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五四制(2025年)科学二年级上册《哺乳动物》教学设计课题 1.4 哺乳动物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2.认识我国珍稀哺乳动物及其生存现状,理解“胎生哺乳”对幼仔存活的意义。科学思维: 1.通过比较分析,区分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类群(如鸟类、爬行动物); 2.运用归纳法总结哺乳动物特征,基于事实进行科学推理。探究实践: 1.观察猫、兔等动物的特征,完成“哺乳动物特征记录表”; 2.通过案例辨析,掌握判断哺乳动物的方法。态度责任: 激发保护珍稀哺乳动物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重点: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有毛、胎生、哺乳)。难点:理解“胎生”与“卵生”的区别;判断特殊动物(如鸭嘴兽、蝙蝠、海豚)是否为哺乳动物。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核心问题:草原上狮子妈妈正在给幼仔喂奶,森林里小猴子正在吃妈妈的奶,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2.情境导入: 播放狮子哺乳幼崽、猴子母子互动的视频片段,展示熊猫、兔子等哺乳动物图片。 提问:“这些动物妈妈是怎样照顾宝宝的?它们和鸟类(如母鸡孵蛋)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喂奶’?” 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研究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任务一: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课件出示小猫和小兔子的图片和视频。 1. 观察与对比: 体表特征: 展示小猫和兔子的图片或毛绒玩具,触摸(或观察)它们的毛,与鸟类羽毛对比:“毛与羽毛相比有什么特点?”(毛更柔软、细密,羽毛有羽轴和羽片)。 繁殖与喂养方式: 问题引导: “小猫是从哪里来的?”(猫妈妈直接生下小猫,而非产卵); “小猫出生后吃什么?”(吃猫妈妈的奶); “猫和兔的繁殖方式与鸟类(如母鸡孵蛋)有什么不同?”(鸟类卵生,猫兔胎生)。 结构总结: 猫、兔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胎生(直接生下幼仔),用乳汁喂养幼仔(哺乳)。 2. 概念归纳: 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任务二:它们是哺乳动物吗? 1.辨析哺乳动物与非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海豚、蝙蝠。青蛙、熊、壁虎、猩猩、袋鼠和老虎的图片。提问:它们是哺乳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总结: 海豚 是 体表有毛(稀疏),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 蝙蝠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能飞行 青蛙 不是 体表无毛,卵生,属于两栖动物 熊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壁虎 不是 体表有鳞片,卵生,属于爬行动物 猩猩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袋鼠 是 胎生(虽有育儿袋,但幼仔吃母乳) 老虎 是 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关键辨析点:判断哺乳动物的核心是“胎生+哺乳+体表有毛”,与生活环境(如水中的海豚)、是否会飞(如蝙蝠)无关。 活动二:了解我国的珍稀哺乳动物 提问:什么是珍稀动物?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哺乳动物吗? 学生交流讨论。 1. 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表黑白相间的毛,胎生哺乳,仅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等地,因栖息地破坏曾濒临灭绝,现通过人工繁育数量回升。 2. 东北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最大的虎亚种,体表有黑色条纹,胎生哺乳,栖息于东北森林,因偷猎和栖息地减少数量稀少。 3. 藏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表有细密绒毛(保暖),生活在青藏高原,因“藏羚羊绒”偷猎曾大量减少,现受严格保护。 4. 白头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部有白色毛发,树栖生活,胎生哺乳,仅分布于我国广西,因栖息地碎片化数量濒危。 实践任务:分组调查一种珍稀哺乳动物(如金丝猴、雪豹),用关键词记录其“名称、特征、生存状况”,课堂分享。 三、反思评价 1. 科学思维训练: 问题:“根据‘小猫是猫妈妈生的’,可以得出猫的繁殖方式是______;根据‘小猫吃奶’,可以判断猫是______动物。这是在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答案:胎生、哺乳) 2. 特征对比表格: 动物类群 体表特征 繁殖方式 喂养方式 哺乳动物 有毛 胎生 哺乳 鸟类 有羽毛 卵生 亲鸟喂食 四、拓展迁移 1. 争议性问题探究: “鸭嘴兽属于哪一类动物?”——发放鸭嘴兽图片,引导思考: 特征提示:体表有毛,能产卵(卵生),但用乳汁喂养幼仔(哺乳)。 任务:查阅资料(教师提供简页),发现鸭嘴兽是“卵生哺乳动物”,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 2. 生活联系: 观察家养宠物(如狗、猫)的哺乳行为,记录“幼仔如何吃奶”“母兽如何照顾”,下节课分享。课堂 小结 哺乳动物的三大特征:体表有毛、胎生、哺乳; 我国珍稀哺乳动物是大自然的珍贵财富,保护它们需要从了解其生存需求开始(如不破坏栖息地、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板书设计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共同特征: 体表有毛 胎生(直接生幼仔) 哺乳(用乳汁喂养) 是哺乳动物:蝙蝠、海豚、袋鼠(胎生+哺乳) 不是哺乳动物:青蛙(卵生)、壁虎(卵生有鳞片) 我国珍稀哺乳动物: 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白头叶猴 鸭嘴兽——卵生哺乳动物(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教学反思 学生是否能准确区分“胎生”与“卵生”?在辨析蝙蝠、鸭嘴兽时是否存在困惑?需用更多生活案例(如小狗出生 vs 鸡蛋孵化)强化理解;珍稀动物的讲解是否激发了保护意识?可增加“本地常见哺乳动物观察”(如松鼠、刺猬),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鸭嘴兽的拓展是否超出三年级认知?可简化为“特殊的哺乳动物”,重点强调其“哺乳”特征,暂不深入“卵生”的进化原因。设计亮点通过“触摸对比”“视频观察”等直观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毛与羽毛”“胎生与卵生”的感性认知。 融入“鸭嘴兽”这一争议性案例,渗透“科学分类有例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将珍稀动物保护与特征教学结合,体现科学课“知识学习”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