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习目标 课题解读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时空坐标】
食物采集 食物生产 多元的人类文明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距今约200万年 约1万年前 公元前3千纪
学习任务一 从食物采集和食物生产两个方面,梳理人类早期生产与生活的状况。
【学习聚焦】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类别 表 现 链接《纲要》
食物采集 1.对象: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2.内容: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3.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4.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群居生活。 5.女性地位突出: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纲要(上)》(P2)
食物生产: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农业 类别 产生 原因 产生 时间 地 域 培育 品种 链接《纲要》
农耕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约1万年前 西亚 小麦、大麦 西亚地区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于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那里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迹。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 ——《纲要(下)》P4 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纲要(下)》P29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纲要(上)》P3
东亚 粟、水稻
中美洲 玉米、甘薯
畜牧 1.人类在狩猎中,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2.农耕和定居生活 约1万年前 约9000年前 西亚 绵羊、山羊
约8500年前 中国 猪、狗
约6000年前 南美洲 骆马
学习任务二 运用“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原理,分析农业的出现是怎样一步步催生人类文明的。
【学习聚焦】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变化 具体表现 链接《纲要(下)》
生活方式的变化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P1)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P2)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的窝棚,演变为建造长期的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几乎在所有早期文明古国中,天文历法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P2-3)
(2)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4)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P3)
解题关键
对比农业革命前后人类的生活,从中看出变化。
思路引领
可以将生活变化分成几个方面,如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食物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等,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答案。
答案提示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饲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
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P6)
解题关键
在掌握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思路引领
材料出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题目上推断文中内容应该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到文明社会出现的相关问题。从材料的内容看,主要涉及阶级差别、社会分化、私有观念、贫富差异等问题。依据问题的要求及所学知识,提取材料的信息,加以阐释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学习任务三 从空间的角度,梳理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哪些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在此基础上,以农业为视角,管窥古代文明的多元特色。(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学习聚焦】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区域 文明 农作物和家畜 国家 土地所有制 农业经营方式及生产生活状况 链接《纲要(下)》
西亚的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 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 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和商人占有土地 出租佃户耕种;《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劳力等可以作为租赁对象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P3-4)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 古埃及 王室和神庙占有土地 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变水害为水利;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P5)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代中国文明 粟、麦、稻、猪、狗、牛等 商和西周 君主和各级贵族占有土地 北方粟麦农作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农夫集体耕作。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纲要(上)P7)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纲要(上)P10-11)
战国以后 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 重农抑商,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男耕女织;都江堰、龙首渠等水利建设。
秦汉到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欧洲 古希腊文明 西亚引进大麦和小麦;自主培育葡萄和橄榄 古希腊城邦 公民阶层占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土地肥沃处,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处,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但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P5-6)
古罗马文明 谷物,橄榄,葡萄、牛 古罗马 很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后来贵族或富人占有越来越多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后小农逐渐破产
美洲 古代美洲文明 玉米、甘薯、马铃薯 阿兹特克 贵族私有与村社公有并存 农民可以从村社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但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在阿兹特克人国家中,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20万—30万。它有3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P30-31)
1.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教材P7)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分类比较,提出看法。
思路引领
可以从农业出现之前的食物来源、农业出现的原因、农业出现后的生活等方面比较,结合所学对这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
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两段材料各提到一种因素。除这两种因素之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农业产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2.学习拓展:查找资料,了解汉朝栽培的蔬菜有哪些种类。(教材P7)
解题关键
根据学习拓展栏目提供的线索,查找汉朝农业、医药等方面的相关史料,归纳概括。
思路引领
概述总体情况,从史料记载中列举蔬菜品种。
答案提示
根据《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南都赋》等文献记载所作的统计,汉朝栽培蔬菜有20余种。从史游《急就篇》载“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蓑荷冬日藏”的记录也可以看出秦汉时期蔬菜品种已很丰富。汉朝栽培的蔬菜,从域外引进的主要有苜蓿、黄瓜、茄子、豌豆、豇豆等。西汉《灵枢经 ·五味》载:“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文中所谈就是当时最常见的五种蔬菜:葵、韭、藿、薤、葱。汉朝人蔬菜种类已趋向多样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