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第四框 全民守法(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第四框 全民守法(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四框 全民守法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全民守法的内涵
1.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这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2.(2024·辽宁鞍山联考)《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法治国家以法治社会为基础;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国家法治化不能没有社会参与,不是脱离社会的法治化。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要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④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从全民守法角度看,防止校园暴力需要(  )
A.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严惩校园内的违法犯罪行为
B.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公安部门近年来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保驾护航的基础上,推出守信、激励、失信三种生活方式。该市在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突出强调诚信守法,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时(  )
A.必须自觉维护的中心
B.必须自觉维护的尊严
C.必须自觉履行的民约
D.必须自觉履行的义务
5.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当(  )
A.能忍则忍 B.依法维权
C.诉诸暴力 D.听之任之
知识点二 推进全民守法
6.目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短板,一部分人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仍然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或者认为“法不责众”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
A.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引导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确保司法绝对公正
C.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D.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7.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还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表明(  )
A.厚植法治的道德底蕴,推进全民守法
B.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C.以德治国能营造人心思进的良好环境
D.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8.为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某镇开展以山林、土地和宅基地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该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案例和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等方式,向群众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普法宣传大礼包。普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①营造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助力推动全民守法
②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③推进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④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确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H街道司法所组织开展了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民法典宣传月系列活动,让法律进一步走进群众心里,提高群众尊法、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和能力。开展上述活动(  )
①旨在捍卫法律的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②为了鼓励和支持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
③努力使尊法守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④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刘某信息网络犯罪案在某中学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该校1 000余名师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安全有序地共同亲历见证了一次司法审判的全过程。法庭庭审进校园(  )
①有利于完善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
②引导公民自觉守法,有助于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③强化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
④表明司法机关和学校在法治框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4·河北保定期中)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某市积极开展“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活动,设置普法站,向群众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志愿者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口快板、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弘扬传统美德。动员“两公”律师、法规员等组成普法志愿队,在结对帮扶村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过法条分析、案例解析、现场问答等方式解答群众提出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该市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该市是如何推动全民守法的。
第四框 全民守法
1.D 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这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全民守法,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2.D 材料强调的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未涉及法治政府,也未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②排除。建设法治社会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③正确。“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意味着全民守法,而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④正确。
3.B 从全民守法角度看,防止校园暴力需要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B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是对政府部门以及学校提出的要求,不是全民守法的体现,D排除。
4.D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诚信守法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时必须自觉履行的义务,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5.B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所以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当依法维权,B正确,A、C、D排除。
6.A 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A正确。“确保司法绝对公正”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未强调党领导立法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C、D排除。
7.A 材料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只是强调法治,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能营造人心思进的良好环境,C不符合题意。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该选项表述不科学,D排除。A符合题意。
8.A 该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案例和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等方式,有利于营造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助力推动全民守法,推进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①③符合题意。这次普法活动与公民的道德建设无关,②不符合题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法律规定,“确立”说法错误,④排除。
9.D 材料中的活动是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①不选。全民守法,公民必须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而不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10.C 法庭庭审进校园,拉近了学生与庭审的距离,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庭审现场,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有利于强化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公民自觉守法,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有助于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尊重和信仰法律,促进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②③符合题意。法庭庭审进校园,与完善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无关,并不是司法机关和学校在法治框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①④不符合题意。
11.①某市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
②某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某市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获取该市的具体做法的信息,然后把上述信息与全民守法的知识进行对接即可。
2 / 2第四框 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含义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    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      的状态。
微提醒
  全民守法的特征在于守法的普遍性与自觉性,前者决定了守法的广度,后者决定了守法的深度。守法的普遍性越强,越能促进守法的自觉性,守法自觉性的提高又会拓展守法的普遍性。
2.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      、坚定捍卫者。
3.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具体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的、社会的、      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原因:①在享有    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      和社会秩序。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具体要求: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      的手段,理性维权。②可以通过和解、    、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二)推进全民守法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      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    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    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微提醒
  契约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作用。
想一想
(1)全民守法就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吗?
提示:                                            
(2)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学法懂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吗?
提示:                                            
判一判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2)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用法、遇事找关系、解决问题靠政府。(  )
选一选
 (1)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民守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方式。做好守法工作需要(  )
A.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执法意识深入人心
B.调动人民投身实践,使尊法守法成为自发行动
C.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让违法现象彻底杜绝
D.增强全民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2024·天津市和平区期末)崇德化,促法治。在推进全民守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为此我们应当(  )
①强化规则意识 ②弘扬传统文化 ③倡导契约精神 ④弘扬公序良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教材P108“探究与分享”
(1)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
提示: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行使个人权利,但是由于其弹钢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息。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提示:如果我是何某,在收到邻居的反馈后,就要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与邻居进行协商,调整自己弹琴和教学的时间,避免与他人的休息时间产生冲突。如果我是受害者,可以与何某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声扰民行为。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到物业、居委会等处投诉,让他们居中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教材P109“探究与分享”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生活中推进全民守法。
提示:①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②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在享受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学会用法律程序和方式解决纠纷。③提升自身道德素养,让守法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教材P109“探究与分享”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实效。长期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②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司法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议题一 如何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
【情境1】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这句名言,凝练地道出了“使法必行之法”在于人心这一道理。
探究1 全民守法的内涵和目标是什么?
【情境2】 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张某因与某品牌有消费纠纷,到车展现场表达不满。其衣服印有红色“刹车失灵”字样和该品牌标志,并站到车顶多次大喊“××刹车失灵”,一度引发现场秩序混乱。因扰乱公共秩序,上海公安局青浦分局对张某处以行政拘留五日。
探究2 张某“车顶维权”受到行政处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项目 权利 义务
区别 含义 每个公民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所享有的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权益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某种责任
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等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等
特点 没有强制性 具有强制性,公民必须履行
联系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全民守法的意义
(1)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法是规范市场行为、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人人守法、事事依法”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必然是一个全民守法的社会。
(2)全民守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大力推进全民守法,努力让守法成为全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将有效促进民众依法维护权益、表达诉求,将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1.如图漫画《定罪》,启示我们(  )
A.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B.公民应提高法治意识,学法守法
C.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可以分离
D.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同步的、等量的
2.(2024·河北沧州开学考)一名六旬男子爬上距离桥面约30米的长江二桥斜拉索,声称要跳桥。民警和消防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僵持一个小时后,消防人员出动云梯施救,才将该男子救下。事故导致多处道路交通拥堵近3个小时。事后,该区公安分局以扰乱公共秩序对该男子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这一案例告诉我们(  )
①公民既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唯一规范 ③公民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 ④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24·福建泉州联考)2024年5月,全国组织开展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本次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重点学习关于产权保护、合同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等相关内容,深刻把握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绿色等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旨在(  )
①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科学立法
②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守法
③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议题二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情境】 在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2023“新时代乡村阅读季”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编写、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小案件大道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绘本》,入选2023“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
《小案件大道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绘本》在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小案大道理时代新风尚”栏目基础上,精心挑选50个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件,通过介绍基本案情、邀请主审法官以案说法、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网络大V评析等方式,多维度展现“小案件”中蕴含着的天理国法人情“大道理”;深入诠释司法裁判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充沛正能量,引导读者学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绘本还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有关创作团队根据每一起案件的特点进行漫画绘制,力求在权威专业的基础上增添生动趣味的阅读体验。
探究 分析普法绘本的成功对推进全民守法的启示。
1.增强全民守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方向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要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机结合起来。
(2)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开展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培养成为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引导全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3)建设法治文化,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法治实践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4)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多角度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从环节上,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行为主体上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要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要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能;各类社会主体和人民群众要共同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注意从多环节、多主体思考问题,但也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对应的知识的不同。
1.(2024·天津市津南区期末)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工程。全民守法,要求全体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学法守法用法。全民守法的落实途径是(  )
①培育法律信仰与法治文化
②鼓励公民积极守法行为
③建立社会诚信记录机制
④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24·浙江金华期末)专题片《法治中国》的“全民守法”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这启示我们,推进全民守法要(  )
①坚持立法、司法和守法等各方面一律平等
②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
④利用多样化的普法方式推动全民学法用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浙江丽水期中)面对漫画中的骗局,政府应该(  )
①严厉打击,推进严格执法 ②匡扶正义,推进公正司法 ③完善法律,推进科学立法 ④加强宣传,推进全民守法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四框 全民守法
【基础知识·准落实】
新学知识巧梳理
(一)1.尊重 履行义务 2.厉行法治 遵守者 3.(1)国家
集体 (2)①权利 ②公共安全 (3)①合法 ②调解
(二)1.法治观念 守法 2.尊法守法 3.道德 契约
想一想
 (1)提示: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提示: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判一判
 (1)× (2)×
选一选
 (1)D 题干强调的是全民守法,执法意识的主体应当是执法机关,A错误。推进全民守法,应当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B错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守法,但是不能杜绝违法现象,C错误。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同时要依法履行义务,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D正确。
(2)B 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①③④正确,②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议题一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①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②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探究2 提示:社会成员都应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跟踪训练
1.B 漫画《定罪》中的人由于多次转发诽谤信息而被判刑,这启示我们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提高法治意识,学法守法,B符合题意。A、C、D错误。
2.C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公民既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①③符合题意。公安分局以扰乱公共秩序对该男子处以行政拘留,运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说明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④符合题意。除了法律规范,还有道德规范等,②说法错误。
3.C 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旨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治社会建设,②③正确。材料未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科学立法以及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④排除。
议题二
情境探究
探究 提示: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③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引导人们依法维护权益。④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增强法的权威形象,引导人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跟踪训练
1.A 培育法律信仰与法治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①正确。鼓励公民积极守法行为,有利于增强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②正确。建立社会诚信记录机制,有利于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形成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③正确。“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推进严格执法的落实要求,④排除。
2.C 材料中关于专题片《法治中国》的“全民守法”中的解说词,启示我们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利用多样化的普法方式及推动全民学法用法,②④符合题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平等遵守法律,并不是立法、司法一律平等,①错误。全民守法,人民群众必须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而不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③错误。
3.A 对于漫画中的诈骗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应该严厉打击,推进严格执法,同时加强宣传,推进全民守法,①④符合题意。政府是行政机关,并不能推进公正司法,也不能完善法律,推进科学立法,②③说法错误。(共70张PPT)
第四框 全民守法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学科素养·稳提升
2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 含义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 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
利和 的状态。
尊重 
履行义务 
微提醒
  全民守法的特征在于守法的普遍性与自觉性,前者决定了守法的
广度,后者决定了守法的深度。守法的普遍性越强,越能促进守法的
自觉性,守法自觉性的提高又会拓展守法的普遍性。
2. 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
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 、坚定捍卫者。
厉行法治 
遵守者 
3. 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具体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的、社会的、 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
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原因:①在享有 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
和社会秩序。

家 
集体 
权利 
公共安
全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具体要求: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
的手段,理性维权。②可以通过和解、 、仲
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
他违法手段。

法 
调解 
(二)推进全民守法
1. 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
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
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
觉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 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使 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法治观念 
守法 
尊法守法 
3. 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 建设,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
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
任、家庭责任。
道德 
契约 
微提醒
  契约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
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
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作用。
想一想
(1)全民守法就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吗?
提示: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
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学法懂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
动吗?
提示: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
自觉行动。
判一判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
的正当权益。 ( × )
(2)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用法、遇事找关系、解决问题靠
政府。 ( × )
×
×
选一选
(1)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民守法是
法律实施的重要方式。做好守法工作需要(  )
A.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让执法意识深入人心
B. 调动人民投身实践,使尊法守法成为自发行动
C.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让违法现象彻底杜绝
D. 增强全民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全民守法,执法意识的主体应当是执法
机关,A错误。推进全民守法,应当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
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B错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
守法,但是不能杜绝违法现象,C错误。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公民
依法行使权利,同时要依法履行义务,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
正当权益,D正确。
(2)(2024·天津市和平区期末)崇德化,促法治。在推进全民守法
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
撑作用。为此我们应当(  )
①强化规则意识 ②弘扬传统文化 ③倡导契约精神 ④弘扬
公序良俗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 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
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①③④正确,②排除。
1. 教材P108“探究与分享”
(1)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
提示: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行使个人权利,但是由于其
弹钢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
息。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
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
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提示:如果我是何某,在收到邻居的反馈后,就要本着互谅
互让的态度与邻居进行协商,调整自己弹琴和教学的时间,
避免与他人的休息时间产生冲突。如果我是受害者,可以与
何某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声扰民行为。如果未能解决问
题,可以到物业、居委会等处投诉,让他们居中调解,也可
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 教材P109“探究与分享”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在生活中推进全民守法。
提示:①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
社会氛围。②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在享受权利和自由的同时,
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学会用法律程序和方式解决纠纷。③提升
自身道德素养,让守法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 教材P109“探究与分享”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实效。长期以来,我
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
“法”的观念。②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
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
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司法改革,调动
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议题一 如何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
【情境1】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
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这
句名言,凝练地道出了“使法必行之法”在于人心这一道理。
探究1 全民守法的内涵和目标是什么?
提示:①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
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②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
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
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
坚定捍卫者。
【情境2】 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张某因与某品牌有消费纠纷,到车
展现场表达不满。其衣服印有红色“刹车失灵”字样和该品牌标志,
并站到车顶多次大喊“××刹车失灵”,一度引发现场秩序混乱。因
扰乱公共秩序,上海公安局青浦分局对张某处以行政拘留五日。
探究2 张某“车顶维权”受到行政处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社会成员都应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公
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应通过
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1.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项目 权利 义务

别 含义 每个公民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所享有的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权益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某种责任
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等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照法律纳税等
特点 没有强制性 具有强制性,公民必须履行
项目 权利 义务
联系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是统一的。权利和义务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 全民守法的意义
(1)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法是规范市场行为、调节
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
石。“人人守法、事事依法”的法治环境,有利于化解各类
矛盾冲突,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
会,必然是一个全民守法的社会。
(2)全民守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
调、权益保障渠道。大力推进全民守法,努力让守法成为全
民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将
有效促进民众依法维护权益、表达诉求,将促使各种社会矛
盾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1. 如图漫画《定罪》,启示我们(  )
A. 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B. 公民应提高法治意识,学法守法
C. 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可以分离
D. 公民权利与义务是同步的、等量的
解析: 漫画《定罪》中的人由于多次转发诽谤信息而被判刑,
这启示我们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提高法治意识,学法守法,
B符合题意。A、C、D错误。

2. (2024·河北沧州开学考)一名六旬男子爬上距离桥面约30米的长
江二桥斜拉索,声称要跳桥。民警和消防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
僵持一个小时后,消防人员出动云梯施救,才将该男子救下。事故
导致多处道路交通拥堵近3个小时。事后,该区公安分局以扰乱公共秩序对该男子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这一案例告诉我们(  )
①公民既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唯一规范
③公民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
④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公民既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必须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
束,①③符合题意。公安分局以扰乱公共秩序对该男子处以行政拘
留,运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说明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
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④符合题意。除了法律规范,还有道德规
范等,②说法错误。
3. (2024·福建泉州联考)2024年5月,全国组织开展第四个“民法典
宣传月”活动。本次活动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重
点学习关于产权保护、合同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等相关内容,深刻
把握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绿色等民事活动基本原
则。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旨在(  )
①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科学立法
②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守法
③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④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旨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
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促进法治社会建设,②③正确。材料未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
科学立法以及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④排除。
议题二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情境】 在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2023“新时代乡村
阅读季”中,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编写、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
《小案件大道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绘本》,入选
2023“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
《小案件大道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法绘本》在最高
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小案大道理时代新风尚”栏目基础上,精
心挑选50个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件,通
过介绍基本案情、邀请主审法官以案说法、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专家
学者、网络大V评析等方式,多维度展现“小案件”中蕴含着的天理
国法人情“大道理”;深入诠释司法裁判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
充沛正能量,引导读者学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绘本还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有关创作团队根据每一起
案件的特点进行漫画绘制,力求在权威专业的基础上增添生动趣味的
阅读体验。
探究 分析普法绘本的成功对推进全民守法的启示。
提示:①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
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
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③引导全民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引导人们依法维护权益。④运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增强法的权威形象,引导人们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 增强全民守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方向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善于使党组织推
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
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要把贯彻落
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机结合起来。
(2)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开展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
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
紧密结合起来,把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培养成为社会成员的行
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引导全民依法
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
靠法。
(3)建设法治文化,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法治实践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
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
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使
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4)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在法
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大非公有
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
工作全覆盖。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
法治为民的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 多角度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从环节上,必须做到科学立法、严
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行为主体上看,必须坚持党的领
导,党要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
关、司法机关等要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能;各类社会主体和
人民群众要共同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注意从
多环节、多主体思考问题,但也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对应的
知识的不同。
1. (2024·天津市津南区期末)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工程。全民守法,要求全体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学法守法用法。全民守法的落实途径是(  )
①培育法律信仰与法治文化 ②鼓励公民积极守法行为 ③建立社
会诚信记录机制 ④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 培育法律信仰与法治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
文化氛围,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①
正确。鼓励公民积极守法行为,有利于增强公民尊法学法守法
用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②正确。建立社会诚
信记录机制,有利于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形成全民守法的法治
环境,③正确。“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推进
严格执法的落实要求,④排除。
2. (2024·浙江金华期末)专题片《法治中国》的“全民守法”中有
这样一段解说词:“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
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
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这启示我们,推进全民守法要(  )
①坚持立法、司法和守法等各方面一律平等 ②引导全民自觉守
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
表达诉求 ④利用多样化的普法方式推动全民学法用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材料中关于专题片《法治中国》的“全民守法”中的解
说词,启示我们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
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利用多样化的普法方式及推动全民学法用
法,②④符合题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平
等履行义务、平等遵守法律,并不是立法、司法一律平等,①错
误。全民守法,人民群众必须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而不是以各种
方式表达诉求,③错误。
3. (2024·浙江丽水期中)面对漫画中的骗局,政府应该(  )
①严厉打击,推进严格执法
②匡扶正义,推进公正司法
③完善法律,推进科学立法
④加强宣传,推进全民守法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对于漫画中的诈骗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应该严厉打击,
推进严格执法,同时加强宣传,推进全民守法,①④符合题意。政
府是行政机关,并不能推进公正司法,也不能完善法律,推进科学
立法,②③说法错误。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全民守法的内涵
1. 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这
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  )
A. 科学立法 B. 严格执法
C. 公正司法 D. 全民守法
解析: 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
同责任,这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做到全民守法,D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4·辽宁鞍山联考)《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法治国家以法
治社会为基础;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国家法
治化不能没有社会参与,不是脱离社会的法治化。这对我们的启示
是(  )
①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要贯彻公民在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
法治意识 ④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
履行义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未涉及法治
政府,也未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②排除。建设
法治社会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③
正确。“法的施行有赖于全体人民和全社会的支持”意味着全民守
法,而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
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④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从全民守法角度看,
防止校园暴力需要(  )
A. 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严惩校园内的违法犯罪行为
B. 青少年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 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从全民守法角度看,防止校园暴力需要青少年增强法治
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B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
“建立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是对政府部门以及学校提出的要求,不
是全民守法的体现,D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公安部门近年来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保驾护航的基础上,推出守
信、激励、失信三种生活方式。该市在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中突出强调诚信守法,是公民依法行使权利时(  )
A. 必须自觉维护的中心 B. 必须自觉维护的尊严
C. 必须自觉履行的民约 D. 必须自觉履行的义务
解析: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诚信守法是
公民依法行使权利时必须自觉履行的义务,D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
履行义务的状态。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当(  )
A. 能忍则忍 B. 依法维权
C. 诉诸暴力 D. 听之任之
解析: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所以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当依法维权,B正确,A、C、D
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推进全民守法
6. 目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短板,一部分人
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仍然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或者
认为“法不责众”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
A. 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 引导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确保司法绝对公正
C. 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D.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
题需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A正确。
“确保司法绝对公正”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未强调党领导立法
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C、D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还
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
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表明(  )
A. 厚植法治的道德底蕴,推进全民守法
B.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C. 以德治国能营造人心思进的良好环境
D.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材料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只是强调法治,B排除。材料
没有体现以德治国能营造人心思进的良好环境,C不符合题意。推
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该选项表述不科学,D排除。A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为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某镇开展以山林、土
地和宅基地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该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
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案例和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等方式,
向群众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普法宣传大礼包。普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
①营造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助力推动全民守法
②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③推进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④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确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该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
场讲解案例和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等方式,有利于营造崇尚法律的良
好氛围,助力推动全民守法,推进普法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提升
公民法治素养,①③符合题意。这次普法活动与公民的道德建设无
关,②不符合题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法律规定,“确立”说法
错误,④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H街道司法所组织开展了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的民
法典宣传月系列活动,让法律进一步走进群众心里,提高群众尊
法、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和能力。开展上述活动
(  )
①旨在捍卫法律的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②为了鼓励和支持人
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 ③努力使尊法守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
求 ④有利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社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材料中的活动是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①不
选。全民守法,公民必须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而不是以各种方式
表达诉求,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刘某信息网络犯罪案在某中学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该校1 000余
名师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安全有序地共同亲历见证了一次司
法审判的全过程。法庭庭审进校园(  )
①有利于完善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 ②引导公民自觉
守法,有助于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③强化法治观念深入人
心,促进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 ④表明司法机关和学校在法治框
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法庭庭审进校园,拉近了学生与庭审的距离,让同学
们沉浸式体验庭审现场,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有利于强化法治
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公民自觉守法,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有助于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尊重和信仰法律,促进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②③符合题意。法庭庭审进校园,与完善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无关,并不是司法机关和学校在法治框架内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①④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2024·河北保定期中)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某市积极开展“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活动,设置普法
站,向群众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
宣传进社区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志愿者还以群众喜闻乐见
的群口快板、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弘扬传
统美德。动员“两公”律师、法规员等组成普法志愿队,在结对
帮扶村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过法条分析、案例解析、现
场问答等方式解答群众提出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
问题。通过这些措施,该市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和依法维权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该市是如何推动全民
守法的。
答案:①某市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树
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
②某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
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某市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使尊法守法成
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获取该市的具体做法的信息,
然后把上述信息与全民守法的知识进行对接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