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
时间轴
【基础知识】
先秦时期的德法之争
背景:
1、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目的: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同时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
2、战国之前的法法律: ①夏:《禹刑》;②商:《汤刑》;③周:《九刑》。
④早期:叔向反对子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最早成文法)
春秋战国:(1)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建国新思想。
(2)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的治国理念争鸣
(二)表现:儒家法家之争
儒家 治国思想 教化思想 理论来源 社会影响
孔子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性本善 ①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②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孟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法家 治国思想(实践)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社会影响
韩非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性本恶 ①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②法家思想指导下,秦国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商鞅 ①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三)德法之争的表现是儒法之争: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秦朝:以法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律,礼法并用(律令儒家化)
汉朝:①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②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晋:①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②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唐朝:
①背景:
A历史:对秦汉法律的传承;
B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C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D思想:儒家思想发展,以礼入法;
②阶段:A.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完备
a标志:《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完备。
b影响:①为历代王朝的法律提供蓝本。②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尤其重视“孝”)。
B唐朝提倡礼治
a.礼仪法典:732年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b.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③影响:A地位:《永徽律疏》作为唐律的代表,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风格和特征,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代表了中国古代立法的最高水平。
B评价:a具有显明的阶级性。 b很多规定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由于疏议对律文作了权威性的统一解释,给司法审判带来便利。
d《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其中一些量刑定罪的原则为后世沿用
(如界定刑事责任年龄,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公罪私罪,数罪并罚等)。
e对周边国家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纂的《唐六典》,开律典分野的先河,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④特点:①立法审慎、内容周详、条目简明、解释准确,刑罚适中。
②以礼制律,礼法合一,德主刑辅。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主张将儒家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①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②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③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2)明朝: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3)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有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知识拓展】
1、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礼法并用;
(1)原因:①政治: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经济:小农经济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
③思想: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④其他:宗法传统的影响;
(2)历程:①开始:汉朝“以经注律”、“引经决狱”(春秋决狱);
②发展:魏晋时期,儒家开始系统地修改法律;
③完成:唐朝《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也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④唐律的传承:宋代的《宋刑统》,明清时期的《大明律》《大清律例》
(3)评价:①利于减少严刑峻法的弊端; ②利于儒学传播,思想教化,维护统一;
③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同罪异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
中华法系的特点:
①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
②法律为君主专制服务,实质仍为人治;
③刑法发达,民法薄弱,司法从属于行政;
④法律形式多样,自成体系;
⑤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不断继承发展;
宋代儒学世俗化的原因、影响:
原因:(1)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印刷事业的进步
(2)政治:五代以来社会动荡,急需重建社会秩序;重文轻武,宽松文化环境,大量科举。
(3)思想:汉代经学僵化,三教并行的冲击;儒学本身的传播、发展(程朱理学家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
教育:(书院)教育的发展
地主士绅阶层的扩大(通过著书、书院、集会、讲学传播理学)
影响: (1)社会:促进了儒学伦理纲倡道德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社会安定;
政治:有利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稳定发展
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播,
教育:推动宋代教育文化的发展
5、宋代以来乡约的教化作用
(1)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有何变化?
①内容上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宣讲皇帝的圣谕;
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推广,约束力变强,并与法律合流;
(2)乡约有哪些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能? ①教化职能; ②救济职能; ③法律职能;
(3)乡约的评价(积极、局限)?
积极:①传播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质;
②利于和睦家庭、宗族,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加强基层治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④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局限:①强化了封建统治秩序;
②封建伦理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近代以来阻碍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律令儒家化的原因:
①儒家“德主刑辅”“礼法结合”“贵贱有序”等思想(儒学的法家化)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
儒家学说中的“亲亲尊尊”原则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③社会矛盾激化,政权更替不断,历代统治集团注意总结前朝的兴亡得失,不断吸取前朝的立法与司法经验。
唐朝的法律体系:
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四种形式。
(2)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令而言的具有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2)背景: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