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一年级体操 第16课时 大单元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体育 一年级体操 第16课时 大单元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体操》第16课时教案
学科 体育与健康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8课时
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一年级上册 授课类型 技巧动作综合课 第16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队列队形教学的技巧动作综合课,整合“前滚翻”“后滚翻”基础技巧与“滚动-爬行”组合动作,通过“小小探险家”情境,实现从“单一技巧”到“复合动作链”的能力进阶。教材通过分解示范、节奏引导和障碍挑战,帮助学生掌握“滚动时重心控制”“手撑地缓冲”“身体协调性”等核心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勇敢尝试精神。本课时重点在于“滚动动作的连贯性”和“身体各部位配合”,为后续“障碍跑”“体能组合”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探险任务”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掌握“前滚翻”“后滚翻”的基本动作,但在“连续滚动”和“身体控制”上存在不足。该年龄段学生对“探险情境”兴趣浓厚,喜欢挑战和游戏化学习。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滚动时的呼吸节奏”“手撑地力度”和“身体蜷缩程度”,通过“分解示范”“节奏口令”和“障碍游戏”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连贯性”概念,同时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勇敢尝试”的品质。
课时教学目标
运动能力
1. 能说出“前滚翻”“后滚翻”和“滚动-爬行”的动作名称及区别,在教师示范下模仿三种动作的连贯过程
2. 能在“森林探险”情境中,根据“任务卡”完成“前滚翻→后滚翻→爬行”组合动作,全程身体蜷缩成“球状”,手撑地缓冲到位,滚动距离误差≤10厘米,爬行时手脚协调
3. 能在10人小组中完成“障碍探险接力赛”,全程无“身体展开”或“动作停顿”,团队用时较前提升15%
健康行为
1. 了解“滚动动作”对身体协调性和空间感知能力的促进作用,愿意在练习中主动调整呼吸与动作节奏
2. 学会在“滚动时保护颈部和脊柱”,避免因“手撑地力度不足”导致的关节损伤
3. 通过“障碍探险”体验“挑战自我”的乐趣,增强身体机能与心理韧性的双重提升
体育品德
1. 在练习中表现出专注观察、勇敢尝试的态度,主动克服“害怕摔倒”的心理障碍
2. 学会在团队中互相鼓励,通过“加油口号”“动作示范”帮助同伴掌握技巧
3. 通过“探险任务”体验“坚持就是胜利”的运动精神,培养“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三种动作的连贯衔接:
(1)“前滚翻”:蹲撑→低头含胸→团身滚动→推手起身,滚动时“头手配合”(后脑先着地,手撑地推起)
(2)“后滚翻”:蹲撑→举腿翻臀→团身滚动→手撑地推手起身,滚动时“滚动方向对准脚尖”
(3)“滚动-爬行”组合:前滚翻/后滚翻后迅速“手脚着地”,膝盖着地爬行,手脚间距与肩同宽
2. 身体控制与节奏:滚动时“身体蜷缩成球状”,手撑地“缓冲1-2秒”,爬行时“手脚交替”,步幅与肩同宽
难点
1. 连续滚动的连贯性:“前滚翻→后滚翻”衔接时,“推手起身”与“举腿翻臀”动作衔接过快,导致“身体展开”
2. 爬行时的身体协调:“滚动后”迅速“手脚着地”,保持“手撑地、膝着地”姿势,避免“手脚混乱”
3. 克服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害怕摔倒”不敢尝试后滚翻,需通过“分解示范”和“保护帮助”建立信心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分解示范法、节奏引导法、游戏竞赛法、保护帮助法、分层任务法
教具准备
“探险任务卡”(4张,分别写“森林寻宝”“山洞探险”“沼泽穿越”“山顶冲刺”)、体操垫10块(拼成“森林路径”)、标志桶8个(障碍标记)、“安全头盔”4个(玩具)、“探险杖”(小体操棒)10根、秒表2块、“安全提示卡”(4张,写“滚慢点,别着急”“手撑稳,脚蜷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5分钟】 一、“小小探险家”情境导入 (1)、探险热身
1. 教师提问:"小探险家们,今天我们要去'森林探险',需要通过'前滚翻'过'沼泽'、'后滚翻'过'山洞'、'爬行'过'草地',大家准备好了吗?首先我们来'活动身体'!"
2. 带领学生做“探险热身操”:
(1)“关节活动”:“转动脖子(像小脑袋)→转动手腕(像握探险杖)→转动脚踝(像踩沼泽)”
(2)“滚动热身”:“原地前滚翻1次→后滚翻1次→连续滚动2次”,活动脊柱
3. 出示“探险任务卡”,提问:"看到这张卡,我们要完成什么探险任务?(引导学生回答“滚动过沼泽”“后滚翻过山洞”)"
(2)、技巧复习与对比
1. 教师示范“前滚翻”“后滚翻”分解动作:"大家看,'前滚翻'是'向前滚',像'小皮球';'后滚翻'是'向后滚',像'小轮胎',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2. 带领学生做“对比练习”:"听口令做'前滚翻'(向前)和'后滚翻'(向后),各3次,注意'手撑地'和'头的位置'!" 1. 齐答“准备好了”,跟随教师做“探险热身操”
2. 观察“探险任务卡”,回答“滚动过沼泽”“后滚翻过山洞”
3. 对比观察“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差异
4. 跟随口令做“前滚翻”“后滚翻”对比练习
评价任务 1. 热身操动作到位,关节活动充分:☆☆☆
2. 能准确区分“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方向:☆☆☆
3. 对比练习无错误动作:☆☆☆
设计意图 通过“小小探险家”情境和“探险热身操”,激活学生对技巧动作的记忆,通过“任务卡”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滚动-爬行”组合动作学习做好铺垫。
二、分解练习,掌握组合动作
【15分钟】
三、游戏竞赛,综合应用
【15分钟】 一、分解练习“滚动-爬行”组合 (1)、基础层:“滚-爬”分解练习
1. 教师讲解:"现在我们学习'滚动后爬行'的组合动作,像'小刺猬'一样,滚完后用手和膝盖走路!"
2. 分解练习:
(1)“前滚翻+爬行”:蹲撑→前滚翻→手脚着地爬行(手撑地,膝盖着地),重复5次,教师示范“手撑地缓冲”和“爬行时手脚间距”
(2)“后滚翻+爬行”:蹲撑→后滚翻→手脚着地爬行,观察“滚动方向”是否与“爬行方向一致”,重复5次
(3)“保护帮助”:对“害怕后滚翻”的学生,教师站在其身后,“托其腰部”辅助完成后滚翻,鼓励“别怕,老师在”
(2)、进阶层:“滚-滚-爬”连贯练习
1. 教师讲解:"现在我们挑战'前滚翻→后滚翻→爬行'的连贯组合,像'穿越森林'一样,连续滚动两次再爬行!"
2. 连贯练习:
(1)学生在体操垫上完成“前滚翻→后滚翻→爬行”,教师用“节奏口令”引导:“1-2-1,前滚!1-2-1,后滚!1-2-1,爬!”,重复3次
(2)对“动作不连贯”的学生,教师分解示范:“前滚翻后,推手起身时要快,举腿翻臀要及时,才能衔接后滚翻”
二、游戏“障碍探险接力赛” (1)、游戏规则讲解
1. 全班分成4个“探险小队”,每组10人,每队设1名“队长”(持“探险任务卡”)、3名“主力队员”(负责连续滚动)、6名“辅助队员”(负责保护和加油)
2. 游戏规则:"听到'出发'信号,'主力队员'按'前滚翻→后滚翻→爬行'顺序通过'森林路径'(体操垫),绕过'山洞'(标志桶),最后1名'队长'冲过终点线,最快完成3轮的小队获胜!"
3. 安全提示:"滚动时'头要低、身要蜷',爬行时'手撑稳、脚要慢',避免'碰撞队友'或'摔倒受伤'"
(2)、游戏过程与指导
1. 第一组示范,教师强调:"队长要'举好任务卡','主力队员'要'听口令、快衔接','辅助队员'要'喊加油、帮提醒',像真正的探险队一样配合!"
2. 游戏中教师巡回观察,对“滚动不连贯”的学生提醒:"第三组注意,'前滚翻后推手要快','后滚翻举腿要及时',别让身体'展开'!"
3. 对配合默契的小组给予表扬:"第一组'主力队员'滚动连贯,'辅助队员'加油声最大,像'勇敢的探险者'一样,配合得太棒了!" 1. 分组完成“滚-爬”分解练习,感受“手撑地缓冲”
2. 挑战“滚-滚-爬”连贯组合,跟随“节奏口令”练习
3. 明确游戏角色(队长/主力队员/辅助队员)和规则
4. 按“前滚翻→后滚翻→爬行”顺序通过“森林路径”
5. 团队协作完成“障碍探险接力赛”,体验配合乐趣
评价任务 1. 分解练习中能完成“滚-爬”连贯动作:☆☆☆
2. 游戏中“滚动-爬行”无“身体展开”或“动作停顿”:☆☆☆
3. 团队接力赛中无“碰撞”或“摔倒”:☆☆☆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解练习”(滚-爬→滚-滚-爬)和“障碍探险接力赛”,帮助学生掌握“滚动-爬行”组合动作,同时培养“角色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提示卡”和“保护帮助”降低学生心理障碍,“探险任务卡”增加游戏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放松总结
【10分钟】
五、课后延伸
【5分钟】 一、放松活动:“森林放松仪式” (1)、放松动作示范
1. 教师带领学生做“森林放松仪式”:"探险结束,我们来'拥抱大树',放松全身!"(动作:抱膝团身→伸展四肢→深呼吸)
2. 配合呼吸:"吸气时想象吸入森林的新鲜空气,呼气时吐出疲劳,感受身体的放松"
(2)、课堂总结
1. 学生围圈坐,教师引导:"今天的'森林探险'中,大家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滚动-爬行”“团队配合”)""在'后滚翻'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2. 总结:"小探险家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不仅掌握了新的技巧组合,还学会了互相帮助。回家后可以和家人玩'沙发探险',用沙发垫当'森林',挑战'滚动-爬行'组合!" 二、布置课后任务 (1)、家庭沙发探险
1. "回家后和家人玩'沙发探险'游戏:用沙发垫铺成'森林路径',你按'前滚翻→后滚翻→爬行'顺序通过,每天练习3分钟,观察'沙发垫软硬度'对'滚动距离'的影响。"
2. "和家人比赛'连续滚动':家人喊'1-2-1,滚!1-2-1,爬!',你连续做'前滚翻→后滚翻→爬行',记录'1分钟内完成次数',挑战自己的极限!"
(2)、观察与分享
1. "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如'皮球滚动'‘车轮滚动’,记录'它们滚动时的身体状态',下次课分享你的发现。" 1. 跟随教师做“森林放松仪式”,调整身体状态
2. 参与课堂总结,分享游戏感受和困难解决方法
3. 记录课后任务,明确练习方法
4. 准备与家人一起玩“沙发探险”游戏
5. 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
评价任务 1. 放松动作到位,情绪积极:☆☆☆
2. 能分享游戏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3. 能认真记录课后任务并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森林放松仪式”缓解肌肉紧张,课堂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并培养反思能力,课后任务将学习延伸到家庭和生活,促进学生自主练习和观察能力,增强体育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作业设计
一、家庭沙发探险
1. 和家人玩“沙发探险”游戏,用沙发垫铺成“森林路径”(3米长),按“前滚翻→后滚翻→爬行”顺序通过,每天练习3分钟,观察并记录:
(1)“沙发垫软硬度”对“滚动距离”的影响(如“软垫子”滚动更远/更近)
(2)“节奏口令”是否影响“动作连贯性”(如“快口令”或“慢口令”时,滚动是否更稳定)
2. 和家人比赛“连续滚动”,家人喊“1-2-1,滚!1-2-1,爬!”,你连续做“前滚翻→后滚翻→爬行”,每天练习2组,每组10次,记录“完成次数”和“动作稳定性”
二、观察与分享
3. 观察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如:
(1)皮球滚动:“皮球滚动时是否成球状?”“滚动方向是否与地面平整有关?”
(2)车轮滚动:“车轮滚动时是否有‘缓冲’?”“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
4. 下次课分享你的观察结果,说说“滚动时身体蜷缩”和“皮球滚动”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安全提示
5. 练习时选择“平整、无障碍物”的地面,避免在“沙发边缘”或“地毯”上滚动,防止摔倒或碰撞
【答案解析】
一、家庭沙发探险
1. “软垫子”会增加滚动阻力,导致“滚动距离更近”;“节奏口令”能帮助身体保持“均匀发力”,使动作更连贯。通过对比不同条件,学生能直观理解“身体控制”的重要性。
2. “连续滚动”需要“神经肌肉协调性”和“动作记忆”,每天练习可提升“动作自动化”程度,记录“完成次数”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观察与分享
3. 生活中的“滚动现象”和“滚动-爬行”动作相似之处在于“身体蜷缩成球状”能减少阻力,“圆形物体(如车轮、皮球)滚动更稳定”,说明“身体控制”和“物体形状”都会影响“运动效果”,帮助学生建立“身体与环境”的联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贯穿自然:通过“小小探险家”“森林探险”等情境,将技巧动作与“探险任务”结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角色扮演心理,课堂参与度高,学生在游戏中主动练习和思考。
2. 分解练习有效:“滚-爬”分解练习(基础层)和“滚-滚-爬”连贯练习(进阶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护帮助”降低学生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建立“勇敢尝试”的信心。
3. 团队协作培养:通过“队长-主力队员-辅助队员”角色分工,让学生体验“团队角色”和“配合重要性”,“加油口号”和“互相鼓励”有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不足之处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约2-3名学生在“后滚翻”时仍存在“滚动方向偏离”,需增加“方向标记线”(如脚尖指向),强化视觉反馈。
2. 动作连贯性:个别学生“前滚翻后推手起身”过慢,导致“后滚翻衔接不上”,需增加“分解口令”(如“1-2-1,前滚!1-2-1,起!”),强化动作节奏。
3. 时间分配:“进阶层连贯练习”时间稍短,部分学生未充分掌握,下次可增加“小组互助练习”,让“优秀学生”带动“薄弱学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