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部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
2、除了兴中会以外的主要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
3、中国同盟会
(1) 时间: 1905年
(2)地点:日本东京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总理:孙中山
(5) 机关报:《民报》
(6)地位: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4、清末中国的四个政治派别:洋务派(地主阶级,只学西方技术,不学西方政治);改良派(资产阶级,
强调要学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资产阶级,强调推翻清政府,学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顽固派(地主阶级,因循守旧,顽固反对西方一切事务,义和团运动是他们最支持的运动)。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在江西、湖南交界发动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2、1907年,光复会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在浙江也遇难。
3、1907年,孙中山领导广西起义失败。
4、1911年4月,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烈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前武昌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全被占领。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临时参议院也随后成立,各省代表担任参议员。★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多种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⑤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⑥司法独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地位: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②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袁世凯逼迫退位。 清朝统治结束。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7、1912年8月,宋教仁组建国民党。
8、1913年春, 宋教仁遇刺。
9、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10 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之后:①解散国民党、②解散国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2、1915年,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承认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利等),以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3、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建立中华帝国,计划于 1916年举行登基大典。
二、护国战争
1、孙中山在1915 年底发表《讨袁檄文》,号召大家讨伐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
2、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之后去世。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1、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
2、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控制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3、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省。
4、张作霖的奉系控制东北。
5、滇系唐继尧控制云南、贵州。
6、桂系陆荣廷控制广东、广西。
第三单元同步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
1.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中国同盟会
2.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下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维新变法的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忠君爱国的思想
3.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主共和
4.下面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
第二十章? (一)武昌起义 (二)清帝退位 (三)历史意义
A.走向共和 B.军阀割据 C.君主立宪制 D.国家统一
5.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25年他临终遗言中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表述。他没有完成的任务应该是(  )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创办黄埔军校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6.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是指(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推翻了封建制度的统治
C.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下图为1912年3月3日,袁世凯高调地通过《法国画报》向世人宣传他剪下辫子的行为。此举意在(  )
A.证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B.支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为成为临时大总统创造舆论 D.为逼迫清帝退位做舆论宣传
8.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A.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
C.尊孔复古思想盛行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9.上海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A.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城市
B.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所在地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0.民主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现。下列哪部法律文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
A. B.
C. D.
11.下面资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照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漫画:《慈禧与光绪》 地图:《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书籍:《狂人日记》
A.侵略与抗争 B.近代化探索 C.国民大革命 D.实业与救国
12.老舍《茶馆》中人物李三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了,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我还留着小辫儿,万一哪天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反映了(  )
A.大众对于改良持消极态度 B.民主发展的道路曲折坎坷
C.改良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 D.帝制废除后天下战乱不休
13.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图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
时 间:1913年3月 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 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 之后不治身亡涉案人: 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A.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14.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
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 … …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15.“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解放思想文化 B.发展近代工业
C.推翻反动政府 D.反帝反封建
16.据下面资料可知,熊继贞荣获“首功执照”是因其参加了(  )
执照正文主要内容为:“照得我军举义,恢复鄂州,汉口汉阳,血战旬月。我鄂中将士 万众一心,力持危局,因之各省闻风响应,中华已成共和,得以脱出专制,实由该将士等首先发难,铁血购来,殊堪嘉尚。”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17.下边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军阀的目的是夺取北京政权 B.军阀肆意搜刮百姓扩充实力
C.各派军阀依仗武力无视国法 D.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8.下图为“洪宪元年银币”。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湖北军政府成立
C.宣统下诏退位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9.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外敌侵略: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维护民主共和。这反映出(  )
A.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B.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
C.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救亡图存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20.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体制,肯定了民主自由原则。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条文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21.下面的表格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近代农业的起步十分艰难
C.军阀割据造成社会动荡 D.共和政体促进中国的强大
22.下图时间轴可用于研究(  )
A.中华民国的创建历程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D.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3.20世纪初中国畅销的一些书籍(如下表),由此可见,当时(  )
章炳麟 (1869——1936) 邹容 (1885——1905) 陈天华 (1875——1905)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出版 《革命军》1903年出版 《猛回头》1903年出版 《警世钟》1905年出版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C.民众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D.清朝走向了民主政治
24.叶圣陶在⑼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 手……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 得手 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础广泛 B.发展迅速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25.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的观念是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6.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此时执政的是(  )
A.清朝晚期政权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军阀政权 D.南京国民政府
27.民国初年,《申报》上出现大量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新思想的文章;1913年,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主主义成为社会指导思想 B.辛亥革命根治了社会问题
C.政治变革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D.南京临时政府获得了成功
28.下图墓地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 体现了不屈不挠的 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它是率舰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29.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防微杜渐,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0.“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中共党史·第一卷》)“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主要是由于(  )
A.戊戌变法的启蒙思想的影响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D.五四运动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31.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一代代青年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绘制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救中国,却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三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提取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
32.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近代所受的屈辱促使我们奋发图强。在此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
材料一: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世纪90年代】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0世纪初】
材料三:庚子(1900年)拳匪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满人的把戏,积极的试图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的是指哪次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是指哪一次战争的失败?这次失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影响?
(3)材料三中的“拳匪之乱”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庚子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以拳匪之乱为借口发动了哪一次战争?(“武力推倒清朝政权”指中国历史上哪一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历史感悟?
33.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中。但许下列材料 “”
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面对外来侵略,国民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乃渐惊起”的表现。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图。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5DABAB 6-10CCBDC 11-15BBBAD 16-20ADDDA 21-25CAABA 26-30CCDCB
31.【答案】(1)理由: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一年考中进士。
(3)变化:放弃改良,进行革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2.【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
界碑: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任答一点)
(3)拳匪之乱:义和团运动
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事件:辛亥革命
(4)启示:落后就被挨打,弱国无外交,要发展经济,走强国之路,提高综合国力等。
33.【答案】(1) 变化:由麻木(或漠然、无动于衷)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表现: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实业派提倡“实业救国”。
(2) 示例:观点: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论述: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发展近代海军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以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变法运动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未能真正实现;辛亥革命后,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一系列探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临民族危机加深情况下 不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也表明中国近代化探索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