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花城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紫竹调+景春萝+八骏马》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紫竹调+景春萝+八骏马》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
让教学更有效
第三单元
《华夏之音(一)》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目 录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三首乐曲,让学生感受《紫竹调》的清新明快、《景春萝》的轻快愉悦、《八骏马》的古朴激昂,体会江南丝竹、潮州弦诗乐、福建南音不同音乐风格韵味,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哼唱三首乐曲的主旋律,掌握各自的节奏特点、装饰音及演奏技巧,如《紫竹调》的江南丝竹演奏技巧、《景春萝》的即兴变奏、《八骏马》中体现马动态的节奏把握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如歌唱、乐器演奏等,富有表现力地展现乐曲情感,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三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对旋律进行简单改编或创编新节奏,如给《紫竹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为《景春萝》设计新的变奏方式、为《八骏马》重新构思表现马的音乐形式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尝试为乐曲编配舞蹈动作或创设音乐情境。
(四)文化理解
了解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认识到《紫竹调》所展现的江南水乡生活、《景春萝》蕴含的潮汕民俗风情、《八骏马》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广东音乐《步步高》,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江南丝竹,你们对江南的音乐文化了解多少?
下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江南音乐
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流行于浙江西部、江苏南部、上海地区。
代表曲目有:《欢乐歌》《行街》《紫竹调》等。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场奇妙的音乐之旅,去领略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
聆听音乐
1. 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什么样的场景?
2.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
这就是具有江南丝竹风格的《紫竹调》,它就像一幅美丽的江南画卷,充满了水乡韵味。
聆听音乐
1.说一说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
2.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作品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欢快地。
作品背景
彭修文的《紫竹调》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民乐合奏曲。
该乐曲原是一首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最初在沪剧《双脱花》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曲牌。1956年彭修文对其进行了改编,在引子部加缀了一个欢畅的序奏段落,变齐奏为合奏,使得曲调旋律抑扬有致更加活泼活跃。
再次聆听音乐,听听乐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乐曲以民歌《紫竹调》的音调为主题,通过加花和变换乐器等方式,将主题重复变化了六次。乐曲采用了民族器乐曲创作中传统、典范的盘旋式手法,拉弦乐的流利旋律与布满弹跳力的弹拨乐交相照映,曲笛、二胡、琵琶以各自不同的加花演奏技能各领风骚。全曲弥漫出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欢娱的喜庆空气,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歌唱性很强。
作品由六个变化重复乐句组成,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一乐句
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二乐句
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三乐句
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四乐句
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五乐句
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六乐句
师生合作
那除了江南丝竹,我国还有很多独特的音乐类型。
接下来,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听听这次又把你带到了哪里。(播放《景春萝》音频)
这次你们感觉是在什么地方?
听到了什么?
这是潮州弦诗乐《景春萝》,展现了潮州地区的民俗风情。
作品背景
《景春萝》作为潮州弦诗乐的经典曲目,在广东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其源自宋代诗词《剪春萝》,是学习潮州音乐的启蒙乐曲。该曲描绘了旧时潮州民间游行,鼓乐喧天、标旗招展的喜庆景象,使用潮州音乐特有的潮州二弦、小三弦、椰胡、提胡等乐器,以“变奏法”形式演奏,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情愫,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
再次聆听音乐,听听其乐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景春萝》:结构短小巧妙,属于潮州弦诗乐中的“轻六调” ,以简洁的旋律和即兴变奏的形式著称。在合奏时,乐手可根据自身情感和技巧即兴发挥,充满参与感与互动性。该曲以“变奏法”进行演奏,虽旋律简洁,但每次演奏因变奏而独具特色。
最后,老师再放一段音乐,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它的地域特色。(播放《八骏马》音频)
这段音乐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这就是福建南音《八骏马》,有着独特的古朴之美。
作品背景
《八骏马》属于福建南音的代表曲目,南音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至今仍保留唐代琵琶用拨子且横抱的姿势,其“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致。《八骏马》以八骏为题材,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描形传神,生动表现骏马展足动态,全曲共分八节,小标题与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属标名性标题 ,在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以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盛行。
再次聆听音乐,听听其乐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八骏马》全曲共分八节。全曲以状走马之态的节奏音型组成的段落循环再现,此段落与前半部分连成一体,这种结构样式在中国的循环体结构中较为常见,与我国诗词格律中的“换头”,及戏曲曲牌中的“合头”均有联系,该段落处于每一节的后半部分,主要由商(re)和徵(sol)两个音来回跳进,并以不同节奏组合,生动表现骏马展足动态。每一节前半部分旋律,有不同音乐材料联缀,也有变化重复,这些不同旋律有着共同因素相联系,即音调古朴、节奏鲜明,从各个侧面刻画马的神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这三首来自不同地区的经典乐曲,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首乐曲属于潮州弦诗乐?( )
A. 《紫竹调》 B. 《景春萝》 C. 《八骏马》 D. 《彩云追月》
2.《八骏马》是哪个地区音乐的代表曲目?( )
A. 江南地区 B. 潮州地区 C. 福建地区 D. 广东地区
(二)判断题
1. 《紫竹调》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品。( )
2. 《景春萝》的演奏形式只有固定的一种,不能进行即兴变奏。( )
答案:(一)选择题 1.B 2.C
(二)判断题
1.×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属于江南丝竹音乐。
2.× ,《景春萝》属于潮州弦诗乐中的“轻六调”,以简洁旋律和即兴变奏形式著称,在合奏时乐手可即兴发挥 。


《紫竹调》
1=C 2/4 中速、轻快地 江苏民间音乐 彭修文
《景春萝》
1=F 2/4 中速、 潮州弦诗乐
《八骏马》
福建南音古曲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让教学更有效
第三单元
目 录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三首乐曲,让学生感受《紫竹调》的清新明快、《景春萝》的轻快愉悦、《八骏马》的古朴激昂,体会江南丝
竹、潮州弦诗乐、福建南音不同音乐风格韵味,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哼唱三首乐曲的主旋律,掌握各自的节奏特点、装饰音及演奏技巧,如《紫竹调》的江南丝竹演奏技巧、
《景春萝》的即兴变奏、《八骏马》中体现马动态的节奏把握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如歌唱、乐器演奏等,富有表现力
地展现乐曲情感,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三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对旋律进行简单改编或创编新节奏,如给《紫竹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为《景春
萝》设计新的变奏方式、为《八骏马》重新构思表现马的音乐形式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尝试为乐曲编配舞
蹈动作或创设音乐情境。
(四)文化理解
了解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认识到《紫竹调》所展现的江南水乡生活、
《景春萝》蕴含的潮汕民俗风情、《八骏马》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流行于浙江西部、江苏南部、上海地区。
代表曲目有:《欢乐歌》《行街》《紫竹调》等。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场奇妙的音乐之旅,去领略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
聆听音乐
1. 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什么样的场景?
2.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这就是具有江南丝竹风格的《紫竹调》,它就像一幅美
丽的江南画卷,充满了水乡韵味。
1.说一说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
2.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作品背景
彭修文的《紫竹调》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民乐合奏曲。
该乐曲原是一首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最初在沪剧《双
脱花》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曲牌。1956年彭修文对其进行了改编,在引子部加缀了一个欢畅的
序奏段落,变齐奏为合奏,使得曲调旋律抑扬有致更加活泼活跃。
乐曲以民歌《紫竹调》的音调为主题,通过加花和变换乐器等方式,将主题重复变化了六次。乐曲采用了民族器乐
曲创作中传统、典范的盘旋式手法,拉弦乐的流利旋律与布满弹跳力的弹拨乐交相照映,曲笛、二胡、琵琶以各自不同
的加花演奏技能各领风骚。全曲弥漫出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欢娱的喜庆空气,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歌唱性很强。
那除了江南丝竹,我国还有很多独特的音乐类型。
接下来,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听听这次又把你带到了哪里。(播放《景春萝》音频)
这次你们感觉是在什么地方?
听到了什么?
《景春萝》作为潮州弦诗乐的经典曲目,在广东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其源自宋代诗词《剪春萝》,是学习潮州音乐
的启蒙乐曲。该曲描绘了旧时潮州民间游行,鼓乐喧天、标旗招展的喜庆景象,使用潮州音乐特有的潮州二弦、小
三弦、椰胡、提胡等乐器,以“变奏法”形式演奏,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情愫,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
性。
《八骏马》全曲共分八节。全曲以状走马之态的节奏音型组成的段落循环再现,此段落与前半部分连成一体,这种结构样式
在中国的循环体结构中较为常见,与我国诗词格律中的“换头”,及戏曲曲牌中的“合头”均有联系,该段落处于每一节的后半
部分,主要由商(re)和徵(sol)两个音来回跳进,并以不同节奏组合,生动表现骏马展足动态。每一节前半部分旋律,有不
同音乐材料联缀,也有变化重复,这些不同旋律有着共同因素相联系,即音调古朴、节奏鲜明,从各个侧面刻画马的神态。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首乐曲属于潮州弦诗乐?( )
A. 《紫竹调》 B. 《景春萝》 C. 《八骏马》 D. 《彩云追月》
2.《八骏马》是哪个地区音乐的代表曲目?( )
A. 江南地区 B. 潮州地区 C. 福建地区 D. 广东地区
(二)判断题
1. 《紫竹调》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品。( )
2. 《景春萝》的演奏形式只有固定的一种,不能进行即兴变奏。( )
答案:(一)选择题 1.B 2.C
(二)判断题
1.×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属于江南丝竹音乐。
2.× ,《景春萝》属于潮州弦诗乐中的“轻六调”,以简洁旋律和即兴变奏形式著
称,在合奏时乐手可即兴发挥 。
《紫竹调》
1=C 2/4 中速、轻快地 江苏民
间音乐 彭修文
《景春萝》
1=F 2/4 中速、 潮州弦诗乐
《八骏马》
福建南音古曲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华夏之音(一)》第2课时《紫竹调+景春萝+八骏马》
【教材分析】
《紫竹调+景春萝+八骏马》是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华夏之音(一)》第1课时欣赏课。彭修文的《紫竹调》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民乐合奏曲。该乐曲原是一首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最初在沪剧《双脱花》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曲牌。1956年彭修文对其进行了改编,在引子部加缀了一个欢畅的序奏段落,变齐奏为合奏,使得曲调旋律抑扬有致更加活泼活跃。乐曲以民歌《紫竹调》的音调为主题,通过加花和变换乐器等方式,将主题重复变化了六次。乐曲采用了民族器乐曲创作中传统、典范的盘旋式手法,拉弦乐的流利旋律与布满弹跳力的弹拨乐交相照映,曲笛、二胡、琵琶以各自不同的加花演奏技能各领风骚。全曲弥漫出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欢娱的喜庆空气,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歌唱性很强。《景春萝》:作为潮州弦诗乐的经典曲目,在广东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其源自宋代诗词《剪春萝》 ,是学习潮州音乐的启蒙乐曲。该曲描绘了旧时潮州民间游行,鼓乐喧天、标旗招展的喜庆景象,使用潮州音乐特有的潮州二弦、小三弦、椰胡、提胡等乐器,以“变奏法”形式演奏,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情愫,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 《八骏马》:属于福建南音的代表曲目,南音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至今仍保留唐代琵琶用拨子且横抱的姿势,其“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致。《八骏马》以八骏为题材,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描形传神,生动表现骏马展足动态,全曲共分八节,小标题与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属标名性标题 ,在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以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盛行。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三首乐曲,让学生感受《紫竹调》的清新明快、《景春萝》的轻快愉悦、《八骏马》的古朴激昂,体会江南丝竹、潮州弦诗乐、福建南音不同音乐风格韵味,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哼唱三首乐曲的主旋律,掌握各自的节奏特点、装饰音及演奏技巧,如《紫竹调》的江南丝竹演奏技巧、《景春萝》的即兴变奏、《八骏马》中体现马动态的节奏把握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如歌唱、乐器演奏等,富有表现力地展现乐曲情感,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三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对旋律进行简单改编或创编新节奏,如给《紫竹调》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为《景春萝》设计新的变奏方式、为《八骏马》重新构思表现马的音乐形式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尝试为乐曲编配舞蹈动作或创设音乐情境。
(四)文化理解
了解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认识到《紫竹调》所展现的江南水乡生活、《景春萝》蕴含的潮汕民俗风情、《八骏马》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熟悉三首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感受《紫竹调》的江南丝竹风格、《景春萝》的潮州音乐特色、《八骏马》的福建南音韵味。
2. 听辨三首乐曲中的主要乐器音色,如《紫竹调》中的二胡、琵琶等,《景春萝》中的潮州二弦、椰胡等,《八骏马》中的曲颈琵琶、三弦等 ,了解其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二)教学难点
1.体会不同乐种独特的调式韵味,如《紫竹调》的五声音阶特色、《景春萝》“轻六调”的韵味、《八骏马》古朴音调的把握 ,准确掌握乐曲中的装饰音、特殊节奏型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文化内涵等多角度对三首乐曲进行深入分析,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并将对乐曲的理解转化为创意实践,克服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局限。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广东音乐《步步高》,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江南丝竹,你们对江南的音乐文化了解多少?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江南音乐(播放视频)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流行于浙江西部、江苏南部、上海地区。代表曲目有:《欢乐歌》《行街》《紫竹调》等。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场奇妙的音乐之旅,去领略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什么样的场景?(播放《紫竹调》音频)
好了,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一说刚才听音乐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可能提到江南水乡、热闹集市等)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这就是具有江南丝竹风格的《紫竹调》,它就像一幅美丽的江南画卷,充满了水乡韵味。
书写板书《紫竹调》。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音乐,说一说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表达了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作品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欢快地。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品背景:彭修文的《紫竹调》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民乐合奏曲。该乐曲原是一首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最初在沪剧《双脱花》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曲牌。1956年彭修文对其进行了改编,在引子部加缀了一个欢畅的序奏段落,变齐奏为合奏,使得曲调旋律抑扬有致更加活泼活跃。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再次聆听音乐,听听乐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以民歌《紫竹调》的音调为主题,通过加花和变换乐器等方式,将主题重复变化了六次。乐曲采用了民族器乐曲创作中传统、典范的盘旋式手法,拉弦乐的流利旋律与布满弹跳力的弹拨乐交相照映,曲笛、二胡、琵琶以各自不同的加花演奏技能各领风骚。全曲弥漫出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欢娱的喜庆空气,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歌唱性很强。作品由六个变化重复乐句组成,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一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二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三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四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五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钢琴学唱第六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整体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老师用笛子吹奏一声部音乐,同学们演唱二声部,师生合作
预设:师生合作
教师:那除了江南丝竹,我国还有很多独特的音乐类型。接下来,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听听这次又把你带到了哪里。(播放《景春萝》音频)
同学们,这次你们感觉是在什么地方?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其感受潮州音乐的热闹氛围)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没错,这是潮州弦诗乐《景春萝》,展现了潮州地区的民俗风情。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该作品:《景春萝》:作为潮州弦诗乐的经典曲目,在广东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其源自宋代诗词《剪春萝》 ,是学习潮州音乐的启蒙乐曲。该曲描绘了旧时潮州民间游行,鼓乐喧天、标旗招展的喜庆景象,使用潮州音乐特有的潮州二弦、小三弦、椰胡、提胡等乐器,以“变奏法”形式演奏,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情愫,体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性、开放性。 再次聆听音乐,听听其乐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景春萝》:结构短小巧妙,属于潮州弦诗乐中的“轻六调” ,以简洁的旋律和即兴变奏的形式著称。在合奏时,乐手可根据自身情感和技巧即兴发挥,充满参与感与互动性。该曲以“变奏法”进行演奏,虽旋律简洁,但每次演奏因变奏而独具特色。
最后,老师再放一段音乐,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它的地域特色。(播放《八骏马》音频)
这段音乐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学生分享感受)
教师:这就是福建南音《八骏马》,有着独特的古朴之美。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该作品:《八骏马》:属于福建南音的代表曲目,南音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至今仍保留唐代琵琶用拨子且横抱的姿势,其“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致。《八骏马》以八骏为题材,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描形传神,生动表现骏马展足动态,全曲共分八节,小标题与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属标名性标题 ,在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以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盛行。再次聆听音乐,听听其乐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八骏马》全曲共分八节。全曲以状走马之态的节奏音型组成的段落循环再现,此段落与前半部分连成一体 ,这种结构样式在中国的循环体结构中较为常见,与我国诗词格律中的“换头”,及戏曲曲牌中的“合头”均有联系,该段落处于每一节的后半部分,主要由商(re)和徵(sol)两个音来回跳进,并以不同节奏组合,生动表现骏马展足动态。每一节前半部分旋律,有不同音乐材料联缀,也有变化重复,这些不同旋律有着共同因素相联系,即音调古朴、节奏鲜明,从各个侧面刻画马的神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这三首来自不同地区的经典乐曲,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在本次《步步高》的教学中,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聆听、哼唱、乐器介绍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对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较好掌握,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也存在不足,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创新思维受限,改编和创编较为保守。在文化理解方面,讲解深度可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后续教学中,应增加音乐素材对比分析,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提供更多创意启发,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七、课堂达标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首乐曲属于潮州弦诗乐?( )
A. 《紫竹调》 B. 《景春萝》 C. 《八骏马》 D. 《彩云追月》
2.《八骏马》是哪个地区音乐的代表曲目?( )
A. 江南地区 B. 潮州地区 C. 福建地区 D. 广东地区
(二)判断题
1. 《紫竹调》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品。( )
2. 《景春萝》的演奏形式只有固定的一种,不能进行即兴变奏。( )
答案:(一)选择题 1.B 2.C
(二)判断题
1.×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属于江南丝竹音乐。
2.× ,《景春萝》属于潮州弦诗乐中的“轻六调”,以简洁旋律和即兴变奏形式著称,在合奏时乐手可即兴发挥 。
【板书设计】
《紫竹调》
1=C 2/4 中速、轻快地 江苏民间音乐 彭修文
《景春萝》
1=F 2/4 中速、 潮州弦诗乐
《八骏马》
福建南音古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