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Ⅱ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标目标】能够运用相关材料,说明工厂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所起的作用,多角度、辩证地解释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运用择典型案例,说明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能够结合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和组织相关材料,综合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教材梳理】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学习聚焦: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英国工厂 制度 原因 机器大生产带来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 3.工厂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标志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特点 1.时间:工人实行倒班制 2.管理:工厂主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3.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4.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比较辨析※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和工厂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手工工场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工场主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其规模、分工与技术均比手工作坊进步,更主要的是其生产组织形式与手工作坊有本质区别,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工厂制度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度建立后,实现资本与劳动的分离,改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资本家从市场上招募大批劳动者进入工厂,他们出卖自身劳动力,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动者、资本的奴役工具。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1.相同点: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建立工厂制度;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都推动近代化历史进程。2.不同点:(1)建立: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产生的;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发展状况:中国近代企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发展不平衡;西方企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独立发展。(3)世界市场:中国近代企业竞争力较弱,市场局限在国内;西方国际市场更加广阔(4)目的:中国的近代企业带有鲜明的救亡图存的色彩;西方的企业主要目的是攫取利润。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聚焦: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表现: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改进: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运河: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1830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4000多千米;铁路: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达2.5万千米。水陆运输网: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现代化: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流动: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世界也逐渐统一标准时间。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①西方:1802年英国《工厂法》等,各国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教育投入。②中国: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20年代,中共创办工人学校。6、工人生存条件的变化。(1)早期状况: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抗争: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改善:经过斗争,工人待遇有所改善,限制最长工时,保障最低工资。7、家庭生活发生变化;女性地位提高※纲要链接※工业革命的影响(纲要下导学案第10课)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建设性:1.推动中国救亡图存民族爱国意识的发展、2.引进了西方先进设备、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破坏性: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取市场侵略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班长逼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课练习※1.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2.曾国藩和洋务派把他们的做法称为“隐图自强”,意即对洋人的侵略隐忍退让,示人以弱,使其难于发觉,而暗地里则奋发图强,待其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赶上洋人,再与之一决雌雄,争回主权。“隐图自强”的做法A.体现了洋务派处理洋务的策略 B.反映了洋务派的内政外交主张C.成为实施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阐释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3.19世纪60年代,华商通过“诡寄洋商名下”,骗捐取利,导致“官私利权两窘”,因此有政府官员认为应明定章程,允许内地商人购造轮船,“既可免隐射之弊,亦可辅转运之穷。”这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有利于中国航运业近代化转型C.体现“中体西用”指导思想 D.加深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4.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5.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车马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急避让。”这一告示反映了当时上海A.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B.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C.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 D.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6.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大西洋沿岸地区“手工工场不论在哪一生产部门出现后,几个月内就使成千上万个封建手工业行会或独立的小手工业破产”。材料表明A.欧洲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B.新航路开辟造成西欧国家实力衰退C.价格革命已经深入手工业部门 D.商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7.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8.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9.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10.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反映了A.经济活动影响着政治地位的变化 B.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工业革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11.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人们穿的棉布马甲超过了羊毛和亚麻布马甲,围巾的质地变化也呈现这种趋势。1730年以前英国没有棉袜出现,而18世纪80年代毛绒袜和棉袜的比例是1:4。促进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剩 B.人民群众消费观念的变化C.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2.(2018浙江高考)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13.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一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14. 英国工业化进程材料 到1700年左右,英国发达的手工业和手工工场制度,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工人。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落后的手工工场最终被新兴的工业工厂所取代。19世纪初,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只能往城市和工业区转移。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以保障劳工的合法利益,稳定生产秩序。20世纪初,英国大力发展社会保险制度和保健事业。此外,英国政府每年设立专款用于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待遇,无数法国、荷兰、普鲁士等国的熟巧工匠纷纷涌入英国,形成了蔚为一时的人才环境。思考:(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工场”和“工厂”的异同。(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英国工人队伍的变化 15. 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材料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答案:DABAA DCBAD CDC14(1)相同: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或采用雇佣方式。不同:前者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较小,缺乏规章制度,管理较松散等;后者以机械生产为主,规模较大,有严格规章制度,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等。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工人队伍的壮大,而人力资源的集中(如劳动力的丰富和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的斗争)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应该看到,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之一,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难以根本消弭。15不同:缺乏科技创新;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未能推动政治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