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 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目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78)
必要准备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必然趋势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
鸦片战争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1949年
新中国
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
第一步:民主革命 第二步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1956年
社义改 造完成
过渡时期
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70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成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
第一制造业大国
但,你知道我们国家的工业从何而来吗
“为什么帝国主义敢侵略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www.
Q
首页 | 繁体 | 英文EN
登录 | 邮箱

|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间:新中国成立(1949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49-1956) 一化三改
(1)是什么
发展生产力 改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 来,就是“一化三改”
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农业改造 手工业改造
资本主义工 商业改造
社会主义 工业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 改造前
私有制 性质
公私 合营 改造方式
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级阶段)
农业
个体农民
私有制
生产 合作社
社会主义集体
所有制
手工业
个体工商业
私有制
生产 合作社
社会主义集 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
民所有制
小科普三大改造
改造后
性质
国营经济 ①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性因素
私营工商业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
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
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背景)
4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伟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
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 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区别 社会背景 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
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革命动力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根本任务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 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 主义的社会
联系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 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 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 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知识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
【归纳小结】
1.过渡时期的时间:(1949--1956)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意义: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新的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 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 循 。
《 ( 2 ) 如 何 探 索 》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 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 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 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 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3 ) 主 要 矛 盾人民对于建
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2 ) 最 重 要 贡 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
产力,尽快把我国由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 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地位
中共八大
2.党的的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贡献
6 0 年 代
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第一枚近程地
地导弹发射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歼-8飞机首飞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开展首次远洋科学调查
第一个导弹训练试验
基地成立
1949年至1978年间新中
国创造的部分“第— ”
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
现代化港口——湛江港开港
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
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生产成功
7 0 年 代
5 0 年 代
第—架自制飞机— —初教-5 首飞成功
自主研制的第一艘导弹 驱逐舰入列服役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全线开通
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制造的第一架
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
核动力潜艇开始列装部队
第一辆“红旗”牌
轿车研制成功
L


翻天覆地的变化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成就
工业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 求。
基础设施方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科教方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 面貌得到了
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 的全面展开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确立
“东亚 病夫”
站起来
伟大飞跃
1978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
●虽遇挫折,砥砺奋进
1958年,中共中央逐步纠 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1960年,中共中
央纠正左倾错误,
大跃进被停止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好 大 的 南 瓜 呀 !
相关链接 P29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
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 一切攀登者都要 披荆斩棘、开通道路。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 一个民族的历
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 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国民族5000多年 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
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
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
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 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 .【 一 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
“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重要思想】 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进行 “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4)【 一 个肯定】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
了艰苦探索。
(1)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 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
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初
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理人民内 部矛质的问题》 ,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的学说。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的艰苦探索。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确立了“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论 十 大 关 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
可星


原火
中 國 的 紅 色 政 懼 焉 什 麽 能 够 存 在
井 岡 山 的 鬥 争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 —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1)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2)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3)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理人民内部矛质的问题》, 创造性地论述了社 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 归 纳 小 结 】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的历史课题 (2)如何探索
2.党的的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理论贡献:
(1)时间(2)最重要的贡献(3)主要矛盾 (4)主要任务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①工业②农业③基础设施④教育医疗⑤精神面貌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重大意义:
①一个飞跃②一个肯定③一个结论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023年1月新高考浙江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
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到1956年上半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巨大进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
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
贡献是( )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
④科学制定并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53年2月,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向前来视察的毛泽东汇报,全县入社、
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东川口村一个月的时间就实
现了合作化,建社当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二。毛泽东十分兴奋,说:
“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 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 法。”这说明农业合作化( )
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
②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大思政课”的要求,某校组织开展“讲-
一个故事、写一份心得”活动, .让史料成为思政“教材”,把道理讲深、 讲透、讲活。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实现了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一—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构想的 具体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 课 堂 巩 固 】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关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B.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C.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 强的伟大飞跃
D. 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有( )
①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 的开始了对它们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 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回顾历史,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④我国已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