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五四制(2025年)科学二年级上册《植物与土壤》教学设计课题 1.2 植物与土壤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土壤是植物生存的重要场所,为植物提供水分、养分和支撑。 2.认识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如沙漠、岩石、水中)的根生长特点。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和对比,归纳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2.初步建立“环境-适应”的关联思维。探究实践: 1.学会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植物生长场所和根的特征。 2.完成芫荽(香菜)栽种实验,观察植物在土壤中的生长变化。态度责任: 1. 激发对植物与土壤关系的探究兴趣。 2.培养爱护土壤、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生存场所,观察不同植物根的生长特点。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归纳植物与土壤的关联性。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聚焦 1. 情境创设:展示小草生长在土壤中的图片(或实物盆栽),引导学生观察: “小草的根长在哪里?”“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生长在土壤里?” 学生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植物和土壤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吧!”。 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植物生存的场所 1. 任务一:到校园中观察,植物生长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组到校园中观察常见植物(如草坪小草、花坛花卉、树木)。 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记录“植物名称”和“生长在哪里”(土壤中/其他地方)。 示例观察记录表: 植物名称 生长在哪里(圈一圈) 小草 土壤中 □水里 □石头上 桂花树 土壤中 □水里 □石头上 任务二:到野外观察,植物生长在哪里? 展示农田中的高粱、河边的柳树、山上的杜鹃、沙漠里的骆驼刺、岩石上的松树、水中的芦苇等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根扎在哪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除了水中的芦苇(部分根系在泥中),大多数植物的根都扎在土壤中。 资料出示: 农田里的高粱长在松软肥沃的土壤中,这样的土能保水保肥; 河边的柳树扎根在湿润的河岸泥土里,那里水分充足; 山上的杜鹃生长在偏酸性、排水好的山地土壤中; 沙漠里的骆驼刺长在干旱的沙质土里,根系能深入地下找水; 岩石上的松树扎根在石缝间的少量碎石土壤中,靠浅土固定; 水中的芦苇长在水底的淤泥里,淤泥富含有机物。 不同植物生长的土壤不一样,土壤的干湿、肥瘦、酸碱性等特性,决定了植物在哪里能长得好。 总结:许多植物长在土壤中,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 活动二:在土壤中栽种芫荽(13分钟) 1. 教师示范步骤(边讲解边操作): 步骤1:选取健康的芫荽种子。 步骤2:准备疏松的土壤,装入花盆(留出一定空间)。 步骤3:用小木棍在土壤中轻轻扎2-3个小洞(深度约1厘米)。 步骤4:将芫荽种子放入洞中,覆盖薄土,轻轻压实。 步骤5: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 (强调安全:不用手直接触碰尖锐工具,浇水适量不溢出) 2. 学生实践: 分组进行栽种,每组负责1-2盆芫荽,边操作边填写简易记录表(记录日期、步骤、浇水情况)。 记录表示例: 栽种日期 今天做了什么 我的发现 6月17日 种了芫荽种子 土壤变湿了 3. 讨论交流: 提问:“将芫荽种到土壤中后,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种子被土壤覆盖”“土壤能固定种子”等) 第三部分:回顾反思,建构认知 1. 问题回顾:“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 2. 证据分享:展示长寿花、芫荽等植物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用“我观察到____生长在土壤中”的句式表达。 3. 观点总结:通过观察和栽种可知,土壤为许多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植物的根需要扎根在土壤中。 第四部分:拓展迁移,持续观察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管理好栽种的芫荽,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如是否发芽、叶片生长情况),记录在观察表中,下节课分享你的发现!”课堂 小结 1. 大多数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就像植物的“家”。 2. 植物的根扎根在土壤里,土壤能固定植物,并可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简单提及,为后续学习铺垫)。板书设计 植物与土壤 1. 土壤为植物提供: 生存场所 水分和养分 支撑 2. 实验:芫荽栽种 根向下生长,扎入土壤 3. 结论: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活动设计是否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表是否简洁直观? 栽种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能否理解“土壤是生存场所”的概念? 2. 改进方向: 野外植物案例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需要增加本地常见植物的观察? 栽种步骤是否需要更细化的指导(如土壤湿度判断)?如何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 3. 延伸思考:后续可结合“植物生长需要什么”进一步探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如设计对比实验(土壤中vs无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