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导学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欧洲文化的源头与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难点:宗教、地理因素与欧洲两大区域文化的关系。【重要概念】1.古典文明:人们将希腊城邦时代至罗马帝国时代创造的文明统称为西方世界的“古典文明”,以区别于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时间上是从大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最初无成文法,贵族依其所具有的解释习惯法的权力加害平民,为此平民要求建立成文法,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名。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3.《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编成,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撰》、《法理概要》、《新法典》。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的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课本等。这套法律不但为拜占庭法律奠定了基础,而且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时空定位】【必备知识】一、古典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1.希腊文化(1)概况: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2)文化成就领域 成就 概况哲学 背景 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表现 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footnoteRef:0]: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0: 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柏拉图[footnoteRef:1]: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融会贯通,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1: 主张: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应。]亚里士多德[footnoteRef:2]:“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主张: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文学 《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戏剧: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代表为悲剧和喜剧雕塑 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建筑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祭祀雅典娜)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史学 希罗多德 《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古希腊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政治上:雅典民主的城邦制度为哲学家、史学家等的活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经济上: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推动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展,繁荣的工商业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上:古希腊从周边国家汲取了许多优秀文化成果;古希腊各城邦执政者重视文化教育;许多名流学者定居雅典,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传播。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政治上:古希腊雅典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思想上:古希腊文化是西欧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根源和要素之一,古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化上:古希腊在文学、史学、艺术、科学和体育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2.古罗马文化(1)概况:起止时间一般指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先后经历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三个阶段。(2)文化成就领域 成就 评价法律 《十二铜表法》 ①地位: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②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③本质:以维护贵族、富人财产利益为核心。 ④进步性:取代习惯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被后来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借鉴。文学 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史学 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雕塑建筑 万神殿、 大竞技场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哈德良皇帝时代),公元前80年火灾后被毁,仅剩长方形柱廊,主体于120-124年重建,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历法 儒略历 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二、中古西欧文化背景①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②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教会多项特权。③8世纪,国王丕平献土(罗马周围)给教会教皇建立“教皇国”,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2.特点:①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②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3.文化成就领域 成就 概况宗教神学 《圣经》 ①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载体 ②局限:维护基督教会、封建主统治 ③进步: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利于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学 骑士文学 《罗兰之歌》 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市民文学 《列那狐的故事》科技 少有成就 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神学与科学是对立的)4.意义: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拜占庭文化:(1)背景①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②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③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④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特点:继承性、开放性、宗教性和世俗性结合。拜占庭文化形成的原因: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②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③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努力。(4)拜占庭文化的历史影响:①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②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③对斯拉夫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成就领域 成就 概况拜占庭文化 法律 《罗马民法大全》 影响:①为传承罗马法做出了贡献;②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影响深远;③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文献 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建筑艺术 圣索菲亚大教堂 (罗马式穹顶) 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俄罗斯文化 文学 史诗 《伊戈尔远征记》 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宗教 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重心转到俄罗斯,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建筑 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与中古西欧哥特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为东正教象征【课堂检测】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2、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A.专制主义理念 B.自由主义精神C.法律至上原则 D.小国寡民情结3、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个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4、希腊词Apoikia(殖民地或子邦)字面上的意思是“远处的家”,这些Apoikia是独立机构:母邦组织移民群体,从自己的成员中挑选一位正式的领导,来监督新土地的分配,并且该领导者将长久地被尊为创立者。这些殖民地的建立( )A.标志着希腊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C.有利于提高贵族阶层的地位 D.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5、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 B.《圣经》《古兰经》C.《古兰经》《荷马史诗》 D.《荷马史诗》《圣经》6、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 )A.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 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C.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 D.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7.(2021 全国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参考答案:1——6 ADBDDA⑴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⑵历史: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⑶叙述一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准确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