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2024·山东威海月考)《荀子·君道》中说:“法者,治之端也。”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韩非子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就容易衰弱败亡。这启示我们(  )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③健全法律体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三大部分
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③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山东烟台期中)“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③我国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山东威海月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 ③只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就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5.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聚焦“小份餐”“外卖平台”“婚丧嫁娶”等方面的餐饮浪费问题,是一部应需而立的法律,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绿色发展。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认可或制定国家法律
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具体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国家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谁?过去,这些内容物权法的规定并不明确,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今天,民法典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这将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
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体现了(  )
①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坚持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③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表达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热切关怀 ④不断健全法治实施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4·河北保定期末)2024年,国家安全部推出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重磅专题《创新引领·国安砺剑》,再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年来,国安干警与人民群众携手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时刻。国家安全机关严厉打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活动,依法防范、制止、惩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树牢人民群众的反间防谍意识,让间谍“无处遁形”。这体现了(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职能 ②政府严格执法提升执政能力 ③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④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山东济南期末)2024年6月1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其中,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范,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这说明我国推进依法治国(  )
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④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四川广安期中)下列对如图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一定高于道德的作用
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③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④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山东省M市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准确把握乡村社会治理的特点,探索打造了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统筹部署法治乡村建设,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矛盾纠纷有人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有人收集上报、重点时段有人巡逻防控,进一步强化了村民法治意识,净化了乡村法治环境,切实维护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乡村依法治理迈上新的台阶;一体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用德治引领基层法治建设,通过新思路、新举措,用接地气、贴民情的法治工作方式倡导向善之风,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文化相融合,用法德并举的治理措施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阐明山东省M市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D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①错误。荀子和韩非子的观点都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②④符合题意。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③错误。
2.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五部分,①错误,但符合题意。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原则,④错误,但符合题意。②③表述正确,排除。
3.B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明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①③符合题意。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②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法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④不符合题意。
4.D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深刻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②④符合题意。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自觉坚持,仅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不能完成,③说法错误。
5.D 全国人大有权认可或制定国家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除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①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国家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③说法错误。
6.D 材料未涉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②不符合题意。民法典的规定,维护了业主合法权益,说明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符合题意。民法典的规定,说明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④符合题意。
7.A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这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①②入选。我国的根本法是宪法,材料没有体现宪法,③不选。材料体现的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施行,是健全法律规范体系,不是健全法治实施体系,④不选。
8.B 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依法防范、制止、惩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是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①入选,④不选。政府是行政机关,不能提高执政能力,②不选。国安干警与人民群众携手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时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树牢人民群众的反间防谍意识,让间谍“无处遁形”,这体现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③入选。
9.B 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其中,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范,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这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③入选。材料体现的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但该法并不是我国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标志,②不选。材料未涉及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④不选。
10.A 法律和道德均是治理国家的手段,无法比较哪个作用更高,①说法错误。漫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水滋养法治建设这颗树,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道德滋养法治,没有涉及平等,③不符合题意。
11.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加强法治的保障性作用,又要强化德治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德治与法治相融合。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把握乡村社会治理的特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进行对接即可。
3 / 3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科学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      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      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    ,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    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      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    ,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      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必要性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必要性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      、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微提醒
平等≠同样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必要性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    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必须从我国      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      、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    指导。
想一想
(1)法治建设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吗?
提示:                                            
(2)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吗?
提示:                                            
判一判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
(2)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
选一选
(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江河战略”法治化,我国制定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教材P80“探究与分享”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提示:其一,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二,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各种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与原则、制度。法制不一定涉及前述的治国理论,但它却是法治应有之义,一个国家法律再多,如果不遵循法治原则,那就不能说是实行法治。其三,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
2.教材P83“探究与分享”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提示: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
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情境1】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布局法治、推进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探究1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情境2】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基于民法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和我国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在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和研讨会等,邀请了不同领域的法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司法事务等部门参加,并将草案在网上公布,征求社会意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理念,到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等具体行为,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探究2 说明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如何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的。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5)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够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类别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 别 实施方式不同 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不具有强制力,注重感召力和劝导力,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 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024·江苏徐州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基于(  )
①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社会规范
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4·北京大兴期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列有关法治体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②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体系
③某市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治保障体系》——法治监督体系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出台,为各行业数据安全提供监管依据——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广东汕头联考)牢牢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坚持把群众期盼作为法治建设“风向标”。这对法治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有(  )
①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每一个诉求落到实处
②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必须坚持公民在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一律平等
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民法典设立“好人条款”鼓励助人为乐。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突出体现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是(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D.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商君书》的《算地》篇有言:“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  )
A.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基础知识·准落实】
新学知识巧梳理
(一)1.(1)法治 2.(1)法治体系 (2)法律规范 法治保障
3.(2)法治化
(二)1.(1)最根本 (2)①依法执政 ②权威 依宪执政
2.(1)力量源泉 (2)落脚点 3.(2)①权威 ②以言代法 4.(2)③规范 促进 5.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 理论
想一想
 (1)提示: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提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判一判
 (1)× (2)×
选一选
 (1)B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③正确,②④排除。
(2)B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我国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体现了法治建设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做到从中国实际出发,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学科素养·稳提升】
议题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探究2 提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编纂民法典。②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基于我国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多种方式征求意见。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民法典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融入法律条文之中。
跟踪训练
1.B 党中央对法治工作高度重视,是基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法律是如何制定的,②排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④排除。
2.B 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制,应为法治监督体系,而不是法治保障体系,②对应错误。某市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治保障体系》,应为法治保障体系,而不是法治监督体系,③对应错误。
3.C 材料的主旨是法治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意味着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②④符合题意。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意味着公民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实现,①错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③错误。
4.B 题干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5.D 题干大意是治理国家,在考察风俗民情的基础上立法,才能治理好,弄清国情、抓住根本,才能制定出适宜的政策。如果不考察当时的风俗,不弄清国家的情况,法令政策制定了民众也会混乱,政务再繁忙也是收效甚微。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共66张PPT)
第二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学科素养·稳提升
2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
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法治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
法治体系 
(2)科学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 体系、高效的法治
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 体
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规范 
法治保障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
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
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 ,向着建
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法治化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
治 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把依法治国与 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
,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 和依法执政。
最根本 
依法执政 

威 
依宪执政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必要性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
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 ,保证人民
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力量源泉 
落脚点 
(1)必要性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 ,都必须在
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
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
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
、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权威 
以言代
法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微提醒
平等≠同样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机会均等,并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
义,不是享有同样的权利,也不是履行同样的义务。这是因为每个公
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行为能力等不同。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必要性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 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
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
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
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规范 

进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求:必须从我国 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
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
际、具有 、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为依法治国提供 指导。
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 
理论 
想一想
(1)法治建设要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吗?
提示: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
行相同的义务吗?
提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
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而不是我国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
行相同的义务。
判一判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党是依法治国的
主体和力量源泉。 ( × )
(2)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我们发挥法律的教化作
用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 × )
×
×
选一选
 (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④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③正确,②④排除。

 (2)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
进“江河战略”法治化,我国制定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
保护法等,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要(  )
A.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C.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解析: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我国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体
现了法治建设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做到从中国实际出发,
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1. 教材P80“探究与分享”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
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提示:其一,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
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二,法制是指一整
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各种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相
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与原则、制度。法制不一定涉及前述的治国理
论,但它却是法治应有之义,一个国家法律再多,如果不遵循法治
原则,那就不能说是实行法治。其三,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
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
2. 教材P83“探究与分享”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提示: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
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
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
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
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
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情境1】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
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布局法治、推进法治、
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
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
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
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
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探究1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
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情境2】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经
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党的十
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
民法典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基于民法内容体系非常庞大和我国
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在
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和
研讨会等,邀请了不同领域的法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司法事务等部
门参加,并将草案在网上公布,征求社会意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观理念,到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
等具体行为,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探究2 说明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如何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
的。
提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
核心作用。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编纂民法典。②坚持从中国实际出
发,基于我国国情,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③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民法典草案编纂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多种方式征求意见。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民法典将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有机融入法律条文之中。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
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
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
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
空间。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
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
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只有坚持
党的领导,才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
(2)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领导
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
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法治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坚持
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
家长治久安。
(5)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够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依法
治国。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类别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 别 实施
方式
不同 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不具有强制力,注重感召力和劝
导力,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
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
施和维护
发挥
的作
用不
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
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
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
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
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类别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联 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2024·江苏徐州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
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
视。这是基于(  )
①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社会规范
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党中央对法治工作高度重视,是基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法律是如何制定
的,②排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④排除。
2. (2024·北京大兴期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
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列有关法治体系对应正确的是
(  )
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完善党内法规体
系建设
②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制——强化
法治保障体系
③某市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治保障体系》——法
治监督体系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出台,为各行业数据安全提供监
管依据——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
制,应为法治监督体系,而不是法治保障体系,②对应错误。某市
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治保障体系》,应为法治保
障体系,而不是法治监督体系,③对应错误。
3. (2023·广东汕头联考)牢牢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
山”的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人民对公平正
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坚持把群众期盼作为法治
建设“风向标”。这对法治建设工作提出的要求有(  )
①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每一个诉求落到实处 
②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必
须坚持公民在立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一律平等 ④坚持人民主体
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法治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意味
着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②④符
合题意。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意味着公民的每一个诉求都能得到实
现,①错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③错误。
4. 民法典设立“好人条款”鼓励助人为乐。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
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
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
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突出体现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原则是(  )
A.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D.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题干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符合题
意。A、C、D不符合题意。
5. 《商君书》的《算地》篇有言:“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
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  )
A.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解析:  题干大意是治理国家,在考察风俗民情的基础上立法,
才能治理好,弄清国情、抓住根本,才能制定出适宜的政策。如果
不考察当时的风俗,不弄清国家的情况,法令政策制定了民众也会
混乱,政务再繁忙也是收效甚微。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
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D正确,A、B、C不
符合题意。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 (2024·山东威海月考)《荀子·君道》中说:“法者,治之端
也。”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韩非子认为“奉
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
繁荣,否则就容易衰弱败亡。这启示我们(  )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③健全法律体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①错误。荀子和韩非
子的观点都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法治是国
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的重要依托,②④符合题意。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③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关
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三大部分
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③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
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五
部分,①错误,但符合题意。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合,是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原则,④错误,但符合题意。
②③表述正确,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2024·山东烟台期中)“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
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
社会共识。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③我国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
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强调要坚持在
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明依法治国是
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
治国家,①③符合题意。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②说
法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法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④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2024·山东威海月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下列认
识正确的是(  )
①法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
场革命 ③只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就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总目标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
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
场深刻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②④符合题意。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①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
现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自觉坚持,仅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不能完
成,③说法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5.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党中央高度
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
品浪费法》聚焦“小份餐”“外卖平台”“婚丧嫁娶”等方面的餐
饮浪费问题,是一部应需而立的法律,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促进绿色发展。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角度看,这体现了
(  )
①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认可或制定国家法律
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具体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国家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全国人大有权认可或制定国家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可
以制定除基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①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党的领
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国家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
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③说法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谁?过去,这些内容物权法的规定
并不明确,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今天,民法典规定,建设单位、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
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这将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
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
①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④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材料未涉及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坚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②不符合题意。民法典的规定,维护了业主
合法权益,说明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符合题意。民法典的规
定,说明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④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
护条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
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
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具有里程碑意
义。这体现了(  )
①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坚持
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③以国家根本
法的形式表达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热切关怀 ④不断健全法治实施
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部署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领域治
理体系,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的重要举措,这体现了我国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党的领导
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①②入选。我国的根本
法是宪法,材料没有体现宪法,③不选。材料体现的是《未成年人
网络保护条例》的施行,是健全法律规范体系,不是健全法治实施
体系,④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4·河北保定期末)2024年,国家安全部推出4·15全民国家安
全教育日重磅专题《创新引领·国安砺剑》,再现总体国家安全观
提出十年来,国安干警与人民群众携手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时刻。
国家安全机关严厉打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活动,依法防
范、制止、惩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树牢人民群众的反间防谍
意识,让间谍“无处遁形”。这体现了(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职能 ②政府严格执法提升执政能力 ③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 ④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社会职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依法防范、制止、惩
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是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①入选,④不
选。政府是行政机关,不能提高执政能力,②不选。国安干警与人
民群众携手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时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树牢人民
群众的反间防谍意识,让间谍“无处遁形”,这体现了人民是依法
治国的力量源泉,③入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24·山东济南期末)2024年6月1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
施行。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
制度。其中,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范,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
粮食的良好风尚。这说明我国推进依法治国(  )
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④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粮食安全保障法立足我国国情、粮情,从中国实际
出发,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其中,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
规范,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这体现了坚
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③入选。材料体现的是我国
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但该法并不是我国形成了完善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标志,②不选。材料未涉及党依法
执政、依宪执政,④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2024·四川广安期中)下列对如图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一定高于道德的作用
②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
彰 ③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④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
化的支撑作用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法律和道德均是治理国家的手段,无法比较哪个作用
更高,①说法错误。漫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喻为水滋养
法治建设这颗树,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
益彰,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道德滋养法治,没有涉及平等,③不符
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山东省M市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准确把握乡村社会治理的特点,探索打造了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统筹部署法治乡村建设,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矛盾纠纷有人
排查化解、社情民意有人收集上报、重点时段有人巡逻防控,进一步
强化了村民法治意识,净化了乡村法治环境,切实维护农村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乡村依法治理迈上新的台阶;一体推进基层法治
和德治建设,用德治引领基层法治建设,通过新思路、新举措,用接
地气、贴民情的法治工作方式倡导向善之风,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
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文化相融合,用法德并举的治理措施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知识,阐明山东省M
市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
的领导,确保法治乡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②坚持人民
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
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加强法治的保障性作用,
又要强化德治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德治与法治相融合。④坚持
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把握乡村社会治
理的特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原则的知识进行对接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