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桥上的伸缩缝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2 桥上的伸缩缝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青岛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桥上的伸缩缝》教学设计
课题 3.12 桥上的伸缩缝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一般情况下,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理解桥梁、公路上的伸缩缝是为了预防固体热胀冷缩对建筑物的破坏。
科学思维: 1.能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固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并结合实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能按照“现象→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分析伸缩缝的作用。
探究实践: 1.能通过铜球、塑料球实验,规范操作并观察固体受热、冷却后的体积变化。 2.能结合实验证据,推理出“伸缩缝的作用与固体热胀冷缩有关”的结论。
态度责任: 1.乐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对固体热胀冷缩原理的探究兴趣。 2.在实验中养成安全操作、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科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伸缩缝的作用。
难点:用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情境问题 师:(出示桥梁、公路伸缩缝的图片/视频)同学们,在公路、桥梁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缝隙(指向图片中的伸缩缝),它们有个名字叫“伸缩缝”。大家猜猜,这些缝隙是施工时不小心留的吗?还是故意留的? 生:应该是故意留的! 师:为什么要特意留伸缩缝呢?它们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桥上的伸缩缝”里的科学秘密(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探究实践 活动一:研究伸缩缝的秘密。 任务一:生活中的伸缩缝有什么作用? 师:桥梁、公路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钢铁、混凝土、石头…… 师:这些材料都是固体。我们之前学过,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会不会也有呢?如果固体受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对建筑物会有什么影响? 生:如果夏天温度高,固体膨胀,桥面可能会“挤”在一起,甚至裂开! 生:冬天冷的时候,固体收缩,桥面可能会断开! 师:大家的猜测很有道理!那伸缩缝会不会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固体到底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任务二: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实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铜球和塑料球实验 1.明确实验目的 师:我们用铜球(金属固体)和塑料球(非金属固体)做实验,看看它们受热、遇冷后体积会不会变化。 2.铜球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实验器材:铜球、铁环、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① 常温下,将铜球放在铁环上,观察能否通过铁环(记录现象); ② 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加热1-2分钟,强调:用外焰加热,加热时铜球不能碰铁环,学生远离火焰); ③ 加热后立即将铜球放在铁环上,观察能否通过(记录现象); ④ 将加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观察能否通过(记录现象)。 学生观察记录: 操作 能否通过铁环 现象说明 常温下的铜球 能 铜球体积正常 加热后的铜球 不能 铜球体积变大 冷却后的铜球 能 铜球体积变小 问题导引: 师:加热后的铜球为什么不能通过铁环了? 生:铜球受热后体积膨胀了! 师:冷却后又能通过,说明什么? 生:遇冷后体积收缩了! 3.塑料球实验(学生分组操作) 实验器材:塑料球、铁环、热水杯、冷水杯。 实验步骤: ① 常温下,观察塑料球能否通过铁环; ② 将塑料球放入热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后立即放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③ 将塑料球放入冷水中浸泡1分钟,取出后再放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学生记录现象: 操作 能否通过铁环 现象说明 常温下的塑料球 能 塑料球体积正常 热水中加热后的塑料球 不能 塑料球体积变大 冷水中冷却后的塑料球 能 塑料球体积变小 4.总结实验结论 师:铜球和塑料球的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受热后体积都变大(膨胀),遇冷后体积都变小(收缩)! 师:没错!一般情况下,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固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总结:一般情况下,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现在我们能解释为什么要留伸缩缝了吗? 生:因为桥梁、公路的固体材料会热胀冷缩。夏天膨胀时,伸缩缝能给它们“留出膨胀的空间”;冬天收缩时,缝隙可以避免材料被拉裂。 师:太准确了!伸缩缝就像建筑物的“呼吸缝”,预防固体热胀冷缩对建筑物的破坏(板书:伸缩缝→预防固体热胀冷缩的破坏)。 活动二:找一找生活中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1.课本例子分析: 夏天的电线和冬天的电线: 师:(出示图片)夏天的电线为什么看起来松松垮垮?冬天的电线为什么绷得很紧? 生:夏天电线(金属)受热膨胀,变长变松;冬天遇冷收缩,变短绷紧。 煮熟的鸡蛋泡冷水易去壳: 师:(演示:将煮熟的鸡蛋放入冷水,片刻后剥壳)为什么泡冷水后蛋壳容易脱落? 生:蛋壳和蛋白都是固体,遇冷后收缩程度不同,蛋壳与蛋白分离,所以易去壳。 夏天书橱抽屉难拉: 师:夏天书橱的木头抽屉为什么拉起来紧? 生:木头受热膨胀,抽屉体积变大,所以卡住了。 2.拓展生活实例: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举例:如冬天水管冻裂(水结冰膨胀,但水管遇冷收缩)、铁轨之间的缝隙、瓶盖拧不开时用热水烫一下就容易拧开等)。 三、反思评价 1.科学探究思路回顾: 师:我们是怎么发现伸缩缝秘密的?(引导学生梳理:观察伸缩缝→提出问题→猜测与固体热胀冷缩有关→实验验证(铜球、塑料球)→得出结论→解释现象)。 2.自我评价: 对照评价表,学生给自己打分(★代表掌握): 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能用实例归纳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 能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 乐于用固体热胀冷缩解释生活现象( ) 四、拓展迁移 师:我们知道铁轨之间有伸缩缝,但高速铁路的钢轨却是“无缝”的(出示图片)。它们是怎么解决热胀冷缩问题的呢?(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如钢轨被牢牢固定在轨道上,利用材料特性或预留应力,抵消热胀冷缩的影响)。
课堂 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也明白了伸缩缝是建筑物的“保护缝”。生活中还有很多科学现象等着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实验去探究,做个有心人吧!
板书设计 桥上的伸缩缝 问题:为什么留伸缩缝? 猜测:固体可能有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探究:铜球、塑料球→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伸缩缝→预防固体热胀冷缩对建筑物的破坏 生活实例:电线的松紧、鸡蛋去壳、书橱抽屉
教学反思 铜球实验安全性需重点强调,可提前让学生阅读安全提示卡,教师演示时放慢速度,确保学生看清操作细节。 塑料球实验中,部分学生可能因热水温度不够导致现象不明显,需提前准备足够热的水(约80℃)。 生活实例的解释可更贴近学生经验,如增加“夏天自行车胎气太足易爆”(气体热胀冷缩,但可对比固体),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状态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拓展迁移部分可提供简单资料卡,降低学生课后查阅的难度,激发探究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