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时空定位】【知识框架】【历史解释】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今新疆再到中亚、西亚等地。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形成于西汉,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衰落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4.草原丝绸之路:指由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亚)西行,经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5.西南丝路:指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两宋时期,南方丝路逐渐荒废。【基础梳理】丝绸之路(1)基本概况名称 路线 概况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1.时间: 公元前138年。 2.内容: 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3.影响: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4.发展 (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下降 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草原丝绸之路 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西南丝绸之路 成都-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茶马古道在中国川滇藏境内; 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1.西汉: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 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3.明朝:郑和下西洋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2)丝绸之路的特点:①路线复杂、覆盖面广 ②源远流长(3)古代丝绸之路在唐宋出现的巨大变化及原因:变化:安史之乱前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安史之乱后转为以海路为主。原因:政治: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传统的商路(陆上丝路)断绝;经济: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主要的外贸物品出产于南方沿海地区;②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推动;科技: ①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2、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分类 输入 输出物质 “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棉花、香料、玻璃、金银器皿等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技术 中国的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等经由陆路、海路传到西方。文化 佛教、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3、丝绸之路对文明的影响:对世界: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②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①经济:农作物、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②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中华文化;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知识拓展】1.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唐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二都护。以后各代,中原与狭义西域也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亚、欧海运畅通前,横贯西域的大路长期是东西往来要道,便利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自19世纪末以来,“西域”一名渐废弃不用。(摘自《辞海第六版彩图本》)2.河西走廊,亦称甘肃走廊,自古就是通往新疆、中亚、西亚的要道。它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以在黄河以西,故名。3.赛里斯:古代希腊和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意即丝国,因中国很早即向西方输出丝绸而得名。当时居于中亚而作为西销丝绸之中间商的各部族,有时也被称为赛里斯人。4.汉志商路: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 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 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5.“祆教”:即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建。因该教拜火,以为光代表至善之神而崇拜,因此又名“拜火教”。同时,该教还拜日月星辰,所以又叫“袄教”。公元7世纪,大食统治波斯后,伊斯兰教占据独尊地位,迫使大批祆教徒东移。6. 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牟尼教等,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在拜火教基础上,吸收基督教、佛教等教义创立。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为异端,摩尼本人获极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扩张影响,4世纪至6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以及地中海一带,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献于武则天,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7.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教材问题参考】P52学思之窗: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探险计划:从蜀地经过印度到大夏(阿富汗);原因:①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阿富汗很危险,有羌人阻隔;②往北则为匈奴控制,也很危险;③张骞在阿富汗时见到当地人从印度贩卖的成都的竹杖、蜀布,认为中国西南到印度间有条商道可通;【课堂实练】1.(2021北京)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3.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4.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5.宋代每一类瓷器有多种样式,单就梅瓶,不同瓷窑利用粗细、横直、长短不同的外部轮廓线,于细微处反复磋磨,以探寻梅瓶一器的最典范之造型。正是依托这种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宋代瓷器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典范美。由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制作A.深受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B.颠覆了传统制瓷技术C.体现了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源于“瓷路”的兴盛6.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滇籍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给养线。——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答案:1.A 2.B 3.A 4.A 5.A 6.A 7.B 8.D 9.A 10.D6.对地方: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对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对民族关系:推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对后世:有利于援华物资的输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