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框 法治社会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法治社会的内涵1.下列对法治社会的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B.社会治理靠道德规范约束C.公共生活和谐有序D.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2.某班学生在讨论法治社会建设时,对“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这一规则形成了如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①私人生活领域无须遵守法律规范 ②社会各个领域都应依法运行 ③违法犯罪行为应得到有效遏制 ④权利应得以实现,义务应得到履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这表明在法治社会中( )A.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已经没有违法行为B.社会纠纷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解决C.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D.公民的所有利益都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4.(2024·广西河池期末)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法治社会意味着( )①全社会对法治绝对信仰,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认可法律 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④违法犯罪活动得以杜绝,社会矛盾全部得以彻底化解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2024·湖北襄阳联考)2024年5月是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主办的2024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于4月25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南楼村举行。活动期间,“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推进会同时召开。材料表明( )①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共同构成法治社会的政治基础 ③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④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知识点二 建设法治社会6.(2024·湖南郴州期末)建设法治国家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属于法治社会建设措施的是( )①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 ②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③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 ④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准挑选援助对象,缩小援助范围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7.(2024·浙江金华联考)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根据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下列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是( )①“酒驾入刑”后,“酒后禁驾”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②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 ③建立完备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精心挑选服务对象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2024·浙江嘉兴期末)W区通过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在线对接矛盾调解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治理单位,有效激活基层纠纷解决服务网格,让大量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这一做法表明我国( )①不断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 ②积极推动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③强化诉讼在化解纠纷中的作用 ④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9.陈先生在某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上投诉某公司的高炉烟囱全天候冒黑烟,并且排放污水到田地,要求机关部门尽快依法处理。服务平台一接到诉求件就进行智能批转,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依法处理问题并对陈先生进行答复。材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应( )①通过法律途径满足公民所有诉求 ②建立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制度 ③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④使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0.(2024·内蒙古通辽期末)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社会能够( )①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②确保法律得到每个人的遵从③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④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1.(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N市不断开拓新思路,积极探索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路径。积极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谋划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打造法治宣传阵地精品,拓展普法受众范围;重新修订了《N市市民文明公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守则等,并大力开展规范守则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法律服务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法治专家指导队伍的群体组合,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群体之间、不同收入居民之间公共法律服务的“均等化”;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着力点,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的工作思路,打造公安、信访、法院、检察院等多部门参与的“集成式”综合平台,形成多元化解合力。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N市的做法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第三框 法治社会1.B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法治社会是指社会治理依法开展,而不是靠道德规范约束,B理解错误,但符合题意。2.D 法治社会要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3.C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宪法和法律在现实中得到了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C符合题意,A、B、D错误。4.B 法治社会意味着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5.B “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的持续开展和“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推进会的同时召开,表明国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同时也说明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①③入选,②④与题意不符。6.A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①②符合题意。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法律为主、道德为辅,③错误。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而不是缩小援助范围,不能精准挑选援助对象,④错误。7.A “酒驾入刑”后,“酒后禁驾”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说明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表现,①符合题意。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治理念,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表现,②符合题意。③属于法治国家的内容,排除。④错误,不能精心挑选服务对象。8.D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积极推动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②④符合题意。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有利于推动矛盾纠纷解决,但与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无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强化诉讼在化解纠纷中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9.D 法律只能满足公民合法诉求,无法满足所有诉求,①说法错误。向12345便民服务平台投诉不属于法律援助,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建设法治社会应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并使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③④符合题意。10.D 社会矛盾只能化解,而不能消除,①错误。“确保法律得到每个人的遵从”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11.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使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法律保障。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打造“集成式”综合平台,形成多元化解合力,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找出N市的做法,然后逐一对接建设法治社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N市的做法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2 / 3第三框 法治社会(一)法治社会的内涵1.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地位: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3.具体表现角度 具体表现 体现从法治意识看:信法 全社会对法治 ,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 从法律实施来看:守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 ,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 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从实施效果来看:用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 、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微提醒法治社会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二)建设法治社会1.过程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 、长期性的努力。2.任务任务 要求深入开展法治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 、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 ,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 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 、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微提醒法律援助、司法救助(1)法律援助,是指为了保证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完善社会法律保障制度,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2)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3.意义: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想一想(1)法治社会就是全社会信仰法律吗?提示: (2)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有效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吗?提示: 判一判 (1)建设法治社会,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法治意识。( )(2)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要求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选一选(1)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①坚持以德治国 ②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 ③杜绝社会纠纷的产生④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A.②③ B.①④C.①③ D.②④(2)“凑够一撮人就可以通行,与红绿灯无关”的闯红灯行为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缺失或淡薄,与法治社会建设不足相关。这启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必须(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教材P93“探究与分享”以上意见是否得当?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加以评析。提示:第1条意见得当。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法治社会中,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第2条意见不得当,第3、4条意见得当。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养狗是养狗居民的权利,但养狗也得承担责任和义务,要保障他人的人身安全,自觉保护环境,否则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相关条例规范养犬行为,在公共场所应该栓狗链。第5条意见不得当,物业公司是为业主服务的,只要他人养狗符合法律的规定,物业公司是不能禁止的。但物业公司应当提请业主委员会,制订相应的公约,这里面可以包括:一是要求养狗的业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禁止养法律所禁养的狗,办理相关养狗手续等,否则将向有关部门举报;二是要求养狗的业主自律,比如遵守相关的卫生规定。2.教材P94“探究与分享”治理酒后驾车行为还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提示:(1)交警部门在酒后驾驶违法行为高发的重点路段、时段,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周边道路设置执勤卡点,开展酒驾常态化治理。(2)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发放倡议书,引导群众坚决抵制酒驾行为,从源头上做好涉及酒驾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3.教材P95“探究与分享”(1)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提示:法律援助的对象是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范围、程序和实施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中有具体规定。(2)与同学分享你对这一案件的感受。提示:法律援助制度是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经济、社会文明进步和法治观念增强的结果。用法律的手段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诉讼难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议题一 如何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情境】 为了更好规范夜市摆摊,铜仁市城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商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科学合理地开展市场摆摊,《意见》的出台获得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同,人人遵守摆摊规定,保护人间烟火气的同时,助力摆摊经济。 西宁市加大对夜市酗酒滋事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大大减少酗酒滋事等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临高县公安局及时处置因摆摊位置引发的纠纷。民警待双方情绪稳定之后,就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在民警讲法律、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劝说下,双方都认识到自身错误,均表示会各自好好经营生意,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行为,一起因摆摊位置而引发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探究 (1)什么是法治社会?(2)以上措施体现了法治社会的什么特征?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类别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区别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联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其中,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2.正确认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1)和解是争议各方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的争执的活动。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参加。(2)调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众或者群众组织,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3)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质,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4)诉讼是指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纠纷经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调解书必须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法治社会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根据我国的战略安排,我国将于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到那时( )①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②全体公民都能模范自觉地遵守法律 ③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无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4·重庆璧山联考)“你为什么要购买假币?”“因为钱不够花。”“现在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我触犯了法律,我感觉很后悔。”……某学校的报告厅变成了“法庭”,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证人等,上演了一出关于“假币案”的模拟法庭情景剧。举办该活动有利于( )①让学生感受司法审判的过程,增强法治意识 ②增长学生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牢法治信仰 ③发挥法的社会职能,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④引导学生体验民主管理的价值,提升参与素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议题二 怎样建设法治社会【情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近年来,深圳大力构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创新基层治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圳律师以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复合法律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探索直播时代新维度,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驻社区律师也深入为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的治理提供法律意见、协助社区起草和修订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规定、协助社区处理换届选举中的法律问题;还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构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就是把法律服务投送到社区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能获得及时的帮助。探究 分析这一系列举措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1.正确理解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1)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2)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有助于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有助于在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关键地位,也有助于在法律层面强化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职能,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有助于在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责界限,使得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对政府公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推动法治社会的构建。2.法治社会建设如何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使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良好法治精神保障。(2)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良好社会秩序。(3)建设法治社会,能够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群众基础。(4)建设法治社会,能够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社会和谐,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良好社会基础。1.(2024·河南许昌期末)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建设法治社会意义重大,表现在( )①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 ③能够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失业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④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2024·陕西西安期末)2024年是“八五”普法规划的中期之年,随着“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扎实开展,“谁执法 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逐步落实,基本实现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清单全覆盖,把案(事)件依法处理的过程变成普法公开课。普法工作( )①能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②是构筑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③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④能维护各类社会主体的利益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3.(2024·湖北武汉期中)浙江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主要特征。六十多年来,“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断得到新发展,形成了党领导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保障发展。“枫桥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降低矛盾化解的成本④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完善,提高矛盾解决效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第三框 法治社会【基础知识·准落实】新学知识巧梳理(一)1.遵从 3.(1)普遍信仰 基本规范 普遍遵守 义务公平正义 调解(二)1.全方位 2.宣传教育 法治精神 自我约束 法律服务体系 法律援助制度 权威 行政复议 3.社会秩序利益关系想一想 (1)提示: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提示: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但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判一判 (1)× (2)×选一选 (1)D 坚持以德治国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①排除。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②④说法正确。“杜绝社会纠纷的产生”说法绝对,③排除。(2)A 材料启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学科素养·稳提升】议题一情境探究探究 (1)提示: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提示: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跟踪训练1.A 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到那时,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①③说法正确。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但并不意味着全体公民都能模范自觉地遵守法律,②说法错误。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④说法错误。2.A 举办该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司法审判的过程,增长学生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牢法治信仰,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法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作用,③不选。民主管理强调的是在基层民主实践中,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④不选。议题二情境探究探究 提示:①深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圳律师以新时代互联网,探索直播的形式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有利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深圳驻社区律师深入到社区基层,协助各类主体制定各类社会规范,有利于各类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深圳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构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能获得及时的帮助。④深圳市法律服务进社区,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做法,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跟踪训练1.C 建设法治社会,提升的是人们的法治意识,不是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②不符合题意。建设法治社会与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失业率无关,③不符合题意。2.A 普法工作能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③符合题意。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②说法错误。法律不能维护各类社会主体的利益,其维护合法利益,④说法错误。3.B “枫桥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矛盾解决效能,①④符合题意。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村委会和居委会,“枫桥经验”没有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②说法错误。“枫桥经验”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无关,③不符合题意。(共74张PPT)第三框 法治社会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1学科素养·稳提升2教学效果·勤检测3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一)法治社会的内涵1. 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 地位: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遵从 角度 具体表现 体现从法治意识看:信法 全社会对法治 ,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 普遍信仰 基本规范 3. 具体表现角度 具体表现 体现从法律实施来看:守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 ,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 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普遍遵守 义务 角度 具体表现 体现从实施效果来看:用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 、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公平正义 调解 微提醒法治社会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二)建设法治社会1. 过程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 、长期性的努力。全方位 2. 任务任务 要求深入开展法治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 、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宣传教育 法治精神 自我约束 任务 要求建设完备的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 ,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 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 、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援助制度 权威 行政复议 微提醒法律援助、司法救助(1)法律援助,是指为了保证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完善社会法律保障制度,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2)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3. 意义: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社会秩序 利益关系 想一想(1)法治社会就是全社会信仰法律吗?提示: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有效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吗?提示: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但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判一判(1)建设法治社会,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法治意识。 ( × )(2)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要求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 × )××选一选(1)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①坚持以德治国②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③杜绝社会纠纷的产生④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A. ②③ B. ①④C. ①③ D. ②④√解析: 坚持以德治国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①排除。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②④说法正确。“杜绝社会纠纷的产生”说法绝对,③排除。(2)“凑够一撮人就可以通行,与红绿灯无关”的闯红灯行为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缺失或淡薄,与法治社会建设不足相关。这启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必须(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1. 教材P93“探究与分享”以上意见是否得当?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加以评析。提示:第1条意见得当。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法治社会中,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第2条意见不得当,第3、4条意见得当。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养狗是养狗居民的权利,但养狗也得承担责任和义务,要保障他人的人身安全,自觉保护环境,否则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罚。有相关条例规范养犬行为,在公共场所应该栓狗链。第5条意见不得当,物业公司是为业主服务的,只要他人养狗符合法律的规定,物业公司是不能禁止的。但物业公司应当提请业主委员会,制订相应的公约,这里面可以包括:一是要求养狗的业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禁止养法律所禁养的狗,办理相关养狗手续等,否则将向有关部门举报;二是要求养狗的业主自律,比如遵守相关的卫生规定。2. 教材P94“探究与分享”治理酒后驾车行为还可以有哪些做法?请你提出建议。提示:(1)交警部门在酒后驾驶违法行为高发的重点路段、时段,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周边道路设置执勤卡点,开展酒驾常态化治理。(2)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发放倡议书,引导群众坚决抵制酒驾行为,从源头上做好涉及酒驾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3. 教材P95“探究与分享”(1)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提示:法律援助的对象是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范围、程序和实施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中有具体规定。(2)与同学分享你对这一案件的感受。提示:法律援助制度是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经济、社会文明进步和法治观念增强的结果。用法律的手段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诉讼难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02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议题一 如何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情境】 为了更好规范夜市摆摊,铜仁市城市综合执法局与市商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科学合理地开展市场摆摊,《意见》的出台获得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同,人人遵守摆摊规定,保护人间烟火气的同时,助力摆摊经济。 西宁市加大对夜市酗酒滋事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大大减少酗酒滋事等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临高县公安局及时处置因摆摊位置引发的纠纷。民警待双方情绪稳定之后,就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在民警讲法律、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劝说下,双方都认识到自身错误,均表示会各自好好经营生意,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行为,一起因摆摊位置而引发的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探究 (1)什么是法治社会?提示: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以上措施体现了法治社会的什么特征?提示: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类别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区别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联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其中,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主体,法治社会是基础 2. 正确认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1)和解是争议各方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的争执的活动。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参加。(2)调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众或者群众组织,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3)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质,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4)诉讼是指当事人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纠纷经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调解书必须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1. (2024·黑龙江哈尔滨期末)法治社会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根据我国的战略安排,我国将于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到那时( )①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②全体公民都能模范自觉地遵守法律 ③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无用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到那时,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①③说法正确。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使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但并不意味着全体公民都能模范自觉地遵守法律,②说法错误。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④说法错误。2. (2024·重庆璧山联考)“你为什么要购买假币?”“因为钱不够花。”“现在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我触犯了法律,我感觉很后悔。”……某学校的报告厅变成了“法庭”,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证人等,上演了一出关于“假币案”的模拟法庭情景剧。举办该活动有利于( )①让学生感受司法审判的过程,增强法治意识②增长学生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牢法治信仰③发挥法的社会职能,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④引导学生体验民主管理的价值,提升参与素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举办该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司法审判的过程,增长学生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牢法治信仰,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法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作用,③不选。民主管理强调的是在基层民主实践中,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而材料强调的是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④不选。议题二 怎样建设法治社会【情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近年来,深圳大力构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创新基层治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圳律师以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复合法律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探索直播时代新维度,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驻社区律师也深入为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的治理提供法律意见、协助社区起草和修订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规定、协助社区处理换届选举中的法律问题;还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构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就是把法律服务投送到社区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能获得及时的帮助。探究 分析这一系列举措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提示:①深圳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圳律师以新时代互联网,探索直播的形式为居民普及法律常识,有利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②深圳驻社区律师深入到社区基层,协助各类主体制定各类社会规范,有利于各类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深圳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构建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能获得及时的帮助。④深圳市法律服务进社区,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做法,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1. 正确理解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1)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2)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有助于明确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有助于在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关键地位,也有助于在法律层面强化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职能,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有助于在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责界限,使得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对政府公权力进行约束和规范,推动法治社会的构建。2. 法治社会建设如何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使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良好法治精神保障。(2)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良好社会秩序。(3)建设法治社会,能够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群众基础。(4)建设法治社会,能够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社会和谐,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良好社会基础。1. (2024·河南许昌期末)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建设法治社会意义重大,表现在( )①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够全面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 ③能够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失业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④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解析: 建设法治社会,提升的是人们的法治意识,不是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②不符合题意。建设法治社会与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失业率无关,③不符合题意。2. (2024·陕西西安期末)2024年是“八五”普法规划的中期之年,随着“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扎实开展,“谁执法 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逐步落实,基本实现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清单全覆盖,把案(事)件依法处理的过程变成普法公开课。普法工作( )①能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 ②是构筑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 ③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④能维护各类社会主体的利益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普法工作能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能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③符合题意。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②说法错误。法律不能维护各类社会主体的利益,其维护合法利益,④说法错误。3. (2024·湖北武汉期中)浙江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主要特征。六十多年来,“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断得到新发展,形成了党领导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保障发展。“枫桥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降低矛盾化解的成本√④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完善,提高矛盾解决效能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枫桥经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高矛盾解决效能,①④符合题意。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村委会和居委会,“枫桥经验”没有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②说法错误。“枫桥经验”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无关,③不符合题意。03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法治社会的内涵1. 下列对法治社会的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 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B. 社会治理靠道德规范约束C. 公共生活和谐有序D.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1234567891011√解析: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法治社会是指社会治理依法开展,而不是靠道德规范约束,B理解错误,但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2. 某班学生在讨论法治社会建设时,对“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这一规则形成了如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①私人生活领域无须遵守法律规范 ②社会各个领域都应依法运行 ③违法犯罪行为应得到有效遏制④权利应得以实现,义务应得到履行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法治社会要求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3.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这表明在法治社会中( )A.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已经没有违法行为B. 社会纠纷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解决C.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D. 公民的所有利益都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解析: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宪法和法律在现实中得到了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C符合题意,A、B、D错误。√12345678910114. (2024·广西河池期末)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法治社会意味着( )①全社会对法治绝对信仰,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认可法律 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④违法犯罪活动得以杜绝,社会矛盾全部得以彻底化解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234567891011解析: 法治社会意味着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2345678910115. (2024·湖北襄阳联考)2024年5月是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主办的2024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于4月25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苏埠镇南楼村举行。活动期间,“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推进会同时召开。材料表明( )①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共同构成法治社会的政治基础 ③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④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的持续开展和“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推进会的同时召开,表明国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同时也说明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①③入选,②④与题意不符。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建设法治社会6. (2024·湖南郴州期末)建设法治国家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属于法治社会建设措施的是( )①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 ②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③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中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 ④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准挑选援助对象,缩小援助范围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①②符合题意。法治社会建设中以法律为主、道德为辅,③错误。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而不是缩小援助范围,不能精准挑选援助对象,④错误。12345678910117. (2024·浙江金华联考)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根据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下列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是( )①“酒驾入刑”后,“酒后禁驾”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②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 ③建立完备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精心挑选服务对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酒驾入刑”后,“酒后禁驾”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说明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表现,①符合题意。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治理念,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表现,②符合题意。③属于法治国家的内容,排除。④错误,不能精心挑选服务对象。12345678910118. (2024·浙江嘉兴期末)W区通过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在线对接矛盾调解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治理单位,有效激活基层纠纷解决服务网格,让大量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这一做法表明我国( )①不断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 ②积极推动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③强化诉讼在化解纠纷中的作用 ④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积极推动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②④符合题意。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有利于推动矛盾纠纷解决,但与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无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强化诉讼在化解纠纷中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9. 陈先生在某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上投诉某公司的高炉烟囱全天候冒黑烟,并且排放污水到田地,要求机关部门尽快依法处理。服务平台一接到诉求件就进行智能批转,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依法处理问题并对陈先生进行答复。材料表明,建设法治社会应( )①通过法律途径满足公民所有诉求 ②建立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制度 ③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④使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法律只能满足公民合法诉求,无法满足所有诉求,①说法错误。向12345便民服务平台投诉不属于法律援助,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建设法治社会应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并使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③④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0. (2024·内蒙古通辽期末)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社会能够( )①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②确保法律得到每个人的遵从③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④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解析: 社会矛盾只能化解,而不能消除,①错误。“确保法律得到每个人的遵从”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 (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34567891011N市不断开拓新思路,积极探索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路径。积极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谋划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打造法治宣传阵地精品,拓展普法受众范围;重新修订了《N市市民文明公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守则等,并大力开展规范守则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法律服务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法治专家指导队伍的群体组合,在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群体之间、不同收入居民之间公共法律服务的“均等化”;1234567891011将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着力点,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的工作思路,打造公安、信访、法院、检察院等多部门参与的“集成式”综合平台,形成多元化解合力。123456789101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N市的做法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答案: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使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法律保障。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打造“集成式”综合平台,形成多元化解合力,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1234567891011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找出N市的做法,然后逐一对接建设法治社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N市的做法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启示。1234567891011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八课 第三框 法治社会.docx 第八课 第三框 法治社会.pptx 第八课 第三框 法治社会(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