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程标准 知识导图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考点梳理】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概念解读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进程。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生活。农业集约化: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运营方式。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原因:经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政治:政府重视,国家政策引导科技:农业技术进步(2)过程①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②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3)表现①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原因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特点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影响 a.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②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成就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意义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4)影响:经济:①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率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政治:国家安全: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环境: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因素:①科技水平②国家政策支持③耕地面积(人地矛盾)④人口(劳动力)数量⑤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2.畜牧业现代化(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2)生产规模大型化。3.渔业现代化(1)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2)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3)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备技术的发展时间 表现原始社会 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古代社会 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20世纪50年代 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①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②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③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粮食安全(1)产生原因①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应对措施世界 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中国 措施: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①法律、法规 成就:由于②政策支持③制度创新和④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⑤保护耕地⑥坚持可持续发展2.食品安全(1)产生原因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化学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应对措施①世界: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②中国A.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B.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拓展提升】3.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1)人口因素:①粮食需求的膨胀。②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③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④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2)气候生态: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3)偶然性因素:①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②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③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4)金融因素:①农业补贴——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的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直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②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个别国家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③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④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部分国家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1.(2022·江苏高考·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2.(2022·北京高考·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范本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重工业飞速发展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4.1975年12月,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这表明( )国家支持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B.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科技发展水平C.杂交水稻良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D.中国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5.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 )A.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B.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D.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探究一 食物生产、储备的现代化材料一 食物在现代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问题 (1)食物在近代发生了哪些变化?(2)食物在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 当代中国积极重视粮食储备。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我们的储备规模在1.5亿吨-2亿吨。中国的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建成立,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良好运行。国务院拥有中央储备粮粮权,国家粮食局具体负责粮食的行政管理,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负总责。但粮食储备业务涉及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中央储备粮等政策性任务的下达需要几个部门共同签署意见。问题 (3)根据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粮食储备的特点,分析粮食储备的意义。材料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材料: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阶段可以养活5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增至5000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答案AAAAC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发生了变化;新技术运用于肉类保鲜;白面包、肉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工业化的影响;铁路和汽船等交通运输的改进;新技术的运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对食品的要求。特点:规模大;实行分级储备;管理体系垂直运行;多头共同合作管理。意义:保证了粮食供给;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保证了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增强了应对重大与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配合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保证了国家长远计划的实施。特点:①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②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结合;③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④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