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学建议】提前印好导学案,上课前下发导学案。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设计意图】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形式,自主学习,培养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成绩。老师也可以在下课前收一部分的学案上来,通过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实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建议】上课后,可以带领学生先拿着导学案朗诵学习目标,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先了解课表要求、素养目标与重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巡视课堂,观察全体学生,看学生是否拿出学习用品,进入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实施把控课堂。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素养目标】1.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学会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理解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的重要历史意义。(史料实证)2.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我国具有-万年的文化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农业发展、生产力对人类文明推动作用的分析,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难点】重点: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及代表遗址,原始农业的起源,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难点:理解考古发现作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分析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以及原始农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了解史前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学习目标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课重难点和学习目标,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建议】开始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首先通读教材相关内容。学习任务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9—10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首先熟悉教材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问题导向,明确重点】1.研读9页第2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具体来说是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饲养家畜,使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最终推动了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素养锻炼: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设计意图】针对很多学生精力有限,容易走神的情况,重点前置,首先带领学生明确原始农业对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点明本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2.研读9页1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在原始农业推动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人工栽培出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粟和黍。(素养锻炼:家国情怀,了解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完成中国农业起源历程表。距今时间 发展情况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距今约2万年 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 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素养锻炼:时空观念)【设计意图】明确原始农业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之后,紧接着了解我国先民在这方面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着重强调时间,培养时空观念;重点内容挖空,引起学生重视的同时锻炼书写。【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3.阅读10页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能够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的器物是陶器,它的这些功能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定居生活有重要意义。其中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是中国,目前的考古测定可将这一时间上溯到约2万年前。(素养锻炼: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知道陶器产生的历史作用,了解我国在陶器制作方面的悠久历史)4.阅读10页插图《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ABCD)【多选】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辽河流域 D.珠江流域(2)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体现出的特点是:星罗棋布。(3)从分布图中找出“河姆渡”“半坡”“仰韶村”“西坡”“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圈点。(素养锻炼:锻炼学生识读地图、从地图中总结信息的时空观念)【设计意图】结合相关史事,带领学生了解陶器的作用,结合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明确重要遗址的分布地域与特点,并找出接下来学习将会学到的河姆渡半坡等重要遗址,培养时空观念和读图能力。【教学建议】带领学生完成当堂练习,巩固刚才所学。【小试牛刀,当堂练习】1.【唯物史观】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能否直立行走 B.城市的建造C.制作工具的方法 D.原始农业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可知,原始农业兴起促使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因此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D项;直立行走与材料生产食物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来源,不涉及城市的建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来源,不是工具的制作方法,排除C项。2.【史料实证】(2025·甘肃金昌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答案】B【解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说明已经能够种植水稻,可以作为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的证据,故选B项;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狩猎采集,未出现农业活动,排除A项;玉琮代表手工业发展,与原始农业起源无关,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最重青铜器,属于手工业发展表现,与农业不符,排除D项。3.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且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比如陶器生产原料获取限制了居住地选择,携带陶器不便于人群四处流动。据此可知,陶器的制作和使用A.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B.有利于食物获取和分配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D.推动原始农业发展演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且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并结合所学可知,陶器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可用于烧煮食物、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些都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陶器还影响了人类的居住选择和流动性,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项;食物的获取和分配更多地与狩猎、采集、农耕等生产方式有关,而不是单纯依赖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排除B项;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是影响、改变生产方式的变化的重要因素,陶器的制作和使用虽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陶器的发明与使用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但并未体现如何推动原始农业的发展演变,排除D项。4.【时空观念】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中华文明具有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 B.统一性,文化特征一致C.先进性,文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文明没有中断【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在中国疆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人类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说明以中原为核心,故选A项;题意未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且文化特征有相似性,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题干并未对比,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无法说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排除D项。【设计意图】上面的几道选择题与之前的自主学习内容紧密相关,锻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教学建议】开始学习任务,首先引导首先通读教材相关内容。趁这个机会,老师可以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之前的任务完成情况,实时把控课堂。学习任务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1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首先熟悉教材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问题导向,明确重点】1.阅读第11页正文内容和插图,完成下列问题。(1)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设计意图】针对很多学生精力有限,容易走神的情况,重点前置,首先明确河姆渡遗址的位置、距今时间和生产生活状况等常考考点。(2)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史前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稻作农业的兴盛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现在这些地区依然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3)完成河姆渡考古档案。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大量水稻遗存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会制作农具骨耜并广泛使用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掌握了挖井技术,能够制作木结构水井猪纹陶钵 会制作陶器,懂得饲养家畜猪、狗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雕刻技术,有审美意识等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狩猎野猪、鹿等动物,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等【设计意图】核心素养培养,借助考古档案中考古发掘成果与生产生活状况的一一对应,引导明确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2.阅读第11页相关史事,完成舞阳贾湖遗址考古档案。时间 距今约9000—7500年 地点 河南中部淮河上游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情况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 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 可能是文字的雏形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骨笛 反映当时的音乐艺术成就【设计意图】借助相关史事中的贾湖遗址,巩固史料实证能力,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培养家国情怀。【教学建议】带领学生完成当堂练习,巩固刚才所学。【小试牛刀,当堂练习】5.(2025·镇江中考·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答案】B【解析】材料中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对应河姆渡文化的典型居住方式,碳化稻谷遗迹视频体现其早期水稻种植成就,象牙雕刻装饰品照片反映其发达的手工艺,故符合《走近河姆渡文化》,故选B项;山顶洞人属旧石器时代,以洞穴居住为主,无农业定居和建筑遗迹,排除A项;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题干中的干栏式建筑、碳化稻谷遗迹等不符合半坡人的生活特点,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虽有稻作但干栏式建筑不突出,象牙工艺品较少见,排除D项。6.【史料实证】(2025·天津中考·1)下列图片所示可用于研究A.古猿演化进程 B.原始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和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体现河姆渡人已种植水稻,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农耕的工具,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人的居住形式,这些内容均直接关联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和居住形态,与原始农耕生活密切相关,故选B项;古猿演化涉及人类起源阶段,早于图片反映的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部落联盟和早期国家侧重社会组织与政治形态,均不符合图片核心主题——原始农耕经济,排除C项、D项。7.【史料实证】(2025·江西中考·1)图1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建造干栏式房屋【答案】C【解析】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展示了河姆渡人使用工具在硬质材料上精细刻画的能力,直接证明雕刻技术的掌握,故选C项;玉器制作在河姆渡遗址虽有零星发现,但文物材质为象牙而非玉,无法印证玉器工艺,排除A项;家畜饲养如猪狗是河姆渡生活内容,但文物主题为鸟类图案,与饲养无关,排除B项;干栏式房屋建筑是河姆渡居住特色,但文物为小型雕刻品,不反映建筑技术,排除D项。【设计意图】上面的几道选择题与之前的自主学习内容紧密相关,锻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教学建议】开始学习任务,首先引导首先通读教材相关内容。趁这个机会,老师可以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之前的任务完成情况,实时把控课堂。学习任务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2—14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首先熟悉教材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问题导向,明确重点】1.阅读12页2—3段,完成下列问题。(1)半坡遗址发现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和黍,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设计意图】针对很多学生精力有限,容易走神的情况,重点前置,首先明确半坡遗址的位置、距今时间和生产生活状况等常考考点。(2)完成半坡考古档案。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大量炭化粟类遗存等(教材未提及)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和黍石锛(ben)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掌握了纺织技术骨针、骨锥 会制衣骨箭头、骨鱼叉 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陶埙、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会制作陶器,懂得音乐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饲养猪、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大量使用装饰品【设计意图】核心素养培养,借助考古档案中考古发掘成果与生产生活状况的一一对应,引导明确理解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培养史料实证能力。(3)对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类型为何不同?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居住者 河姆渡人 半坡人所处地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气候特点 潮湿闷热,所以需要防潮 冬季较冷,所以需要保暖房屋特点 木桩插地,上建房屋,可防潮 挖穴入地,建造房屋,可保暖结论 地理环境影响了河姆渡半坡的房屋样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巩固前面所学重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跨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了解自然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教学建议】带领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导学案。2.阅读12页第1段和13页2段正文以及两个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1)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关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掘成果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比如墓葬随葬品的变化,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同一群体内部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相对于没有任何差别的原始社会,是一种进步。(素养锻炼: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设计意图】针对很多学生精力有限,容易走神的情况,重点前置,首先明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考古发掘成果反映出的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并通过给出肯定的描述——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相对于没有任何差别的原始社会,是一种进步,潜移默化地培养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2)完成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档案。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 约7000—5000年 约5900—4400年分布区域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时代特点 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处于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后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 墓葬随葬品多寡不同,表明同一群体内部已出现了贫富分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比如龙山文化的蛋壳陶代表遗址 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西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继者龙山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彩陶;西坡遗址大房子;多处公共墓地 陶器;墓葬及其随葬品【设计意图】通过列表的形式,带领学生简单梳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重点内容挖空,引起学生重视,锻炼书写能力。【教学建议】带领学生完成当堂练习,巩固刚才所学。【小试牛刀,当堂练习】8.(2025·云南中考·1)图1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图1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答案】A【解析】根据图1卡片中提供的信息,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黄河流域,房屋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陶器为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些特征与半坡遗址相符。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区,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故选A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距今约170万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约7000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3万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9.【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习惯不同 B.地理气候环境不同C.生产生活能力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且多雨潮湿的环境促使他们选择能够防潮、防虫的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适合粟类作物生长,且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使得半地穴式房屋成为合理选择,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两者在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生活习惯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造成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种植作物和房屋类型的选择更多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而非单纯的生产生活能力,排除C项;历史传统通常是基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材料两种文化的居住和种植方式更多是由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而非历史传统,排除D项。10.【史料实证】(2025·广东中考·1)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答案】C【解析】仰韶文化中晚期属于新石器时代,出土石刀石斧等工具是原始农业的典型农具,用于耕作和收割作物;人骨遗存中龋齿比例高,与饮食淀粉量增加相关,反映当时谷物种植普及,印证原始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铁制农具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仰韶文化早于该时代,尚未进入铁器时代,排除A项;青铜工艺在夏商周时期才发展进步,仰韶文化时期青铜器未出现,材料中工具为石器,排除B项;制陶技艺虽在仰韶文化中成熟,但材料焦点是农具和龋齿现象,直接指向农业活动而非陶器制作,排除D项。1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下表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表中内容反映的现象是号数 随葬品数量10号 陶器82件、石器4件、玉器2件、象牙器5件等,共289件61号 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70号 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钱)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墓葬随葬品数量有很大的差异,说明当时贫富分化明显,故选D项;材料中陪葬品存在差别,没有提到商品交换,排除A项;社会生活奢侈与材料信息“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性别,无法得出性别差异突出,排除C项。1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具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已经能够制作精致的陶器;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可知,虽然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但二者的陶器具有近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交流借鉴现象,故选C项;材料介绍的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情况,没有提及炎帝的贡献,排除A项;材料主要介绍的是陶器制作情况,无法得出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等结论,排除B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确拥有私有财产,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点,而是在对比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陶器器形的相似,排除D项。【设计意图】上面的几道选择题与之前的自主学习内容紧密相关,锻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题目了解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教学建议】完成本课所学后,可以使用配套的【知识速记+同步练习】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本课所学。老师也可以在下课前收一部分的学案上来,通过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实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做到心中有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学习目标【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素养目标】1.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学会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理解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的重要历史意义。(史料实证)2.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我国具有-万年的文化史。(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农业发展、生产力对人类文明推动作用的分析,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难点】重点: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及代表遗址,原始农业的起源,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难点:理解考古发现作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分析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以及原始农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了解史前社会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学习任务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9—10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1.研读9页第2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具体来说是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石器(新石器时代)、制作 器、饲养家畜,使得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最终推动了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素养锻炼: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对文明发展的影响)2.研读9页1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在原始农业推动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人工栽培出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 、 和黍。(素养锻炼:家国情怀,了解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完成中国农业起源历程表。(素养锻炼:时空观念)距今时间 发展情况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距今约 万年 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 年 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3.阅读10页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能够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的器物是 器,它的这些功能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 生活有重要意义。其中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是 ,目前的考古测定可将这一时间上溯到约 年前。(素养锻炼: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知道陶器产生的历史作用,了解我国在陶器制作方面的悠久历史)4.阅读10页插图《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多选】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辽河流域 D.珠江流域(2)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体现出的特点是: 。(3)从分布图中找出“河姆渡”“半坡”“仰韶村”“西坡”“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并进行圈点。(素养锻炼:锻炼学生识读地图、从地图中总结信息的时空观念)【小试牛刀,当堂练习】1.【唯物史观】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能否直立行走 B.城市的建造C.制作工具的方法 D.原始农业的兴起2.【史料实证】(2025·甘肃金昌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3.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且陶器的发明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比如陶器生产原料获取限制了居住地选择,携带陶器不便于人群四处流动。据此可知,陶器的制作和使用A.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B.有利于食物获取和分配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D.推动原始农业发展演变4.【时空观念】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观察如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中华文明具有A.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 B.统一性,文化特征一致C.先进性,文明世界领先 D.延续性,文明没有中断学习任务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1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1.阅读第11页正文内容和插图,完成下列问题。(1)河姆渡遗址位于 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河姆渡人主要种植 ,房屋主要是 建筑。(2)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人及其他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史前以种植 为主的农业经济——稻作农业的兴盛区域为 中下游和 流域,现在这些地区依然是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3)完成河姆渡考古档案。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大量水稻遗存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会制作农具 并广泛使用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掌握了 技术,能够制作木结构水井猪纹陶钵 会制作 ,懂得饲养家畜 、狗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懂得 技术,有审美意识等教材并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狩猎野猪、鹿等动物,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等2.阅读第11页相关史事,完成舞阳贾湖遗址考古档案。时间 距今约 年 地点 河南中部淮河上游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情况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 当时 业和 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 可能是文字的雏形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骨笛 反映当时的音乐艺术成就【小试牛刀,当堂练习】5.(2025·镇江中考·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6.【史料实证】(2025·天津中考·1)下列图片所示可用于研究A.古猿演化进程 B.原始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7.【史料实证】(2025·江西中考·1)图1中的文物可以印证河姆渡人图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A.能够制作玉器 B.懂得饲养家畜C.掌握了雕刻技术 D.会建造干栏式房屋学习任务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阅读教材,自主预习】阅读课本12—14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应的导学任务。【问题导向,明确重点】1.阅读12页2—3段,完成下列问题。(1)半坡遗址发现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 村,距今约 年,是一处重要的 文化遗址。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 和黍,居住在 的房屋里。(2)完成半坡考古档案。考古发掘成果 生产生活状况大量炭化粟类遗存等(教材未提及) 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和黍石锛(ben) 能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掌握了 技术骨针、骨锥 会制衣骨箭头、骨鱼叉 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陶埙、人面鱼纹彩陶盆等 会制作 器,懂得音乐教材未提及的其他考古发现 饲养猪、狗等家畜,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大量使用装饰品(3)对比思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类型为何不同?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居住者 人 人所处地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气候特点 潮湿闷热,所以需要防潮 冬季较冷,所以需要保暖房屋特点 木桩插地,上建房屋,可防潮 挖穴入地,建造房屋,可保暖结论 影响了河姆渡半坡的房屋样式2.阅读12页第1段和13页2段正文以及两个相关史事,完成下列问题。(1)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关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掘成果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比如墓葬随葬品的变化,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同一群体内部逐渐出现了 分化。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相对于没有任何差别的原始社会,是一种进步。(素养锻炼:史料实证与唯物史观)(2)完成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档案。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 约 年 约 年分布区域 中游 黄河下游和 中下游时代特点 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处于 社会的兴盛时期,后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重要特征是制作 陶,能够养蚕缫丝,制作 墓葬随葬品多寡不同,表明同一群体内部已出现了 分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比如龙山文化的 陶代表遗址 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西坡遗址 大汶口文化及后继者龙山文化考古发现 彩陶;西坡遗址大房子;多处公共墓地 陶器;墓葬及其随葬品【小试牛刀,当堂练习】8.(2025·云南中考·1)图1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图1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9.【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习惯不同 B.地理气候环境不同C.生产生活能力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10.【史料实证】(2025·广东中考·1)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1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下表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表中内容反映的现象是号数 随葬品数量10号 陶器82件、石器4件、玉器2件、象牙器5件等,共289件61号 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70号 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钱)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1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具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已经能够制作精致的陶器;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学案】(学用无答案).docx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教用含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