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五四制(2025年)科学二年级上册《植物与水》教学设计课题 1.4 植物与水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水是植物生存和生长的必要条件,不同植物对水量的需求不同(如水稻需水多,仙人掌需水少)。 2. 能举例说明水对植物生长状态的影响(如缺水时叶片萎蔫,水量适中时叶片舒展)。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观察、比较植物在不同水量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 能根据现象归纳总结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探究实践: 1. 参与“水对铜钱草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学习简单的观察记录方法。 2. 能联系生活实例,分析不同植物的需水特点。态度责任: 1. 激发对植物生长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 2. 树立“水是植物生命之源”的意识,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植物生长环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难点:设计并理解“对比实验”的操作(控制单一变量:水量多少),分析实验现象与水的关系。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聚焦 1. 图片激趣:出示情境图:“同学们,农民伯伯种地时要给农作物浇水,家里养的花草也需要经常浇水,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呢?不浇水会怎样?” 2. 学生猜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言。 (如“不浇水植物会枯萎”“水让植物长大”等)。 3. 教师引导:“水到底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与水’的关系。” (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研究植物与水的关系。 任务一:水对玉米、铜钱草有什么影响? (一)水对玉米的影响。 1.图片观察:出示农民给玉米田浇水的图片,提问:“为什么玉米需要浇水?如果浇水太少或太多,玉米会怎样?” 学生猜想:鼓励发言(如“不浇水会枯萎”“水太多会淹死”)。 2.出示不同状态下的玉米: 缺水时:叶片逐渐卷曲、发黄,生长停滞; 适中时:叶片翠绿、舒展,茎秆变粗; 过多时:叶片无光泽、变软,根部可能腐烂。 (二)水对铜钱草的影响。 1. 实验设计讲解: 展示两盆铜钱草,提问:“如何知道水对它们的影响?”(引导说出“对比”)。 讲解操作指南(结合板书图示): ① 分组标记:1号盆“不浇水”,2号盆“按时浇适量水”; ② 放置条件:两盆都放在教室向阳处(确保阳光、温度相同); ③ 养护要求:1号盆不浇水,2号盆每天浇约50毫升水(用刻度壶演示),提醒学生不触碰植株。 强调关键:“除了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这是对比实验的关键哦!” 2. 观察与记录: 发放记录表,指导学生用简单图画或符号记录叶片状态。 3. 预设实验结果(提前准备或视频展示): 一周后,1号盆铜钱草叶片发黄、萎蔫下垂;2号盆叶片翠绿、挺立。 任务二:水对其他植物有什么影响 1. 生活实例分析: 出示图片,分组讨论: ①水稻:“为什么水稻田需要泡在水里?” (水稻生长需要大量水,根系喜湿); ② 睡莲:“睡莲为什么长在池塘里?” (完全水生植物,离开水会枯萎); ③ 大豆、小麦:“农田里的大豆和小麦,什么时候需要多浇水?” (播种后、幼苗期需水多,成熟后需水少); ④ 仙人掌:“沙漠里的仙人掌为什么不怕干旱?” (叶片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耐旱); ⑤ 胡杨:“胡杨在沙漠边缘如何生存?” (根系深,能吸收地下水分,耐干旱)。 教师总结:“不同植物需要的水量不一样,有的喜欢水,有的能抗旱,但都离不开水。” 板书: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 小组分享:“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喜欢水?哪些植物比较耐旱?” (鼓励举例,如绿萝喜水,多肉植物耐旱)。 (三)反思评价:总结与表达 1. 实验分享:请小组代表展示铜钱草记录结果,描述“缺水和有水时的不同”(如叶片硬度、颜色、形态)。 2. 方法回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研究水的影响?”(对比实验,只改变水量)。 3. 科学结论:板书核心观点:“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水量适中,植物长得好;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不同。” (四)拓展迁移:神奇的马齿苋 1. 任务布置:“把马齿苋放在阳光下暴晒几天,等叶片蔫了,再把根部泡在水里一天,观察它会不会‘复活’。下节课分享你的发现!” 2. 原理引导:“有些植物有特别的‘保水本领’,马齿苋就是耐旱的植物,试试它能不能在缺水后恢复吧!”课堂 小结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水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没有水植物会枯萎。不同的植物像小朋友喝水一样,有的喝得多,有的喝得少,但都离不开水。以后照顾植物时,别忘了根据它们的“喝水习惯”来浇水哦!板书设计 植物与水 水量适中 缺水 铜钱草:翠绿、舒展 铜钱草:发黄、萎蔫 植物生长需要水 植物生长受影响 (例:水稻、睡莲) (对比实验:只变水量) 喜水植物:水稻、睡莲 耐旱植物:仙人掌、胡杨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铜钱草实验现象明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实例贴近学生经验,帮助理解“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 2. 改进之处:若实验周期(一周)与课时冲突,可提前拍摄实验过程视频;部分学生可能忽略“控制变量”,需在实验前用“对比图”强化理解。 3. 延伸思考:后续可结合“植物与阳光”“植物与土壤”,开展“植物生长条件”的综合探究,或组织“校园植物需水调查”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