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的文化【课程标准】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古代西亚文化内容;古代埃及文化内容;阿拉伯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及阿拉伯文明的世界价值。难点:阿拉伯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及阿拉伯文明的世界价值。【时空定位】【必备知识】一、古代西亚文化1.地域: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2.文化成就领域 成就 概况文字 楔形文字 创造者: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文学作品 《吉尔伽美什》 ①世界上最早的史诗;②洪水传说;③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建筑艺术 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②亚述帝国规模宏大的王宫;③波斯王宫体现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footnoteRef:0] [0: 特点:①实行严格的保护财产的规定;②颁布许多类似“福利国家”政策的规定;③原始、严酷,实行同态复仇;④内容广泛;⑤明显的阶级歧视;⑥君权神授,神权色彩浓厚。目的:维护私有制和社会秩序,调整奴隶主的内部关系。] ①宣扬君权神授;②臣民的义务等等;③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特点:城市文明,充满了抗争、悲观,注重现世;具有广泛的传承性,影响深远;法治精神强烈。【学思之窗】教材P16:为什么汉谟拉比要宣称自己是根据神意立法?宣扬君权神授,神化汉谟拉比在古巴比伦王国臣民中的地位,从而使专制王权和神权趋于统一,有利于统治人民和巩固统治。二、古代埃及文化1.概况: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2.文化成就领域 成就 概况文字 象形文字 (BC4000末-AC4C) 象形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文学作品 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建筑艺术 受宗教影响较大 陵墓、神庙(如卡尔纳克神庙)科学技术 ①天文学: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②医学: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有许多埃及医生;③数学:圆周率,十进位制3.特点:帝国文明,充满乐观、自信且注重来世;文学体裁多样,艺术创作模式固定;建筑艺术独树一帜;丧葬习俗繁琐。三、阿拉伯文化1.形成: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知识拓展】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 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 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 ④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⑤中国四大发明传入的影响;⑥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2.成就(1)文学:“悬诗”、《天方夜谭》。(2)科学类别 人物 作品 作用数学 伊本·穆萨 《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天文 白塔尼 《萨比天文历法》 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作品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医学 伊本·西那 《医典》 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3.特点:①继承与融合——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波斯和古希罗文化。②创新性——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阿拉伯文化。③先进性——许多成就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4.影响:①保存并传播了西方古典文化;②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来源;③融合东西方文化,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探究拓展】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1)形成原因:①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决定因素。②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形成提供了基础。③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形成的时代动因。(2)历史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②有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③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未来世界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化解冲突。2.多角度认识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差异自然环境:虽然两者都是灌溉农业,但由于地形环境的不同让埃及更容易形成集权统治,相对安全的位置不会像两河流域一样经常受到外族侵扰。政治形态:两河流域复杂的政治环境让统一的格局不停地改变,同时王权受到各种制约,因此没有君神一体的特征。埃及的政治状况不同于两河流域,埃及经济发展要求有相对集中的统治,这为埃及形成君神一体的法老集权统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经济形态: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都在沿河地区发展农业,但不同的是两河流域的商业始终比较发达,古埃及的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宗教信仰:两河流域基本上是多神教,埃及以一神教为特色。古埃及人特别关心来世,而两河流域人追求的是现世的福祉而非永生和来世的享乐。法律方面:古巴比伦给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而古埃及在法律观念上,法老就是最终裁决者。文字方面:苏美尔人创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文学方面:古埃及文学丰富多彩,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等,苏美尔的文学作品最具分量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建筑雕刻: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刻与宗教方面追求来世不无关系,建筑主要是金字塔和神庙。古巴比伦的建筑也继承了苏美尔人的一些艺术特点,著名的有古巴比伦城,空中花园等自然科学:在天文学方面,两河流域的人们创造了“太阴历”,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此外,埃及发明了计数法和几何法,医学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课堂检测】1.《汉谟拉比法典》中说:安努力(天神)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正义之神),昭临黔首,光耀大地。据此可知,该法典宣扬( )A.君权神授 B.公平正义 C.法律至上 D.天人感应2.公元前1100年前后,强大的第二亚述帝国凭借其铁制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有效的官僚机构和架制在车轮上的铁制的破城槌,开始扩张。下列项中,属于亚述帝国的文明成就的有( )①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最早使用战车作战③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 ④标志性雕刻人首飞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某帝国时,搜集信息如下:“帝国的当权者们和上层人士先后从被征服地区收集了很多希腊文、波斯文和古叙利亚文有关历史、炼金术和医学等方面的图书。曼苏尔收到了拜占庭皇帝应他的请求而赠送的一批著名希腊典籍,哈伦·拉希德则从对拜占庭的战争中得到了大批希腊图书”。据此可知,该帝国A.呈现二元政治权力体制 B.具有典型封君封臣的特征C.推动了泛希腊化的发展 D.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4.以下为古代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5世纪至前24世纪)第三位法老颁布的敕令(部分)向祭司主管海姆威尔颁发国王敕令: 上下埃及之王尼菲利尔卡拉的国王敕令永远豁免了他们;你只能遵守职责,没有任何司法权力反对国王敕令。 如果任何贵族、国王的熟人或者与祭品返还有关的人,敢于公然对抗朕的这道在国王宫殿里登记的敕今,那么(他的)房屋、土地、人们和他拥有的一切都将被没收,他将必须完成强制劳动。 收获季第2个月第11日,国王亲自签发。该敕令表明,当时埃及( )A.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B.出现了完整的成文法典C.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D.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5.《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内容共计282条,见下表。据表可以得出,该法典( )1—5 6—25 26—88 89—126 127—194关于审判 关于盗窃动产和奴隶 关于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等 关于借贷、经商、债奴等 关于婚姻、家庭195—214 215—240 241—277 278—282 关于伤害不同地位的人的处罚 各种职业人员的报酬和责任 关于租用工具、牲畜及雇工 关于奴隶等 A.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B.涉及民法等诸多领域C.体现公平正义原则 D.开创律例合编的先例6.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是A.阿拉伯人 B.印第安人 C.阿兹特克人 D.日耳曼人7.公元9—13世纪,在自称为智慧之城的巴格达,学者们翻译并研究了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著作,以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著,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这些翻译和研究活动的历史作用是( )A.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叙事体撰史体裁C.促进文化交流并发展阿拉伯文化 D.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亚欧商贸8.《十日谈》中的许多故事直接借鉴或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其“进从和张扬人的天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欲念”等与《一千零一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也几近相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C.为欧洲思想解放提供土壤 D.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影响9.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医药学的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被世界医学界奉为“医学经典”。这表明( )A.阿拉伯的科学成果领先世界 B.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C.拜占庭是东西文化交流桥梁 D.世界医学理论体系趋于完备10.埃及古王国时期经常举行与农业相关的祭祀仪式,法老在祭祀仪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底比斯的敏—阿蒙丰收节上,法老会割下第一束小麦,仪式中会由一头公牛引领前进。”在新王国时期,法老将大量农业产品送给神庙作祭品。材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法老权威受到制约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材料二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材料三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1——10 ACDAB ACCBC11.【答案】(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2)条件: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3)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对3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