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重点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难点: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教材梳理】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2.表现: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项目 欧洲 亚洲玉米 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③蔬菜类: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甘蔗。(2)推广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对美洲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对中国①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探究一 】美洲的粮食作物的传播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弟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依据材料一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玉米传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探究二】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为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这项内容。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意义。【重点拓展】1.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和影响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影响:积极影响:(1)促进了全球物种的多样化;(2)促进各地农牧业经济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3)增加了人类的食物种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4)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消极影响①疾病传播造成原著名大量死亡并且大量的文化流失。②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了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2.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外因 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使美洲作物传到中国。②美洲作物适应性较强,用途广泛。(2)内因 ①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②政府政策的推动,如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政府鼓励推广种植美洲高产作物。3.美洲高产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使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地矛盾,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促进了人口增长。(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生活。(3)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大量荒地被开垦,导致生态遭到破坏【随堂练习】1.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2.(2018 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探究二】传播意义:⑴改变世界作物物种分布,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⑵改变人们的生活(饮食、休闲)习惯;⑶有助于人们开展社交活动,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⑷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⑸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2.⑴特点:①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②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③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④政府推动。(任答3点6分)⑵作用:①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②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③备荒物资。(每点2分共6分)原因: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②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③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每点3分,共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