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①能够叙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原因 ②能够简述不同选官制度的作用 ③能够通过了解科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内容,归纳科举制的特征 ①能够通过比较中国古代不同选官制度的差异,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大的创举 ②能够认识选官制度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
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①能够叙述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知道不同阶段考核、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 ②能够比较不同朝代考核、监察制度的异同,理解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变迁的原因 ①能够认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发展的特征 ②能够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社会治理和官员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③能够认识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变化是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
【课时间轴】
【文本梳理】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拔 管理
时期 原因 概况 影响 考核 监察
西周 ↓ 春秋 世官制 官位世袭 贵族世代 垄断高官
春秋 战国 ①尚贤思 想兴起 ②各国霸 图强需要 举荐制 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 军功制 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秦 重法吏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上计制 1.中央:御史制度 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刺史制度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②概况: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 ③职责: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 ④特点:品级不高,权力很大
汉 察举制 1.创立:汉武帝 2.含义:先考察而后推举 3.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4.内容 ①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 ②特科: 有具体标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1.积极:为两 汉政权选拔大 批人才 2.消极:汉末 社会动荡,选官 多操纵在地方 大族名士手中, 严重干扰人才 选拔
魏晋 南北 朝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九品中正制 创立: 220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颁行 2.含义 ①设置中正: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品评人物: 中正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③授以官职: 获得资品的人,由吏部授官 3.标准: 初创: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4.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1.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随着 门阀士族发展, 逐渐形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势 族”局面 制定相应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二、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期 原因 概况 影响 考核 监察
隋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创立科举制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纲上P38) 2.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4.内容 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②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1.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扩大统治基础 3.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4.加强中央集权 1.部门 尚书省吏部 2.标准 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中央:御史台 ①地位:最高监察机构 ②长官:御史大夫
唐 完善科举制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纲上P38) 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纲上P38)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纲上P38) 1.部门 尚书省吏部 2.标准 以品德和才能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1.中央:御史台 ①地位:最高监察机构 ②长官:御史大夫 2.地方:道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宋 发展科举制 1.规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范围: “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 3.公平竞争:“糊名”“誊录”“锁院” 4.地域平衡: 南北分卷,分别考试,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制定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1.中央: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检察权 2.地方:路 改道为路作为监察区
元 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提高 恢复科举制 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 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人数比例不高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 强化科举制 参加人员: 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 2.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3.写作文体:八股文 4.考试等级 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称“举人” 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 ③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称“进士” 5.地域平衡:南北卷制 考满 1.内容 ①初考:官员任现职满3年 ②再考:官员任现职满6年 ③通考:官员任现职满9年 2.结果 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 1.内容 ①朝觐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 ②京察:京官六年一次 2.内容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1.机构 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2.职责 ①都察院监察御史 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②六科给事中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3.特点 御史和给事中都是正七品官员,品级底,但权力大
清 同明朝 考课 1.京察:京官三年一次 2.大计:外省文官三年一次 1.机构 六科并入督察院 2.职责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仍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
【概念解析】
孝廉
即孝顺廉洁之人。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孝廉被确定为察举最重要
科目。在两汉有不同的变化,西汉武帝时以地方郡国为单位岁举,东汉时改为按照郡国人口比例确定名额,增加年
龄限制和考试制度。
上计制
起源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每年岁末,各县要将上级规定的户口垦田增减等内容,
上报给所属郡国,再由郡国上报给中央,作为考核的依据。上报的内容也不限于上述内容,如行政建制、吏员编制
等情况也在统计范围之内。对秦汉中央集权加强起到重要作用,但各级官员也往往以虚假材料欺骗中央。
【教材问题解答】
1.教材P31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社会基础更加广泛。把官员选拔各项制度收归中央,巩固中央集权。
2.教材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说文解字》说“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说明官与吏在职能上是不同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县一级。如秦汉时期,二百石以上的是官,二百石以下的是吏。中央任命的官在县一级只有县令、长,县丞、尉(称为长吏),其他属吏(称为少吏)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级长官在所任地自己选用,籍贯一般为本地人。魏晋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级的是官,无品级的是吏,但属吏任用大体延续秦汉,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由于属吏不归中央管理,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或结成朋党。隋朝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3.教材P33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
4.教材P33学习拓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
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张居正认识到,立法不难,难的是有法必行。不要只听一个人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有没有成效。如果国家对安排的事情没有考核制度,君主心里对全局也不清楚,那么人人都会心怀侥幸,不认真落实。即使把古代的圣贤请出来,恐怕也做不成什么事。因此,考核制度在国家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建立相关考核制度,还要使考核制度落实。中国古代从秦汉至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正是其重要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