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先秦:奠基时期
(1)夏商周:青铜文明
①文字发展成熟: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
②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青铜礼器反映出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2)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认同。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思维点拨】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3.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4.魏晋到隋唐: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表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玄学(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知识拓展】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特点
①全面繁荣: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
②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木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兼收并蓄: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和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在宗救和艺术方面表现突出。
④影响深远;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5.宋元:高度繁荣
(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即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思维点拨】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7.近代: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知识归纳】
1.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
(1)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
(2)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
(3)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
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1)社会关系上:人本思想
①表现
a、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b、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
①表现
a、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b、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c、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②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思维点拨】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本质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是为巩固统治而提出的,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表现: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评价: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4.崇德尚贤,推崇大下为公——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1)表现
①崇德
a.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b.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②尚贤
a.孔子要求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b.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c.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d.《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维点拨】墨子的思想:“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节用”,提倡节俭(如“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1)表现:
①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知识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③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⑤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