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一、二课必背知识1.农业革命的意义2.美洲物种+欧亚物种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4.哥伦布大交换特点+影响5.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影响第三课课必背知识1.农业现代化原因+影响2.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因素3.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4.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5.新中国粮食储备的特点+意义1.耕作工具变化2.铁犁牛耕过程+影响3.灌溉工具:时期+成就4.农业工具发展特点+影响因素5.纺织:时间+成就6.制陶:时间+成就7.家庭式劳作:原因+特点第四课必背知识8.庄园式劳作概况+特点9.手工业劳作方式:特点+原因10.手工业:经营形态+经营模式+流通方式11.翻车与筒车区别12.小农经济突出特征13.封建统治者为何扶植小农经济1.工厂制度特点2.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3.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4.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五课必背知识1.科技革命背景①理论基础: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②时代:美苏争霸,军备竞赛的需要③政府:政府对科技的大力支持④根本:世界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进步提出要求2.成就(划线基本史实):1946+1969+1957+20203.现代科技的革命性意义(重点)4.人工智能的特点及影响5.20世纪以来科学革命的主要特点第六课必背知识1.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2.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3.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4.商业发展的影响5.古代商业发展趋势6.古代中国对外贸易:①两汉丝绸之路②唐宋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③1757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7.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特点+影响8.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原因9.古代世界商业贸易发展表现①希腊②罗马③拜占庭④阿拉伯10.宋代长途贩粮的原因第七课必背知识1.世界市场:①发展过程②原因③特点④影响2.商业贸易的变化①②③④3.贸易中心转移①②③4.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西①②③④⑤⑥中①②③④(举例)5.国际贸易格局变化①②6.近代世界商业贸易变化的影响7.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8.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格局原因:①君主立宪日益完善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③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④殖民扩张,英国海外市场广阔⑤自由主义影响: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英国霸主地位巩固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1816)④促进了文明交流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⑤加剧了南北分化,是东方从属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中心的国际贸易格局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③资本主义制度建立④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影响: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②资本主义各国间矛盾加剧,为一战埋下隐患③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八课必背知识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脉络:时间+阶段+经济主张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3.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特点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原因5.三大经济思想第九课必背知识——资本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1921-1924)间接过渡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30年代)直接进攻背景国外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战争内容①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国有化③禁止自由贸易④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影响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利)出现了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弊)战火初平政治危机经济危机①实行粮食税②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④按劳分配稳定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国内: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际: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五年计划)①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卫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③赶超型现代化;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消费水平相对落后;影响苏联长期发展。第九课必背知识——社会主义1.苏(俄)联经济发展脉络:时间+事件2.新中国经济发展:时间+事件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20世纪70年代初)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背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主要内容 ⑴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⑵经济: 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重点)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工业(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刺激、提高效益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向军事和国防领域倾斜 ①1985—1988经济改革⑵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第九课必背知识——社会主义1.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发展过程:时间+阶段2.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存在的问题3.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特点4.中国的应对措施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九课必背知识——新兴国家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①1947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②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原因3.世界贸易组织:原因+作用4.21世纪贸易形式发生变化:①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②电子商务5.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第九课必背知识——贸易与金融体系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①资本流动全球化②金融市场一体化③金融机构全球扩张④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7.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比较项目 类别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不同点 性质 国际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作用 稳定金融秩序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相同点 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国进行经济扩张,建立经济霸权 作用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集镇出现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商业发展的影响③防御需要④交通因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2.集镇发展概况:①北魏隋唐五代:军事目的②北宋:出现了工商业集镇③明清时期:集镇出现专业分工,四大名镇3.中国古代城市特点:①由政治军事职能向经济功能发展②规划体现等级礼制和尊卑③布局工整,中轴对称,突出王权4.西方古代城市特点:①布局不苛求对称,自由活泼②公共空间呈开放式格局③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5.中西方古代城市不同特点的原因:①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儒家礼制的影响②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城市自治;工商业发达;公民精神与法治理念6.影响古代商业布局的因素7.宋明城市的变化与影响第十课必背知识1.概括指出影响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①圈地运动的推行;②工业革命的开展③经济结构的变动;④生活观念的改变;⑤城市生活的吸引。2.近代中国城市化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③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④通商口岸的开放。3、近代中国城市化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②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③具有近代化特点④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⑤空间布局不均衡。4.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②工业化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③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⑤国家城市发展政策的正确导向。第十一课必背知识1.陆路水路交通中国 ①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②汉代:丝绸之路③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④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急递铺中国 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④元朝:京杭大运河西方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第十二课必背知识——水陆交通的变迁1.秦与罗马全国道路网的共同作用积极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消极作用: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2.大运河开凿原因条件:①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②中央集权制度,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③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④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作用:①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大一统的政治局面;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③推动了运河沿岸经济发展和城市兴起④成为交通枢纽和大动脉。3.两大运河(近现代):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1.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变革的表现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②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③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近代中国交通发展:铁路:①唐胥铁路:1881年 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轮船: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②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第十二课必背知识——工业革命前1.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民国政府的推动③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科学技术的传入;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⑤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和努力。⑥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特点:①深受西方影响受外国控制。②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发展③地域发展不平衡④各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并存 ⑤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中国的影响1.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①经济: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加速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带动了近代工矿业的发展。②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和铁路沿线城市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③交通:交通改善 ④社会生活:便利出行;开阔眼界;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对封建的陋习等,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⑤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⑥世界: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第十二课必背知识——工业革命后1.20世纪以来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①汽车:福特汽车量产1908年②高速公路:20世纪20年代出现,二战后广泛发展。③高铁:1964年日本“新干线”④飞机的出现: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2.建国初期,为什么重视航空业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航空工业基础薄弱(2)朝鲜战争爆发,急需大量的作战飞机来夺取制空权。(3)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4)苏联的支持和帮助。3..青藏铁路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1)可以改善青藏高原交通不畅的局面;(2)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国防的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3)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青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4)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4.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1)近代:①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②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侵略(2)现代:在国家独立、国力强盛的前提下迅速发展。主权等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十三课必背知识5.分析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1)发展特点:①科技结合;②两次世界大战提供机遇;③美国飞机制造业实力最强;④从军用到民用转型;⑤曾是美苏冷战竞争组成部分;⑥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跨国公司。6.现代交通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科技:促进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②经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③社会:加快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丰富人们生活。④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开阔视野。(2)消极影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影响生态。7.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原因: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有利于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第十三课必背知识1.历史上的疫病:①14世纪欧洲黑死病②17世纪明末鼠疫③18C欧洲天花2.特点:①传播速度快;②范围广;③时间长; ④危害性极大;3.原因:政治上:政府腐败,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经济上: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灾荒严重,经济衰退。医学上: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公共卫生条件较差。4.防治:①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②防治方法的研究③救治机构的建立5.中国古代中医药成就表格6.西医成就①17世纪英国哈维《心血运动论》②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的显微镜;③19世纪实验药理学。8.西医在中国的传播:①时间:明末清初②原因③影响第十四课必背知识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特点2.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背景+意义3.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原因4.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特点5.中国医疗卫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6.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特点7.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背景第十五课必背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