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原因
1.《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二者是在思考(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两个化石库,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填补了脊椎动物“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家揭开生命演化奥秘要正确处理(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庄周梦蝶”是庄子的一个哲学命题,它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的观点,同时也抛出了“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的哲学议题。该观点(  )
①否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体现了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思考
④认识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这一问题(  )
①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阵营的依据
②是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是人们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个研究星相学、预言过日蚀和冬至夏至、规定一年的季节和天数的人。他认为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水永远不消失,无穷无尽。由此可见,泰勒斯哲学思想中包含(  )
①将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②片面夸大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③否认神创论,仅具有机械性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可知论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④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吾心即是宇宙”“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是我国心学的两个重要哲学命题,都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两个哲学命题(  )
①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认为物质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③含有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根源于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它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由此可见,“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D.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9.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是一种精神实体。由于它的聚集及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而形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等级的具体事物。最高的单子是上帝,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下列能与莱布尼茨的观点构成哲学史上的“对子”的是(  )
①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③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单子的运动形成各种不同等级的具体事物——刻舟求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管子·水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这一观点(  )
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与“万物皆备于我”属于同一哲学基本派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费尔巴哈认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的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1)材料中蕴含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本原论的不同回答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C 材料中《管子》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杜威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是在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①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不符合题意。
2.D 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家揭开生命演化奥秘要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3.B “庄周梦蝶”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即否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②错误;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体现了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思考,③正确;题干中的观点没有认识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排除。
4.D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阵营的依据,①不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标准,②错误;材料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因为这一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④符合题意。
5.B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将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正确,②排除;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具有机械性,机械性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③错误;泰勒斯对日蚀和冬至夏至的预言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④正确。
6.A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入选;“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大意是人生病了就有危机感和恐惧感,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属于唯物主义,②当选;“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认为眼睛睁开,花就开了,眼睛闭上,花就谢了,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不选。
7.A “吾心即是宇宙”“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都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都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排除。
8.D 朱熹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二者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9.D “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意思是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属于形而上学观点,①中的两个观点构不成哲学史上的“对子”,排除。“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中的两个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构不成哲学史上的“对子”。②④符合题意。
10.C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这一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③正确,①错误。“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题干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二者不属于同一哲学基本派别,④错误。
1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对本原论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并调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直接调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的知识作答即可。
3 / 3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和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和    的关系问题。
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微提醒
(1)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所以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和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意识是    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意识。
(2)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物质。
(2)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和    唯心主义。
3.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与      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      和      两种。
微点拨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
联系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注意
辨一辨
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唯心主义都是错的。
提示:                                            
                                            
判一判
(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可知论,反之则属于不可知论。(  )
选一选
(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贝克莱声称,世界只是我们心智的构造物。塞缪尔·约翰逊则认为,一脚踢块石头过去就能偃息争论。贝克莱与约翰逊的分歧(  )
①产生于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产生于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 ④反映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对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已经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在湖北荆门市发掘出的竹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记载:“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注:太一,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这一观点(  )
①根源于先哲们充满智慧的思考
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
④与“心外无物”具有相同的世界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教材P9“阅读与思考”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教材P10“相关链接”
“二元论”的观点及评价。
提示:①观点:哲学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物质和意识同为本原,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原。②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肯定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虽然它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又不得不设想一个凌驾于二者之上的上帝,同样陷入客观唯心主义,故二元论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议题一 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境】 近年来,一些教育题材的影视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与热议,掀起一波接一波的亲子教育反思潮。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而且“别人家的孩子”还天生自带多才多艺与超级刻苦的属性,钢琴、体育、语数英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无数事实都证明,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子女身上的做法大多以失败告终,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自身实际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探究 谈谈你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地位和作用角度 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切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从世界观角度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性质的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由于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才成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错误的
从方法论角度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它决定着实际工作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客观实际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大多数人出门前会查天气、交通状况等,但仍有人采取漫画中的做法。这反映出(  )
①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状况所形成的认识,就是世界观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议题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
【情境】 王守仁同朋友观花,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探究1 王守仁认为“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一种什么观点?朱熹的观点是一种什么观点?
探究2 上述两种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代表观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③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④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⑤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⑥水源说: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基本评价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代表观点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观点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基本评价 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类别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 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 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代表 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④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1.在开发软件与拍摄过程中,刘博士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空间站不根据我算出的轨迹走”,进而改变策略,采用“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与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相通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等交织叠加,专家建议及时就医,注重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面对疾病,古人则常会祈祷和拜神。古今对待疾病的不同做法体现了(  )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张子正蒙》中记载:“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从世界观角度看,下列说法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
①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②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③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
④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础知识·准落实】
新学知识巧梳理
(一)1.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2.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二)2.哲学发展 基本性质 方向
(三)1.(1)物质 派生 决定 (2)古代朴素 近代形而上学 辩证 历史 2.(1)意识 决定 (2)主观 客观
3.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一辨
 提示: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判一判
 (1)× (2)× (3)×
选一选
 (1)B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符合题意,A、C、D排除。
(2)B 贝克莱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约翰逊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他们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作出了不同回答,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
(3)C 题干中“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一观点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学科素养·稳提升】
议题一
情境探究
探究 提示: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在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上,凡是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子女身上的做法,都没有做到存在决定思维,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自身实际的正确选择,才是做到了存在决定思维。③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家长们积极反思自己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跟踪训练
1.D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A错误,D正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身,B、C排除。
2.A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①②正确,③排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④排除。
3.B 大多数人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所以出门前会查天气、交通状况等;漫画中的人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命由天定,出门前会求助于客观精神,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②③符合题意。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不符合题意。
议题二
情境探究
探究1 提示:①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朱熹把“理”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探究2 提示: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跟踪训练
1.C 题干中“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承认先有精神性的“理”,后有物质性的“气”,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②主张世界的本原在于物质性的阴阳二气,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③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④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主张运动是心灵(意识)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2.D 古时人们对待疾病是在唯心主义观点指导下祈祷拜神,今天我们对待疾病是在唯物主义指导下去锻炼、及时就医,体现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也没有体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③排除。
3.B 题干意思是地有升有降,日有长有短。地面虽然凝聚了不散的物象,但是阴阳二气运动其中,上升下降不会停止,这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强调一切理念源于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强调太虚不能没有气,万物皆由气聚合,二者均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④正确。“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意思是气能够有变化,是因为“理”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意思是说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6 / 6(共70张PPT)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学科素养·稳提升
2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和 的关系问题,也就
是 和 的关系问题。
2.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二
是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的问题。
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微提醒
(1)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
要混淆使用。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所以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
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
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
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
的 和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哲学发展 
基本性质 
方向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意识是 的,先有物
质后有意识,物质 意识。
(2)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唯物
主义、 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
2. 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 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
决定意识,而是意识 物质。
(2)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和 唯心主义。
物质 
派生 
决定 
古代朴素 
近代形而上学 
辩证 
历史 
意识 
决定 
主观 
客观 
3. 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与 之
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
根到底,只有 和 两种。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微点拨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两个对
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
什么”的问题,是
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
联系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的哲学体系 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注意 辨一辨
唯物主义都是对的,唯心主义都是错的。
提示: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
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
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判一判
(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 )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 )
(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可知论,反之则属于不可知
论。 ( × )
×
×
×
选一选
(1)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
本问题是(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符合题
意,A、C、D排除。
(2)贝克莱声称,世界只是我们心智的构造物。塞缪尔·约翰逊则认
为,一脚踢块石头过去就能偃息争论。贝克莱与约翰逊的分歧
(  )
①产生于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产生
于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反映了唯物
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 ④反映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
的对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析: 贝克莱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约翰逊的观点是唯物主
义,他们对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作出了不同回答,
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②③符合题意,①④
不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已经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在湖北荆
门市发掘出的竹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记载:“太一生
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注:太一,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这一观点(  )
①根源于先哲们充满智慧的思考
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
④与“心外无物”具有相同的世界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题干中“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认为水
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由以上分析可
知,这一观点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②③正确,①
④错误。
  
1. 教材P9“阅读与思考”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2. 教材P10“相关链接”
“二元论”的观点及评价。
提示:①观点:哲学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物质和意识
同为本原,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
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原。
②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肯定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
这是唯心主义观点。虽然它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
和意识的关系时,又不得不设想一个凌驾于二者之上的上帝,同样
陷入客观唯心主义,故二元论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议题一 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境】 近年来,一些教育题材的影视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与
热议,掀起一波接一波的亲子教育反思潮。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而且“别人家的孩子”还天生自
带多才多艺与超级刻苦的属性,钢琴、体育、语数英等十八般武艺样
样精通。但无数事实都证明,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
己子女身上的做法大多以失败告终,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己子女自
身实际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探究 谈谈你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
提示: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在思维和存在
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上,凡是试图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历程复制到自己
子女身上的做法,都没有做到存在决定思维,相反,只有作出符合自
己子女自身实际的正确选择,才是做到了存在决定思维。③在思维和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家长们积极反思自己从而作出正确的选
择,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地
位和
作用
角度 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
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切哲学必然遇到的问
题,而且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
到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世界观的根本问题
从世
界观
角度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
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哲学性质
的不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由于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截
然相反的回答,才成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错误的
从方
法论
角度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它决定
着实际工作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是从主观愿望
出发、脱离客观实际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
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A错误,D正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
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
题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身,B、C排除。
2.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展开的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标准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
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
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①②正确,③排
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二者的辩证
关系问题,④排除。
3. 大多数人出门前会查天气、交通状况等,但仍有人采取漫画中的做法。这反映出(  )
①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状况所形成的认识,就是世
界观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大多数人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所
以出门前会查天气、交通状况等;漫画中的人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命由天定,出门前会求助于客观精神,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
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
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②③符合题意。人们对整个世界的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思维和存
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不符
合题意。
议题二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
【情境】 王守仁同朋友观花,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
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答曰:“你未
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
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探究1 王守仁认为“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一种什么观点?朱
熹的观点是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①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朱熹把“理”
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探究2 上述两种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
为意识决定物质。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
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
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
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
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类 别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主 要 观 点 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某一种或
某几种具体的
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
的原子是世界的本
原,原子的属性就是
物质的属性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
类 别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基 本 评 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
本方向,本质上是正
确的,但是把物质混
同于物质的具体形
态,带有明显的朴素
和直观色彩 丰富和发展了唯
物主义的物质
观;具有机械
性、形而上学性
和历史观上的唯
心主义等局限 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来,不仅承认
物质决定意识,而且承
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
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
质上也是物质的
类 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代 表 观 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③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④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⑤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⑥水源说: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类 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代 表 观 点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
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
元素 —
2.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类别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 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
的、意志、感觉、经验、心
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
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

基本 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
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
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
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类别 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 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
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类别 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 观点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
理”。
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
界的本原。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④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1. 在开发软件与拍摄过程中,刘博士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空间站不
根据我算出的轨迹走”,进而改变策略,采用“空间站走到哪儿,
我就跟到哪儿”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空间站走到哪儿,
我就跟到哪儿”与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相通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题干中“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属于唯物主
义观点。①承认先有精神性的“理”,后有物质性的“气”,属于
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②主张世界的本原在于物质性的阴阳
二气,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③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④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主张运动是心灵(意识)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
不符。
2.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等交织叠
加,专家建议及时就医,注重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
食。面对疾病,古人则常会祈祷和拜神。古今对待疾病的不同做法
体现了(  )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④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古时人们对待疾病是在唯心主义观点指导下祈祷拜神,
今天我们对待疾病是在唯物主义指导下去锻炼、及时就医,体现了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说明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
的方法论,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
立,也没有体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③排除。
3. 《张子正蒙》中记载:“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
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从世界观角度看,下列说
法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
①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②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③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
④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题干意思是地有升有降,日有长有短。地面虽然凝聚了
不散的物象,但是阴阳二气运动其中,上升下降不会停止,这属于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强调
一切理念源于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强调太
虚不能没有气,万物皆由气聚合,二者均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
点,①④正确。“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意思是气能够
有变化,是因为“理”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
题意。“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意思是说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原因
1. 《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杜威说: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二者是在思考(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③思
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
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材料中《管子》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杜威的
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是在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
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①④正确,③不符合
题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
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两个化石库,首次为有颌类的
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
填补了脊椎动物“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从哲学
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家揭开生命演化奥秘要正确处理(  )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家揭开生命演化奥秘要
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
在,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庄周梦蝶”是庄子的一个哲学命题,它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
分真实与虚幻的观点,同时也抛出了“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现实世
界是否真的存在”的哲学议题。该观点(  )
①否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体现了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思考
④认识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庄周梦蝶”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的
观点,属于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即否定了思维
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思维和
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错误;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体现了对思维与存
在关系问题的思考,③正确;题干中的观点没有认识到客观实在性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这一问题(  )
①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阵营的依据
②是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是人们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阵营的依据,①不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区分辩证唯
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标准,②错误;材料中“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因为
这一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④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个研究星相学、预言过日蚀和冬
至夏至、规定一年的季节和天数的人。他认为水产生万物,万物又
复归于水,水永远不消失,无穷无尽。由此可见,泰勒斯哲学思想
中包含(  )
①将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②片面
夸大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③否认神创
论,仅具有机械性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
一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可知论观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将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
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正确,②排除;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不具有机械性,机械性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③错
误;泰勒斯对日蚀和冬至夏至的预言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
性,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④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唯
物主义的是(  )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④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
自我运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观点,①入选;“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大意是人生病了就
有危机感和恐惧感,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属于唯
物主义,②当选;“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认为眼睛睁开,花
就开了,眼睛闭上,花就谢了,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主观唯心
主义观点,③不选;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属于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吾心即是宇宙”“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是我国心学的两个
重要哲学命题,都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两个哲学命
题(  )
①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认为物质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③
含有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根源于物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吾心即是宇宙”“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都认为
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都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物
质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理”是伦理
道德的基本准则;它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由此可见,“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D.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朱熹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的观点属于主观
唯心主义,故二者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
歧,D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是一种精
神实体。由于它的聚集及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而形成世界上各种不
同等级的具体事物。最高的单子是上帝,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
下列能与莱布尼茨的观点构成哲学史上的“对子”的是(  )
①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上帝是创
造一切的单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③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单子的运动形成各种不同等级
的具体事物——刻舟求剑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单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意思是天是不变的,道也是不变的,
属于形而上学观点,①中的两个观点构不成哲学史上的“对子”,
排除。“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中的两个观点
都是唯心主义,构不成哲学史上的“对子”。②④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管子·水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故具者何也?水是
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
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
愚俊之所产也。”这一观点(  )
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 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④与“万物皆备于我”
属于同一哲学基本派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这一观点把世界的本原
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属
于客观唯心主义,②③正确,①错误。“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
观唯心主义观点,题干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二者不属于
同一哲学基本派别,④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费尔巴哈认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
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的关
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的又最困难
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1)材料中蕴含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解析:结合材料并调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作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本原论的不同回答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对本原论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析:直接调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的知识作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