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互相衔接
必要准备
必然趋势
民主革命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1956年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多穷:
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人均原煤59公斤;人均钢0.39公斤;人均发电量7.9度;
而横向对比当时的世界:
美国人均国民总产值1882美元; 英国人均国民总产值642美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众多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49年
1978年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时间
(2)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个体农民私有制
改造后性质
改造前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
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私合营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手工业
合作社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材料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材料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结合材料、课本知识,说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19年
1978年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年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
五四运动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没有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的口号就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从中可以看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怎样的立场?
1.新的历史课题: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
+
苏联经验教训
+
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党的八大(1956.9.15-27)
最重要的贡献
主要矛盾
根本任务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八大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主要矛盾的变化】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中共八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7年中共十九大
1919年五四运动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工业方面)
初步满足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农业方面)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基础设施方面)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体现中国工人阶级风貌的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然而,建设探索的过程也伴随着曲折……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运动
然而,建设探索的过程也伴随着曲折……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4、艰辛探索中的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曲折。
议一议: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有曲折的艰辛探索过程?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
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结论】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肯定】
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4.正确看待有曲折的艰辛探索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通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第二次结合?
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思考:
小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艰辛的探索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必然性
时间
总路线和总任务
内容
标志
意义
新的历史课题
中共八大的贡献
主要成就和意义
正确看待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的过程
3.1954年宪法草案序言中说:“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剥夺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B.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消灭小农经济,发展生产力
D.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判断: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农业化。
×
×
4.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C.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5.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较快发展
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变
④形成并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中共七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