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学习目标】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意义。【重点难点】重点:当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难点:不同外交阶段的内外环境和政策的变化。【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国际 国际:①美苏冷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 ②美国敌视、孤立新中国 ③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国内 国内:①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③党的积极探索(二)方针:“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一边倒”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三)成就:20世纪50年代 第一次 建交高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③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中苏英法美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重要会议。万隆会议 ①1954年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四)特点:建国初: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的革命外交50s中期:重视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二、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两个拳头打人背景 国际:中苏关系恶化,美苏威胁国防安全 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左倾错误)影响成就 第二次 建交高潮 ①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也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②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建交高潮。中法建交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一条线、一大片”背景 国际:①多极化趋势出现、发展 ②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③中苏关系恶化④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国内: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就 ①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④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第三次建交高潮。四、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不结盟、全方位无敌国外交背景 国内: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改革开放 ②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④党的探索和实践 国际: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 ③90年代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 1.中美建交、中苏关系正常化。 (1)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 (1)世纪之交,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2)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3)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3.与世界各国建立不同伙伴关系。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博鳌论坛、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 (3)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维和部队五、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背景 ①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 ②党中央顺应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积极探索③习近平外交思想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关系 大国关系 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周边国家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中共十九大以 后的外交布局 ①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 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外交新路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中国通过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知识拓展】一.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二.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1)国家实力: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另外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通俗的说硬实力是指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地位。(2)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3)国际形势:国际秩序或格局直接影响各国外交;地缘政治密切影响外交;(4)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尽管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但仍有较大影响。(5)领导智慧。国家领导人的外交作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6)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国际法是外交的依据、外交规范和保障。目前的国际组织发展迅速,有全球性的,区域性的,有政府间的,有民间的,还有一些专门的国际组织等,为各国外交提供舞台,协调外交行动,扩大外交外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①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②中国方面: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四.新时期的外交1、经济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原则: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2)成就:时间—参加或合作的组织。①我国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例如:被不结盟运动接纳为观察员国;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友好关系获得了建设性进展。)②我国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例如: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例如: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中国和东盟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2、政治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外交政策的调整:从20世纪80年年代开始,中国主张不结盟(不与任何大国、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2)成就: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②中国还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例如:上海合作组织:时间、成员国、作用)。③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五.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六.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意义(1)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2)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3)有利于改进全球治理;(4)有利于促进世界共赢;(5)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教材问答】1.教材P83学思之窗: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从1950年19个建交国到1976年111个建交国,增长幅度大。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至180个。2.教材P84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①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际事务,中国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决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②中国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并践行新型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赢得支持。③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关键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赞扬。3.教材P85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核心是一个“变”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朝着好的方向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休戚与共,这是正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朝着坏的方向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这是反向的变化。两方面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我们的选择是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的原则,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