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知识建构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科学立法法治社会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三单元知识体系(为什么)(内容)(要求)怎么做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前预习】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是什么?2.我国法律发展历程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是什么(法的产生、本质、决定性因素、类型、特征、职能)4.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统治反抗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历史范畴水平之如水,喻示法像水一样平,是为公平公正去,即离开。触不平者去之,对不公正行为惩罚,獬豸,一种神兽,能辩曲直,不好查的案子就把它请出来“法”字表意——公平公正2、法律的本质和作用(1)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2)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秦朝的律法以严苛出名。很多罪名的处罚都非常严格,还会连坐他人。如果发生案件,负责这片治安的官吏甚至很多邻居也会受到处罚;对于凶杀、盗窃、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的处罚也非常严格,比如偷盗要砍掉左脚,在春秋时期甚至还有个成语履贱踊贵,意思是被砍脚的人太多导致鞋子都卖不出去了。法律具有阶级性二、中国的法治建设(个性)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的形成)p75意义: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含义: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 法的产生: 法的决定因素: 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 法的特征:·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法既具有政治职能·法又具有社会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的类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P76倒数第二段方式:规定权利和义务;阶级性: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我国: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法的基本特征(2)法的制定角度: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P76最后一段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制定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如:成文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如:习惯法(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和认可(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P77/1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有专门国家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案例一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案例二上述案例分别对应法的什么职能,并说说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案例分析(P77探究与分享)刑事案件政治职能民事案件社会职能法的职能:比较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知识深化我国的法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统治阶级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维护经济基础 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规范某些技术指标侧重联系 侧重阶级矛盾→解决方式是打击(如打击犯罪分子)侧重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是协调(如解决民事纠纷)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注:法的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案例一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案例二上述案例分别对应法的什么职能?案例分析(P77探究与分享)刑事案件政治职能民事案件社会职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内容知识小结1.法律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法律的本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法的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4.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5.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6.法的职能: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政治职能、社会职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03探究与分享探究问题:我国法律出台的程序体现了新中国法治取得了什么成就?从各部单行法,到民法典,从提出到颁布,我国民法的创制、发展和完善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缩影。良法善治流远长人大公开征求意见正式提出完整版草案出台人大初审草案分布实施2020年5月2014年2016年2019年2020年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8)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环节)①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成就(1)有法可依、良法善治注意:①日趋完备≠已经完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相关链接P78:宪法的重要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8)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人权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持续制定并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推动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P80相关链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11个要求法治建设在路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04年2014年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宪法进一步完善1949年1954年1982年1999年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2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影响 因素成就①决定因素: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②人民主体③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特法律体系 立法数量、质量 ①制定并完善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执法、 司法 ①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②行政机关简政放权、优化服务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公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人权 宪法和法律保障,贯穿各环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新时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特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小结: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 )①规范立法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规范立法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健全国家立法制度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第一条中可以看出规范立法可以提高立法质量,故①符合题意。②:健全国家法制体系的目的在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利,故②表述错误。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③表述错误。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B典例精练2.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是( )A.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D.法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分别体现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解析】ABC:根据教材可知,社会主义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故ABC说法正确,故ABC不选。D:法的政治职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的社会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管理一定的社会公共事务,二者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故D说法错误,故D入选。D典例精练3.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以法治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该条例的通过( )①表明法的社会职能要服务于其政治职能②表明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③是基于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④说明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③:该条例的通过,是基于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以法治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表明法的社会职能要服务于其政治职能,①③符合题意。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议属于地方人大的常设机关,其通过的《条例》不属于行使国家立法权,②错误。④: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错误意识则阻碍红色资源的保护,④错误。 故本题选A。A典例精练1.背诵:法的特征、职能;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完成限时练3.预习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