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_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_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税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识梳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学习聚焦: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时期 概况
战国 户籍相伍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 分类登记 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
汉 编户齐民 1.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国家“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散乱: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魏晋南北朝 黄白分籍 1.黄籍:西晋政府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2.白籍:东晋政府用白纸登记从北方南渡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不征发赋役
隋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 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与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 主客分籍 1.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2.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 诸色户计 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 户帖黄册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 管理松弛 1.原因:清初期,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 2.概况: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永停编审 1.原因: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削弱 2.概况: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按照一定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学习聚焦: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时期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 乡里制:1.乡:①设三老,掌教化 ②设啬夫,掌狱讼、赋税 ③设游徼,掌捕盗 2.里:设里正 3.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 家为里,相互监督

唐 乡里制:1.乡:五里为乡 2.里:百户为里,设里正 村坊制:1.村:郊外设村,设村正 2.坊:城内设坊,设坊正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 此之间相互监督
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明 里甲制 1.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 2.甲:十户为一甲,设甲首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清 里甲制→保甲制 1.概况: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2.性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和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学习聚焦: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特点 意义
救济 优抚
政府 主体 1.汉: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2.隋唐以来: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 也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1.秦汉:鸠杖 2.唐:养病坊 3.宋:福田院 4.元:众济院 5.明清:养济院 政府救济重点是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有利于维护统治
宗族 辅助 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 社会力量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赈济
慈善组织 明清兴起,出现善堂、善会
※概念解释※
善会、善堂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及近代广泛存在过善会、善堂。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
【知识拓展】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功能及演变的原因
1.特点
①严密性:户籍登记种类渐趋精细
②等级性:户种等级不同
③世袭性:户籍世袭
④限制性:制约人口流动
⑤继承创新性:宏观继承、适时而变
2.功能:征收赋役(主要);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 维护等级特权。
3.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
(3)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
(4)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
(5)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
二、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背景:①小农经济的影响。②科举制度及官僚制度的发展。③宗族势力的发展。④儒学(程朱理学)的影响。
2.变革趋势:①逐渐制度化、体系化。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②国家对乡村的渗透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职能逐渐减弱。
3.变化原因:①强化中央集权。②维护社会稳定。③维护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收。
4.意义:①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③节省了政府开支。④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
2.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政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可以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稳定。
(3)(思想)践行儒家仁政思想,宗族观念的影响。
3.主要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体现一定的社会文明。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有积储备荒,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以富济贫,等等。
(4)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4.封建时代实施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评价。
积极:(1)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2)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不足:(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教材问答】
1.教材P100思考点: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东晋时期,因许多北方人迁徙到南方,政府临时性地用白籍管理他们,不让他们承担赋役。但随着他们逐渐稳定居住下来,政府就希望他们与土著居民一起承担赋役,便把他们编入所居郡县的户籍“黄籍”。宋朝有纳税的主户与不纳税的客户之别。随着时间推移,客户比例下降,而主户比例上升。两者都说明,实行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赋役征发服务。
2.教材P103学思之窗: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古代国家有两方面重要职能:一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用暴力来维持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和生活条件,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二是处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协调社会生产运行。古代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进行救济,显示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重视,出发点是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发展,同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但是,不可能长时间执行,根本原因在于古代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阶级属性也决定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因此,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温饱问题。
3.教材P104问题探究: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
任何一个社会,总会有一些不幸民众,经济不能独立,需要政府救济。从国家立场上说,照顾和救济他们,抑制豪强世家无穷欲望,是首先要做到的,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将他们当“编户齐民”一同对待,以保证他们生存权。这也是儒家仁政思想体现。
4.教材P104学习拓展:查阅古代族规家训及相关研究著作,了解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以族规家训的形式,提倡和睦乡里,勤劳致富等,禁绝一些违法行为。注意剔除古代族规家训中的封建糟粕。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