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七)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基础练1.(2024·黑龙江大庆期中)“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 )A.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法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C.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D.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2.(2024·山西阳泉月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这是因为( )①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下降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不具有政治职能 ③其忽视了我国自身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 ④西方的法治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适应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2024·河南郑州期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制定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文物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 )①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②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4.(2024·安徽芜湖期末)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是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全过程中。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基于( )A.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B.人民群众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C.满足人民的需求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D.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5.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 )A.公民主体地位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从中国实际出发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于2023年7月25日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此次刑法修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严重行贿情形加大刑事追责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刑法修改(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建设了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③坚持从中国新的实际出发 ④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二、提升练1.(2024·重庆万州期中)为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价值共识,涵养家国情怀,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②该法的制定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③该法的实施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④社会同心共作为,推动法治中国基本建成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2024·河北邢台月考)2024年3月,国务院颁布出台《节约用水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提升城市节水治理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城市节水迈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③国务院行使立法权,发挥法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3.(2024·云南昆明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政府组织机构法定化作出明确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提出具体要求。202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2023年10月及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并决定将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常委会有关部门将修订草案印发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组织部署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2024年2月19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对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该法增加国务院性质、地位的规定,完善国务院职权的表述,完善国务院组成人员相关规定,健全国务院会议制度等。全国人大修订国务院组织法践行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三、易错练1.(2024·山东烟台期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与制约这种国家意志的社会经济关系割裂开来,不是国家由于统治意志而存在,相反地,是从个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中所产生的国家同时具有统治意志的形式。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这表明( )①社会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法是由社会成员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④法是全体社会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色。这就要求我们( )①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支撑作用④先加强道德建设,然后加强法治建设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2024·山西太原联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依法治国的历程中,始终立足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领全体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建起当代中国法系。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力量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④传承法律文化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课时跟踪检测(七)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基础练1.A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正确,B、C不符合题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但并不是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D错误。2.D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①说法错误。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②说法错误。近代一些仁人志士变法图强的梦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移植西方的法治模式,忽视了我国自身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适应,③④符合题意。3.C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①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③正确。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④错误。4.A 因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所以全面依法治国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A符合题意。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B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D说法错误。5.B 题意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不是公民主体地位,A说法错误。6.A 此次刑法修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符合题意。我国的法律服务体系尚不完备,②排除。此次刑法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严重行贿情形加大刑事追责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坚持从中国新的实际出发,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④不符合题意。二、提升练1.A 材料中指出为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表明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故①正确。该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但“有效提高了”在材料中没体现,故②不选。材料中该法的实施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故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有利于法治中国的建设,但还未建成,故④不选。2.A 《节约用水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国务院行使立法权,发挥法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①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②④不符合题意。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大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修订国务院组织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国务院组织法更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为国务院的组织和活动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解析: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原则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三、易错练1.B “不是国家由于统治意志而存在……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这表明社会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①③符合题意。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②错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是全体社会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2.A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①②正确。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③错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不存在先后,④错误。3.C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力量,①错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依法治国的历程中,始终立足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这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②③正确。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错误。3 / 3(共26张PPT)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练1. (2024·黑龙江大庆期中)“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 )A. 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 法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C.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D. 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解析: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点体现了法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正确,B、C不符合题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但并不是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D错误。2. (2024·山西阳泉月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这是因为( )①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下降②法在国家治理中不具有政治职能③其忽视了我国自身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④西方的法治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适应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①说法错误。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②说法错误。近代一些仁人志士变法图强的梦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移植西方的法治模式,忽视了我国自身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适应,③④符合题意。3. (2024·河南郑州期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认真落实常委会立法规划,制定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文物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 )①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②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①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③正确。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④错误。4. (2024·安徽芜湖期末)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是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全过程中。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基于( )A.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B. 人民群众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C. 满足人民的需求是依法治国的总目标D.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解析: 因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所以全面依法治国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A符合题意。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B说法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D说法错误。5.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 )A. 公民主体地位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从中国实际出发D.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析: 题意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不是公民主体地位,A说法错误。6. 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于2023年7月25日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此次刑法修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严重行贿情形加大刑事追责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刑法修改(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建设了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③坚持从中国新的实际出发 ④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此次刑法修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符合题意。我国的法律服务体系尚不完备,②排除。此次刑法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对一些严重行贿情形加大刑事追责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坚持从中国新的实际出发,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④不符合题意。二、提升练1. (2024·重庆万州期中)为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价值共识,涵养家国情怀,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②该法的制定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③该法的实施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④社会同心共作为,推动法治中国基本建成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材料中指出为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表明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故①正确。该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但“有效提高了”在材料中没体现,故②不选。材料中该法的实施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故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有利于法治中国的建设,但还未建成,故④不选。2. (2024·河北邢台月考)2024年3月,国务院颁布出台《节约用水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提升城市节水治理能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城市节水迈入法治化轨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②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③国务院行使立法权,发挥法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节约用水条例》在全面总结城市节水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上升为法规制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国务院行使立法权,发挥法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①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要注重立法技术,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②④不符合题意。3. (2024·云南昆明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政府组织机构法定化作出明确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提出具体要求。202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2023年10月及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并决定将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常委会有关部门将修订草案印发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组织部署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2024年2月19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对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该法增加国务院性质、地位的规定,完善国务院职权的表述,完善国务院组成人员相关规定,健全国务院会议制度等。全国人大修订国务院组织法践行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答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大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修订国务院组织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国务院组织法更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务院组织法的修订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为国务院的组织和活动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解析: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原则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三、易错练1. (2024·山东烟台期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与制约这种国家意志的社会经济关系割裂开来,不是国家由于统治意志而存在,相反地,是从个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中所产生的国家同时具有统治意志的形式。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这表明( )①社会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法是由社会成员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④法是全体社会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不是国家由于统治意志而存在……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这表明社会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①③符合题意。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②错误。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是全体社会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2.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色。这就要求我们( )①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支撑作用 ④先加强道德建设,然后加强法治建设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①②正确。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③错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不存在先后,④错误。3. (2024·山西太原联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依法治国的历程中,始终立足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领全体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建起当代中国法系。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力量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④传承法律文化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力量,①错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依法治国的历程中,始终立足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这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②③正确。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错误。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七课 课时跟踪检测.pptx 第七课 课时跟踪检测(七)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