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川教版(2024)信息科技 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第3课时:树立正确在线观念教学目标:理解“数字身份”的含义与组成;知道如何设置安全密码;了解《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理解二者的异同;通过模拟注册活动,实践安全密码设置。树立保护个人隐私、安全文明上网的意识,愿意做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教学重点:数字身份的概念与网络安全常识。教学难点:理解数字身份的组成及其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对比图、《网络文明公约》图文版或朗诵视频)、模拟注册账号的界面截图。学生准备:思考自己在网络上用过什么名字或账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表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问题导入 5分钟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区分不同的人?”(姓名、长相、声音等)“在网络世界里,大家都看不见对方,计算机怎么知道正在操作的人是你呢?” 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并思考教师提出的新问题。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引出“数字身份”的概念。二、探索数字身份 12分钟 1. 讲解概念:结合教材P13-14内容,讲解“数字身份”就像我们在网络世界的“身份证”,它包括账号、密码、IP地址、上网记录等。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表格,对比“现实身份”和“数字身份”的异同。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3. 强调重要性:数字身份同样重要,需要好好保护,防止被盗用。 1. 聆听、理解“数字身份”的构成。2. 阅读表格,小组讨论,分享发现的异同点。3. 认识到保护数字身份的必要性。 通过对比这一清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强调保护意识,落实安全教育。三、实践安全密码 10分钟 1. 模拟注册:展示一个模拟的账号注册界面截图。2. 讲解要领:针对“如何设置密码”提问,然后讲解安全密码的要点(长度、复杂度、避免个人信息)。3.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本子上为一个虚拟账号设计一个安全密码,并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1. 观看注册界面。2. 思考并回答,聆听安全知识。3. 设计密码并与同桌讨论其安全性。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通过设计密码和互评,巩固对安全密码要点的掌握。四、学习网络公约 8分钟 1. 引入公约:播放《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朗诵视频或展示图文内容。2. 解读公约:选取几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约内容(如“个人信息防泄露”、“适度上网防沉迷”、“与人为善拒网暴”)进行简要解读和讨论。3.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安全上网的要求归纳为“安全”、“文明”、“健康”三个方面(教材P19)。 1. 观看视频或阅读公约。2. 参与讨论,理解公约内容。3. 尝试说出安全、文明、健康上网的具体行为。 通过朗朗上口的公约和教师的解读,将网络安全、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内化行为准则。课后作业: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网络文明公约》。检查自己常用的一个密码(如平板电脑解锁密码)是否足够安全,并在家人帮助下尝试修改。板书设计:第3课 树立正确在线观念数字身份账号、密码、IP地址、上网记录...→ 网络世界的身份证 → 要保护!安全密码长一点、复杂一点(字母+数字+符号)、别用个人信息网络文明公约安全:防泄露、防诈骗、拒网暴文明:要友善、不传谣、守规矩健康:控时间、辨信息、不沉迷课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