波入耳是无法听到的C.低频音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低频音波能灭火,说明低频音波可以传递能量阅卷人 二、填空题得分16.(2024八上·民乐期中)2024央视春晚陕西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鼓乐交响中人们能清晰分辨不同乐器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而千人齐诵《将近酒》时的荡气回肠则是提高了声音的 。17.(2024八上·苍溪期中)小漫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甲),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如图乙所示,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l( do)”“2( re)”“3( mi)”三个音阶,则“1( do)”这个音阶与乙图中的 (选填“A”“B”或“C”)对应。18.(2023八上·景县月考)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19.(2024八上·宜昌期中)用同一个示波器检测四个声音,得到如图所示四个声音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图;甲与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甲与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20.(2023八上·合江月考)课堂上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话,是因为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听到声音的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选填“响度”、“声调”或“音色”)。21.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本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科学推理法”)22.(2024八上·文峰期中)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它 (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声;当有重型汽车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得分23.(2024八上·高州开学考)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A.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C.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声源的 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3)如图,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钢尺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 ,发出的声音是 (选填“超声波”、“人耳可听声”或“次声波”)。24.(2024八上·南海期中)按要求填空。(1)噪声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小红从书上获得灵感,她觉得隔音房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于是她开展了制作“隔音房”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用鞋盒充当“房问”,在其四周塞满待测隔音材料。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其中,紧紧盖着,在鞋盒外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大小;(2)分贝仪距鞋盒的距离 (选填“相同”或“不同”)。此处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实验推理法”);(3)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隔音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泡沫板 棉花 棉布分贝仪显示声音的大小/dB 83 68 72 78 75(4)如果没有分贝仪,可以人站在鞋盒外,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 (选填“强”或“弱”);(5)影响物体隔音性能的因素很多,生活中也常常利用双层玻璃来隔音,并把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 。25.(2024八上·惠来期中)小明在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时,完成实验:(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2)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3)如图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随着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能听到的响铃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推理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 ,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不能传声;(后两空均选填“介质”或“真空”)(4)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___(填序号)。A.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26.(2024八上·五华期中)小琳同学学习了“声现象”以后:(1)她进行“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在图甲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且松紧程度一致,若她选择a、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根弦线做实验;(2)她观察到家里音箱上的扬声器开关开启时,纸盆有振动。于是她在一个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小纸团如图乙,接上录放机。播放音乐时小纸团跳动,停止播放时小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调大音量,纸团跳得更 (选填“高”或“低”),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她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27.(2023八上·冷水滩月考)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1 0.4 2 3752 0.8 2 1703 0.8 4 265(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 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3)分析第1和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4)在上述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如果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 个。28.(2024八上·锡山月考)如图是天坛的回音壁,若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的围墙边,一人斜对着围墙轻声说话,另一人则可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人借助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实现对话,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小明想探究声音的反射,进行了以下实验。(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厚海绵,海绵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是该光路的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像光一样反射;(3)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中应该保持玻璃圆筒A和入耳位置 ,只改变反射面的 。(4)小明多次实验后,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如果利用声波的反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材料若在表中选的话,应该选择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5)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小明猜想天坛回音壁的表面比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阅卷人 四、计算题得分29.(2024八上·襄都期中)海面上有一艘大型轮船,为了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静止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4.0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探测处的海洋深度。30.(2023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31.(2024八上·蜀山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0.85k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相隔 2.33s,空气中声速340m/s。求:(1) 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解答】 解:A、“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B、“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故选:A。【分析】(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是在振动的;(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解答】由题意得,文中的发声体是风,即声音是笛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使风入竹,声如筝鸣”分析。3.【答案】A【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20m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 ,声音会在铁管和空气两种介质中传播,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由于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 s,人耳不能将两次声音区分开,所以耳朵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故A正确。故选 :A。【分析】根据分别求出声音在铁管和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由于时间差小于 0.1s ,所以人耳不能将两次声音区分开。4.【答案】C【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析】【解答】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10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2'=5s。由可知,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s2=v声t2'=1500m/s×5s=7500m=7.5km,故A错误;B、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1'=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9.8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1'=4.9s,则不明物体与两次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t'=Δt+t2'-t1'=3s+4.9s-5s=2.9s,故B错误;C、由可知,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s1=v声t1'=1500m/s×5s=7500m;不明物体在这段时间运动的路程:s'=s1-s2=7500m-7350m=150m;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故C正确。D、若t1大于t2,根据可知,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大于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表示不明物体在靠近潜水艇,故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1)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9.8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2'=4.9,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2)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1'=5s,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不明物体两次与超声波相遇的时间间隔t'=Δt+t2'-t1'=3s+4.9s-5s=2.9s;(3)不明物体在这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等于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减去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知道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4)若t1大于t2,由速度公式可知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大于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5.【答案】B【知识点】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 骨笛发声是由骨笛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可以改变声音的频率,进而改变发出笛声的音调,故B正确;C.一般情况下,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故C错误;D.用力吹奏骨笛,由于发声体的材料不变,因此音色会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B。【分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B.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D.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判断。6.【答案】C【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AB.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力度越大,响度越大,不同琴键,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频率是物体振动的快慢,262Hz比523Hz的频率低,琴弦振动的慢,故C错误,符合题意;D.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是声音的特色,不同艺术家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音色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7.【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乡音无改”是指人的口音没变,即音色不变,故A错误;B.“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琴轴振动产生,故B错误;C.哭声直上千云霄,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D正确。故选D。【分析】A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B.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C.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8.【答案】A【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波形图中振幅相同,那么二者的响度相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则二者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音调相同。二者波形的细节不同,表明音色不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9.【答案】C【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 A.从表中数据1、4、5可知,种类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一样,故A正确不合题意;B.0℃的空气和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故B正确不合题意;C.从表中数据1、6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快,故C错误符合题意;D.根据表格数据1和4可知,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分析】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10.【答案】D【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C.禁止广场舞活动、禁止鸣笛,阻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C不符合题意;B.噪声检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D.树叶有吸收噪声的能力,学校周围植树,可以吸收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阻止声音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断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噪声检测器不能减弱噪声。11.【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解析】【解答】A.将空气从玻璃罩内抽出后,铃声减弱,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故B错误;C.音叉发声时,小球被弹开得越高,是音叉振幅大,声音响度大,故C错误;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则扬声器振动时,传递了能量,则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12.【答案】C【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BD.轻声细语:通过减小发声的响度,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消声器能减少发动机发声的强度,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禁止鸣笛:直接禁止声源发声,从声源处减弱噪声;C.工人在车间里戴防噪声耳罩:耳罩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与其它选项不同。故选 C。【分析】明确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声源处)、阻断噪声传播(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人耳处)。了解生活中各项控制噪声的措施,如禁止鸣笛、禁止喧哗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安装隔音棉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戴耳塞属于在人耳处控制噪声。13.【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解析】【解答】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传声,无法听到声音,故A错误;B.赫兹是频率的单位,频率高低反应音调不同,响度是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故B错误;C.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很低,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故D正确。故选D。【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4.【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解答】A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电子驱蚊器的频率在22000~55000 Hz之间,是超声波,故A正确,B错误;C.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电子驱蚊器的频率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耳听不见,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子驱蚊器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A。【分析】超过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5.【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解析】【解答】A.灭火装置发出的低频音波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波灭火器发出的低频音波频率为30Hz~6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因此人耳能听到,故B错误;C.低频音波也属于声,因此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D.低频音波能灭火,说明低频音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16.【答案】音色;响度【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不同乐器发声材料不同,音色不同,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全民齐诵《将近酒》时,提高了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变大。故第1空填:音色;第2空填:响度。【分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声音的大小指响度。17.【答案】音调;B【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哨子靠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上下推拉活塞时,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因此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2)根据乐理的知识可知,“1(do)”的音调最低,则竹筒中空气柱的长度最长,故这个音阶与乙图中的B对应。【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大小有关;(2)首先根据乐理的知识确定“1(do)”的音调高低,再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大小即可。18.【答案】响度;音调【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析】【解答】(1)根据“轻拨与重拨”可知,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因此响度不同;(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大小不同,那么导致发声音调不同.【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19.【答案】丁;音调;响度【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噪声的波形图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图丁为噪声的波形图。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图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由甲、乙两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图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噪声的波形图是杂乱无章的。20.【答案】振动;不能;音色;响度【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声音是声源的振动产生的,读书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月球是真空环境,宇航员在月球上依靠无线电话联系。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能辨别不同的人的声音,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响度与到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根据声音的响度,可判断周围声源的远近。故第1空填:振动;第2空填:不能;第3空填:音色;第4空填:响度。【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不同发声体,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通过声音的大小可以反应到发声体的距离。21.【答案】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科学推理法【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 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科学推理法。【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结合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认识解答。22.【答案】响度;不能;变大【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噪声监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反映声音的响度。噪声监测器不能起到控制噪声的作用。重型汽车产生很强的噪声,所以噪声检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会变大。【分析】噪声检测器是用于反映声音强度即响度的仪器。23.【答案】(1)AC;频率(2)振幅(3)钢尺;低于20Hz;次声波【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析】【解答】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1)A.齿轮的齿数不同,纸板接触时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A符合题意;B.音叉发声时,不能看到振动,将其触及面频,感受震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C.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不同,梳齿振动的快慢不同,梳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D.改变敲鼓的力度,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C。(2)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表明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拨动钢尺力度相同,由于钢尺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此时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分析】(1)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发声体长度越大,振动越慢,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人不能听到。(1)[1]A.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纸板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A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C.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改变梳子的振动的快慢,改变梳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可以研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C。[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表明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3)[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2][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钢尺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此时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24.【答案】(1)传播过程中(2)相同;控制变量法(3)羽绒服(4)弱(5)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隔音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物体隔音的效果的影响因素时,只改变隔音材料的种类,而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即需要控制距离声源到分贝仪的距离相同。(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羽绒服作为隔音材料时听到的声音最小,说明它的隔音性能最好。(4) 如果没有分贝仪,可以人站在鞋盒外,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差 。(5) 影响物体隔音性能的因素很多,生活中也常常利用双层玻璃来隔音,并把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是真空不能传声。【分析】 (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2)为了研究材料的吸音效果,必须控制声源以及距离;(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吸音材料的吸音性能;(4)根据人听不见声音的地方距离实验装置远近,可以判断材料的吸音效果;(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隔音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1][2]探究物体隔音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控制距离声源到分贝仪的距离相同,改变隔音材料的种类。(3)由表中数据可知,羽绒服作为隔音材料,声音比较小,说明它的隔音性能最好。(4)根据人听不见声音的地方距离实验装置远近,可以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越近效果越好,越远隔音越差,因此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弱。(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25.【答案】(1)振动(2)转换法(3)变小;介质;真空(4)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反映了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3)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所以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上述实验中,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乒乓球的弹起反映了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摆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转换,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3)[1][2][3]由图丙可知,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所以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上述实验中,可以认为是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6.【答案】(1)长度;a、b(2)振动;高;振幅(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析】【解答】(1)a、d的变量为长度可用于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变量为粗细,所以应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2)]实验中小纸团将纸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方法为转换法。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团会不断地跳动,音乐停止,纸团也停止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调大音量,纸盆的振幅变大,纸团跳得更高,说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物体振动发生,真空不能传声,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小纸团跳动,但不能听到声音。【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1)[1]a、d两弦线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所以可用于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2]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控制长度和材料相同而弦线粗细不同,所以应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2)[1]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叫做转换法。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团会不断地跳动,音乐停止,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3]调大音量,纸盆的振幅变大,纸团跳得更高,声音的响度随振幅的增大而增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增大,说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能看到小纸团跳动,但不能听到声音。27.【答案】1;长度;长度越长;2【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第1次中琴弦的频率最大,则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频率最高。(2)根据表格可知,琴弦的长度不同,且重物个数越多,则琴弦受到的拉力越大,那么琴弦越紧,故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3)根据表格数据1和2可知,2中琴弦的长度大,频率低,则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即重物个数相同,故需要悬挂2个重物。【分析】 (1)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2)由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个因素不同;(3)1、2两次实验数据,松紧程度相同,而长度不同,据此判断;(4)应用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来解答。28.【答案】反射;不变;材料;大理石;光滑【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及其产生【解析】【解答】(2)人看见表,光线要进入眼睛,由图可知,光线A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所以∠COB是反射角;(3)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时,应该控制其它量不变,故应保持玻璃圆筒A和人耳位置不变,只改变反射面的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反射面反射声音的强弱,判断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4)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如果利用声波的反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材料若在表中选的话,应该选择大理石;(5)由(4)可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同时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大理石的表面较光滑,故表面越光滑的材料,反射声音的能力越强;毛巾和海绵表面较粗糙,反射声音的效果较差,故表面越粗糙的材料,反射声音的能力越弱。由于天坛回音壁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和回音效果,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小明猜想天坛回音壁的表面比较光滑,以便更好地反射声音。故答案为:(2)反射;(3)不变;材料;(4)大理石;(5)光滑。【分析】(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入射角;根据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反射分析;(3)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时应改变反射面的材料,其他因素不变;(4)根据实验表格,分析反射声音强弱与充当反射面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5)利用声音反射现象,进行选择反射效果好的材料做反射面。测量声速必须反射声音较强。29.【答案】解:利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计算到达海底所用时间为计算探测处的海洋深度为【知识点】声速【解析】【分析】结合回声,根据s=vt,可以计算路程。30.【答案】解:(1)由题意知,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s声=v声t=340m/s×3s=1020m;(2)由题意知,汽车的速度为72km/h即20m/s,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车=v车t=20m/s×3s=60m;(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1020m;(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60m;(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480m。【知识点】声速【解析】【分析】(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鸣笛3s后听到回声 根据速度公式s声=v声t计算声音通过的路程。(2)由题意知,汽车的速度为72km/h即20m/s,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共计3s,根据速度公式s车=v车t计算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根据回声的特点计算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31.【答案】(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的时间为(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知识点】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进行计算。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2025年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声现象》提升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评分阅卷人 一、选择题得分1.(2023八上·宝安期中)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解答】 解:A、“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B、“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故选:A。【分析】(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是在振动的;(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2023八上·罗湖期中)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A.鸢 B.竹 C.风 D.筝【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解析】【解答】由题意得,文中的发声体是风,即声音是笛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根据“使风入竹,声如筝鸣”分析。3.(2024八上·安州月考)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20m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已知声音在空气和铁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340m/s、5200m/s,甲同学能听到敲击声的次数为( )A.1次 B.2次 C.3次 D.4次【答案】A【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20m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 ,声音会在铁管和空气两种介质中传播,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由于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 s,人耳不能将两次声音区分开,所以耳朵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故A正确。故选 :A。【分析】根据分别求出声音在铁管和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由于时间差小于 0.1s ,所以人耳不能将两次声音区分开。4.(2024八上·雅安期末)声波在海水中传播衰减程度远小于电磁波。声呐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点来对物体进行定位和测速的,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在水中的潜水艇,其声呐向海水中某一固定方向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遇到一个不明物体被反射回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9.8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3s,设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不明物体沿着与潜水艇连线的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则( )A.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为15kmB.不明物体与两次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为3sC.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约为51.7m/sD.不明物体在远离潜水艇【答案】C【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析】【解答】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10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2'=5s。由可知,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s2=v声t2'=1500m/s×5s=7500m=7.5km,故A错误;B、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1'=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9.8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1'=4.9s,则不明物体与两次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t'=Δt+t2'-t1'=3s+4.9s-5s=2.9s,故B错误;C、由可知,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s1=v声t1'=1500m/s×5s=7500m;不明物体在这段时间运动的路程:s'=s1-s2=7500m-7350m=150m;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故C正确。D、若t1大于t2,根据可知,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大于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表示不明物体在靠近潜水艇,故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1)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9.8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2'=4.9,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2)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不明物体的时间t1'=5s,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不明物体两次与超声波相遇的时间间隔t'=Δt+t2'-t1'=3s+4.9s-5s=2.9s;(3)不明物体在这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等于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减去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知道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4)若t1大于t2,由速度公式可知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大于不明物体第二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5.(2025八上·龙华期末)如题图所示的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其由鸟类尺骨制成,骨笛上有多个气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骨笛发声是由于骨的振动产生的B.吹奏时要按压不同的气孔,主要是改变音调C.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一样的D.用力吹奏骨笛,骨笛音色会发生改变【答案】B【知识点】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 骨笛发声是由骨笛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按压骨笛上不同的孔,可以改变振动部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可以改变声音的频率,进而改变发出笛声的音调,故B正确;C.一般情况下,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故C错误;D.用力吹奏骨笛,由于发声体的材料不变,因此音色会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B。【分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B.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D.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判断。6.(2024八上·哈尔滨月考)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用钢琴演奏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同力度弹琴,不同琴键发出的音调不同B.力度越大听到钢琴发出的响度越大C.262Hz比523Hz的琴键连接的弦振动的快D.不同艺术家的音色各不相同【答案】C【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AB.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力度越大,响度越大,不同琴键,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频率是物体振动的快慢,262Hz比523Hz的频率低,琴弦振动的慢,故C错误,符合题意;D.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是声音的特色,不同艺术家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音色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7.(2024八上·绵阳月考)《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中“飞花令”环节在节目中非常受欢迎,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B.“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中“琴声”是由转轴的振动产生的C.“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中“哭声”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高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乡音无改”是指人的口音没变,即音色不变,故A错误;B.“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琴轴振动产生,故B错误;C.哭声直上千云霄,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D正确。故选D。【分析】A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B.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C.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判断。8.(2024八上·兴文期中)如图所示是小宇和小南分别朗读课文时,老师使用同一设置参数的示波器记录并显示的声音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小宇和小南声音的( )A.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响度相同,音色相同C.音调相同,响度不同 D.响度不同,音色不同【答案】A【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波形图中振幅相同,那么二者的响度相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则二者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音调相同。二者波形的细节不同,表明音色不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9.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关于声速推断错误的是 序号 介质 声速1 空气 3312 空气 3403 空气 3464 水(常温 15005 软木 5006 铜(棒 3750A.声速大小与介质有关B.声速大小与温度有关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D.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答案】C【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 A.从表中数据1、4、5可知,种类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一样,故A正确不合题意;B.0℃的空气和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样,故B正确不合题意;C.从表中数据1、6可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快,故C错误符合题意;D.根据表格数据1和4可知,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分析】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然后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10.(2024八上·民乐期中)下列文明行为和管理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中、高考期间禁止广场舞活动 B.街道旁装噪声检测仪C.在学校周围设置禁止鸣笛路段 D.在学校周围植树【答案】D【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C.禁止广场舞活动、禁止鸣笛,阻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C不符合题意;B.噪声检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D.树叶有吸收噪声的能力,学校周围植树,可以吸收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阻止声音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断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噪声检测器不能减弱噪声。11.(2024八上·郸城期末)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B.乙图中,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其响度一定越大C.丙图中,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得越高,则音叉的音调越高D.丁图中,靠近发声的扬声器的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解析】【解答】A.将空气从玻璃罩内抽出后,铃声减弱,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音调越高,故B错误;C.音叉发声时,小球被弹开得越高,是音叉振幅大,声音响度大,故C错误;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则扬声器振动时,传递了能量,则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音调和频率有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12.(2024八上·花垣期中)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哪一个与其他的不同?( )A.轻声细语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C.工人在车间里戴防噪声耳罩D.禁止鸣笛【答案】C【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ABD.轻声细语:通过减小发声的响度,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消声器能减少发动机发声的强度,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禁止鸣笛:直接禁止声源发声,从声源处减弱噪声;C.工人在车间里戴防噪声耳罩:耳罩阻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与其它选项不同。故选 C。【分析】明确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声源处)、阻断噪声传播(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人耳处)。了解生活中各项控制噪声的措施,如禁止鸣笛、禁止喧哗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安装隔音棉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戴耳塞属于在人耳处控制噪声。13.(2024八上·昌邑期末)下面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赫兹是响度的单位C.因为次声波响度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D.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解析】【解答】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传声,无法听到声音,故A错误;B.赫兹是频率的单位,频率高低反应音调不同,响度是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故B错误;C.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很低,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故D正确。故选D。【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4.(2024八上·金牛期末)如图所示,这是一款电子驱蚊器,通电时会模拟蚊虫天敌的声音,发出频率在22000~55000 Hz的声波,从而吓退蚊虫。下列有关这种电子驱蚊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出的是超声波 B.发出的是次声波C.发出的声音能被人听到 D.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答案】A【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解答】AB.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电子驱蚊器的频率在22000~55000 Hz之间,是超声波,故A正确,B错误;C.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电子驱蚊器的频率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耳听不见,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子驱蚊器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A。【分析】超过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不能听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5.(2024八上·淮安期中)如图所示是某研究人员用一台声波灭火装置灭火的情景。打开声波灭火器,声波灭火器通过发出30Hz~60Hz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下列关于低频音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低频音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灭火器发出的低频音波入耳是无法听到的C.低频音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低频音波能灭火,说明低频音波可以传递能量【答案】D【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解析】【解答】A.灭火装置发出的低频音波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波灭火器发出的低频音波频率为30Hz~60Hz,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因此人耳能听到,故B错误;C.低频音波也属于声,因此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D.低频音波能灭火,说明低频音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阅卷人 二、填空题得分16.(2024八上·民乐期中)2024央视春晚陕西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鼓乐交响中人们能清晰分辨不同乐器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而千人齐诵《将近酒》时的荡气回肠则是提高了声音的 。【答案】音色;响度【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不同乐器发声材料不同,音色不同,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全民齐诵《将近酒》时,提高了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变大。故第1空填:音色;第2空填:响度。【分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声音的大小指响度。17.(2024八上·苍溪期中)小漫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甲),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如图乙所示,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l( do)”“2( re)”“3( mi)”三个音阶,则“1( do)”这个音阶与乙图中的 (选填“A”“B”或“C”)对应。【答案】音调;B【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哨子靠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上下推拉活塞时,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因此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2)根据乐理的知识可知,“1(do)”的音调最低,则竹筒中空气柱的长度最长,故这个音阶与乙图中的B对应。【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大小有关;(2)首先根据乐理的知识确定“1(do)”的音调高低,再确定空气柱的长度大小即可。18.(2023八上·景县月考)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答案】响度;音调【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析】【解答】(1)根据“轻拨与重拨”可知,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因此响度不同;(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大小不同,那么导致发声音调不同.【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19.(2024八上·宜昌期中)用同一个示波器检测四个声音,得到如图所示四个声音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图;甲与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甲与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答案】丁;音调;响度【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噪声的波形图是杂乱无章的,所以图丁为噪声的波形图。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图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由甲、乙两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图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噪声的波形图是杂乱无章的。20.(2023八上·合江月考)课堂上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话,是因为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听到声音的 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选填“响度”、“声调”或“音色”)。【答案】振动;不能;音色;响度【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解析】【解答】声音是声源的振动产生的,读书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月球是真空环境,宇航员在月球上依靠无线电话联系。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能辨别不同的人的声音,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声音的响度与到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根据声音的响度,可判断周围声源的远近。故第1空填:振动;第2空填:不能;第3空填:音色;第4空填:响度。【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不同发声体,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通过声音的大小可以反应到发声体的距离。21.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本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答案】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科学推理法【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 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科学推理法。【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结合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认识解答。22.(2024八上·文峰期中)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它 (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声;当有重型汽车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响度;不能;变大【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噪声监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反映声音的响度。噪声监测器不能起到控制噪声的作用。重型汽车产生很强的噪声,所以噪声检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会变大。【分析】噪声检测器是用于反映声音强度即响度的仪器。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得分23.(2024八上·高州开学考)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A.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C.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声源的 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3)如图,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钢尺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 ,发出的声音是 (选填“超声波”、“人耳可听声”或“次声波”)。【答案】(1)AC;频率(2)振幅(3)钢尺;低于20Hz;次声波【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析】【解答】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1)A.齿轮的齿数不同,纸板接触时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A符合题意;B.音叉发声时,不能看到振动,将其触及面频,感受震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C.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不同,梳齿振动的快慢不同,梳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D.改变敲鼓的力度,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C。(2)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表明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拨动钢尺力度相同,由于钢尺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此时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分析】(1)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发声体长度越大,振动越慢,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人不能听到。(1)[1]A.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纸板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A符合题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C.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改变梳子的振动的快慢,改变梳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可以研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C。[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表明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3)[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2][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钢尺的振动频率小于20Hz,此时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24.(2024八上·南海期中)按要求填空。(1)噪声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小红从书上获得灵感,她觉得隔音房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于是她开展了制作“隔音房”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用鞋盒充当“房问”,在其四周塞满待测隔音材料。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其中,紧紧盖着,在鞋盒外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大小;(2)分贝仪距鞋盒的距离 (选填“相同”或“不同”)。此处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实验推理法”);(3)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隔音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泡沫板 棉花 棉布分贝仪显示声音的大小/dB 83 68 72 78 75(4)如果没有分贝仪,可以人站在鞋盒外,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 (选填“强”或“弱”);(5)影响物体隔音性能的因素很多,生活中也常常利用双层玻璃来隔音,并把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 。【答案】(1)传播过程中(2)相同;控制变量法(3)羽绒服(4)弱(5)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隔音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物体隔音的效果的影响因素时,只改变隔音材料的种类,而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即需要控制距离声源到分贝仪的距离相同。(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羽绒服作为隔音材料时听到的声音最小,说明它的隔音性能最好。(4) 如果没有分贝仪,可以人站在鞋盒外,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差 。(5) 影响物体隔音性能的因素很多,生活中也常常利用双层玻璃来隔音,并把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是真空不能传声。【分析】 (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2)为了研究材料的吸音效果,必须控制声源以及距离;(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吸音材料的吸音性能;(4)根据人听不见声音的地方距离实验装置远近,可以判断材料的吸音效果;(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隔音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1][2]探究物体隔音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控制距离声源到分贝仪的距离相同,改变隔音材料的种类。(3)由表中数据可知,羽绒服作为隔音材料,声音比较小,说明它的隔音性能最好。(4)根据人听不见声音的地方距离实验装置远近,可以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越近效果越好,越远隔音越差,因此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弱。(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25.(2024八上·惠来期中)小明在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时,完成实验:(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2)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3)如图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随着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能听到的响铃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推理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 ,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不能传声;(后两空均选填“介质”或“真空”)(4)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___(填序号)。A.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答案】(1)振动(2)转换法(3)变小;介质;真空(4)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反映了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3)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所以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上述实验中,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1)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乒乓球的弹起反映了音叉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摆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转换,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3)[1][2][3]由图丙可知,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所以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上述实验中,可以认为是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6.(2024八上·五华期中)小琳同学学习了“声现象”以后:(1)她进行“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在图甲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且松紧程度一致,若她选择a、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根弦线做实验;(2)她观察到家里音箱上的扬声器开关开启时,纸盆有振动。于是她在一个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小纸团如图乙,接上录放机。播放音乐时小纸团跳动,停止播放时小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调大音量,纸团跳得更 (选填“高”或“低”),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她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答案】(1)长度;a、b(2)振动;高;振幅(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解析】【解答】(1)a、d的变量为长度可用于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变量为粗细,所以应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2)]实验中小纸团将纸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方法为转换法。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团会不断地跳动,音乐停止,纸团也停止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调大音量,纸盆的振幅变大,纸团跳得更高,说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物体振动发生,真空不能传声,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小纸团跳动,但不能听到声音。【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1)[1]a、d两弦线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所以可用于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2]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控制长度和材料相同而弦线粗细不同,所以应选择a、b两弦线做实验。(2)[1]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叫做转换法。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团会不断地跳动,音乐停止,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3]调大音量,纸盆的振幅变大,纸团跳得更高,声音的响度随振幅的增大而增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增大,说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3)[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能看到小纸团跳动,但不能听到声音。27.(2023八上·冷水滩月考)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1 0.4 2 3752 0.8 2 1703 0.8 4 265(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 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3)分析第1和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4)在上述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如果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 个。【答案】1;长度;长度越长;2【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物理学方法【解析】【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第1次中琴弦的频率最大,则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频率最高。(2)根据表格可知,琴弦的长度不同,且重物个数越多,则琴弦受到的拉力越大,那么琴弦越紧,故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3)根据表格数据1和2可知,2中琴弦的长度大,频率低,则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即重物个数相同,故需要悬挂2个重物。【分析】 (1)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2)由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哪个因素不同;(3)1、2两次实验数据,松紧程度相同,而长度不同,据此判断;(4)应用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来解答。28.(2024八上·锡山月考)如图是天坛的回音壁,若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的围墙边,一人斜对着围墙轻声说话,另一人则可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人借助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实现对话,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小明想探究声音的反射,进行了以下实验。(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厚海绵,海绵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是该光路的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像光一样反射;(3)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中应该保持玻璃圆筒A和入耳位置 ,只改变反射面的 。(4)小明多次实验后,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如果利用声波的反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材料若在表中选的话,应该选择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5)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小明猜想天坛回音壁的表面比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答案】反射;不变;材料;大理石;光滑【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及其产生【解析】【解答】(2)人看见表,光线要进入眼睛,由图可知,光线A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所以∠COB是反射角;(3)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时,应该控制其它量不变,故应保持玻璃圆筒A和人耳位置不变,只改变反射面的材料,根据不同材料的反射面反射声音的强弱,判断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4)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如果利用声波的反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材料若在表中选的话,应该选择大理石;(5)由(4)可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同时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大理石的表面较光滑,故表面越光滑的材料,反射声音的能力越强;毛巾和海绵表面较粗糙,反射声音的效果较差,故表面越粗糙的材料,反射声音的能力越弱。由于天坛回音壁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和回音效果,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小明猜想天坛回音壁的表面比较光滑,以便更好地反射声音。故答案为:(2)反射;(3)不变;材料;(4)大理石;(5)光滑。【分析】(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判断入射角;根据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反射分析;(3)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时应改变反射面的材料,其他因素不变;(4)根据实验表格,分析反射声音强弱与充当反射面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5)利用声音反射现象,进行选择反射效果好的材料做反射面。测量声速必须反射声音较强。阅卷人 四、计算题得分29.(2024八上·襄都期中)海面上有一艘大型轮船,为了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静止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4.0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探测处的海洋深度。【答案】解:利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深度时,计算到达海底所用时间为计算探测处的海洋深度为【知识点】声速【解析】【分析】结合回声,根据s=vt,可以计算路程。30.(2023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答案】解:(1)由题意知,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s声=v声t=340m/s×3s=1020m;(2)由题意知,汽车的速度为72km/h即20m/s,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车=v车t=20m/s×3s=60m;(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1020m;(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60m;(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480m。【知识点】声速【解析】【分析】(1)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鸣笛3s后听到回声 根据速度公式s声=v声t计算声音通过的路程。(2)由题意知,汽车的速度为72km/h即20m/s,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共计3s,根据速度公式s车=v车t计算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根据回声的特点计算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31.(2024八上·蜀山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0.85k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相隔 2.33s,空气中声速340m/s。求:(1) 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答案】(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的时间为(2)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知识点】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进行计算。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声现象》提升卷(学生版).docx 2025年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声现象》提升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