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材料的演变》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材料的演变》单元小结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5:单元小结(回顾与整理、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5 单元 材料的演变(单元小结)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5 单元 材料的演变” 中 “单元小结”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系统梳理本单元知识(材料分类:天然 / 人造;材料类型:纺织 / 建筑 / 纳米;材料演变:4 阶段),建立 “材料演变满足人类需求、材料性能决定用途” 的完整认知,明确各知识点关联(如天然纤维→纺织材料→衣服用途)。
科学思维:通过绘制 “材料演变知识图” 归纳单元内容,培养知识整合能力;结合 “材料选择” 案例(如选衣服面料、建筑外墙材料),运用 “材料性能 - 用途” 知识分析选择理由,形成 “需求 - 性能 - 材料” 的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能独立完成 “材料演变知识图”,根据教材评价标准反思自身在 “材料对比实验(棉花 vs 腈纶棉)、模拟制作(钢筋混凝土)” 中的表现,提升探究与总结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单元回顾,深化 “材料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合理选择材料关注环保” 的意识;通过反思评价,养成 “客观评估自身、持续改进探究方法” 的科学态度,为后续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奠定基础。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单元知识框架图、材料演变梳理图模板、材料选择案例图、反思评价量表)、空白梳理图、学生此前实验记录单(如纺织材料对比实验、钢筋混凝土制作记录)。
学生准备:本单元实验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用于绘制梳理图)。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搭建 “材料演变” 知识体系(15 分钟)
知识唤醒:“材料知识闯关”(5 分钟)
教师出示 “关键词卡片”(如 “天然材料”“化学纤维”“钢筋混凝土”“莲叶效应”),邀请学生抽取卡片,结合教材内容说出:①该材料的核心特点;②对应的实验或应用案例(如 “钢筋混凝土” 对应 “承重实验,用于高楼”)。
引导学生关联知识点:如 “纺织材料” 分为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建筑材料” 包含普通混凝土与新型混凝土,“纳米材料” 的特性源于纳米级结构。
小组合作:绘制 “材料演变知识梳理图”(8 分钟)
分发梳理图模板(中心为 “材料的演变”,分支为 “材料分类”“材料类型”“演变阶段”“应用场景”),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合作填写:
| 梳理维度 | 具体内容(教材依据) |
| --- | --- |
| 材料分类 | 天然材料(木材、棉花,;人造材料(塑料、钢筋,
| 材料类型 | 纺织材料(棉、腈纶,;建筑材料(砖瓦、钢筋混凝土,;纳米材料(纳米防晒霜、石墨烯,
| 演变阶段 | 直接取用(毛皮、兽骨,→烧造(青铜器、陶瓷,→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复合(钢筋混凝土、玻璃钢,
| 应用场景 | 衣服(纺织材料)、房屋(建筑材料)、防晒霜(纳米材料) |
小组展示:选取 2-3 组梳理图,结合教材实景图(如纺织材料衣服、高楼建筑)点评,补充 “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匹配”(如棉吸水→做毛巾,钢筋混凝土承重→做高楼)。
教师总结:梳理 “核心逻辑”(2 分钟)
出示教师版 “知识框架图”,强调核心逻辑:“人类需求推动材料演变(如需要保暖→发明腈纶),材料性能决定应用场景(如透水混凝土→小区步道)”,呼应教材 “材料演变满足人类生活需求” 的核心思想。
(二)迁移与应用:分析 “材料选择” 案例(15 分钟)
案例导入:教材情境(3 分钟)
结合教材 “迁移与应用” 内容:“面料市场有各种纺织材料,建材市场有各种建筑材料,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 展示 “运动服面料选择”“小区步道建材选择” 两个案例,引发思考。
分组分析与推理(10 分钟)
案例 1:选择运动服面料
需求:吸汗、透气、耐磨;
材料分析:结合教材纺织材料特点,“棉质吸汗透气但易磨损,腈纶耐磨弹性好但吸汗差”,推理 “选棉 + 腈纶混纺面料(兼顾吸汗与耐磨)”。
案例 2:选择小区步道建材
需求:排水、防滑、环保;
材料分析:结合教材新型混凝土知识,“透水混凝土多孔→排水防滑,且环保无积水”,推理 “选透水混凝土”。
成果分享:各小组发言后,教师结合教材提示补充:“选择材料时,需先明确使用需求,再匹配材料性能”。
拓展思考(2 分钟)
提问 “选择书包面料时,应优先考虑哪些性能?适合选什么材料?” 引导学生结合 “耐磨(尼龙)、防水(PVC 涂层)” 等性能,说出 “选尼龙面料(化学纤维,耐磨)+ 防水涂层”,强化 “需求 - 性能 - 材料” 的逻辑。
(三)反思与评价:我的 “材料探究成长记”(8 分钟)
自我评价:对照标准找亮点与不足(5 分钟)
分发教材 “反思与评价” 量表,学生结合本单元探究经历填写:
问题 1:“我能依据(材料来源□ 材料用途□)给材料分类”(参考 “天然 / 人造材料分类”“纺织 / 建筑 / 纳米材料分类”);
问题 2:“我能用(观察□ 制作□ 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纺织材料、建筑材料和纳米材料”(如观察面料标牌、制作钢筋混凝土、查纳米材料应用);
问题 3:“我能说出纺织材料、建筑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名称□ 性能□ 用途□)”(如说出 “腈纶”“耐磨”“做毛衣”)。
学生补充 “改进建议”:如 “下次做纺织材料烧实验时,要更仔细观察燃烧现象”“查纳米材料资料时,要记录更多应用案例”。
教师点评:精准反馈促提升(3 分钟)
结合学生实验记录单和自我评价,肯定具体亮点(如 “能完整梳理材料演变四阶段”“分析材料选择案例时逻辑清晰”),针对共性问题(如 “部分学生对‘复合材料’理解不深”)提出改进策略:“可再观察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 + 混凝土),理解‘复合是结合多种材料优势’”。
(四)课堂总结:衔接下阶段学习(2 分钟)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本单元核心:“我们认识了材料的分类、类型与演变,知道了材料性能决定用途,也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材料应用”。
过渡衔接:“下一个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我们将运用材料知识和探究方法,设计制作‘鸡蛋紧急迫降器’,体验工程师的思考与实践”,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5 单元 材料的演变(单元小结)
一、知识梳理:材料的核心体系
维度 具体内容
材料分类 天然材料(木材、棉花);人造材料(塑料、钢筋)
材料类型 纺织材料(棉、腈纶);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纳米材料(纳米防晒霜、石墨烯)
演变阶段 直接取用→烧造→合成→复合
二、迁移应用:材料选择逻辑
需求→性能→材料(如运动服:吸汗耐磨→棉 + 腈纶混纺)
三、反思评价
材料分类:来源□ 用途□
认识方法:观察□ 制作□ 查阅资料□
材料认知:名称□ 性能□ 用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