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1.(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学习内容的是( )A.声现象和光现象 B.热现象和力现象C.遗传与变异 D.电现象和物质结构2.(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B.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C.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D.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3.(2024八上·连州期中)关于物理学习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理解物理概念;②多做实验并联系生活;③多做针对性习题并总结;④多问同学和老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2024八上·连州期中)升旗仪式,播放一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用的时间约为( )A.16s B.46s C.126s D.256s5.(2024八上·连州期中)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月亮倒影比天上的月亮距离液面近一些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6.(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为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试管中金属丝和空气被加热,堵住或松开塑料管上不同的孔能发出不同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琴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琴声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音色7.(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能够传播声音B.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无关D.用B超检查人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二、填空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8.(2024八上·连州期中)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 减弱噪声;日常讲话交流是利用声音传递 。9.(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为北山中学小琪与同学做的家庭实验,将一枚硬币放在空碗底部,观察者能看到碗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 (选填“进入”或“不进入”)了人的眼睛。然后小琪将碗移到观察者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保持观察者的眼睛、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小琪缓缓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观察者 (选填“能”或“不能”)重新看到“硬币”,这是由于光的 的缘故。10.(2024八上·连州期中) 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11.(2024八上·连州期中)夏天,太阳光照进树林,在地面上形成圆形的小光斑,小光斑是太阳的 像;小明照镜子看到自己镜中的像是小明的 像;小明爷爷老花眼,用凸透镜靠近报纸看到正立放大的字是 像。(均选填“实”或“虚”)12.(2024八上·连州期中)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 cm;(2) s;(3) s。13.(2024八上·连州期中) 小明身高1.7m,距离平面镜3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4.(2024八上·连州期中)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如图是他用该凸透镜观看书本上“中国梦”三个字时的情况,他看到了放大的正立的“国”字,这是光的 现象,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三、作图题:(要求尺规作图,共4小题,共7分)15.(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16.(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请画出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17.(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在水中的折射光线。18.(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作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共19分)19.(2024八上·连州期中)(1)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 。如图甲、乙所示,1元硬币的直径为 cm。停表的读数为 s。(2)小明利用手机示波软件做家庭实验,在相同的坐标轴中显示了3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响度最小的是图 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图 的声音(选填序号)。20.(2024八上·连州期中)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21.(2024八上·连州期中)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1)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是 ,法线是 (前两空选填“MM”或“”):玻璃在分界面的 侧;(2)入射光线是 (选填“AO”“BO”或“CO”),反射角大小为 ;(3)折射光线是 (选填“OA”“OB”或“OC”),折射角大小为 。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共13分)要求要写公式,带单位运算。22.(2024八上·连州期中)慧光中学黄同学做了一个测量自己走路平均速度的实验。他先设定好起点与终点,测出起点与终点处的距离为100m,利用电话手表测量自己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为90s。请完成:(1)写出速度公式;(2)写出速度公式中每个符号的意思及所用的国际主单位;(3)求出他走路的平均速度。23.(2024八上·连州期中)连州市二中李同学与父母到乡下游玩,李同学对着大山大喊一声,历时3s他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求:(1)写出速度公式;(2)3s内李同学的喊声传播的距离;(3)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3小题,共19分)24.(2024八上·连州期中)连州的同学积极开展家庭实验,通过做实验学物理。如图所示为北山中学八13班小馨同学用一把吉他做家庭实验,研究弦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1)为了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她控制弦的长度和 相同,用同样力度分别拨动最细的弦和最粗的弦, (选填“细”或“粗”)弦音调高。(2)接着,小馨用手按住细弦的某位置,改变弦的长度,再用同样力度拨动细琴弦,这是为了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 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弦的音调与 有关。(3)接着,小馨将最细的弦放松一点,用同样力度拨动最细的弦,发现这根弦在紧的时候比松的时候音调要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弦的音调与弦的 有关。(4)整个实验过程,小馨都灵活应用了物理学 研究方法。25.(2024八上·连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激光笔、平面镜、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可沿中缝折叠)、白板:(1)如图甲所示,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①平面镜水平放置,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可知: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归纳出的结论更具有 性。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① 30° 30°② 45° 45°③ 60° 60°③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光路是 的;(3)反射有两种,一种是镜面反射,一种是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讲台上的物理老师,是属于 反射,老师身上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26.(2024八上·连州期中)阅读短文,完成问题:(同学们,答案在材料中,经过推理可得正确答案)物体的颜色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白云……各种物体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无法进入人眼,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能进入人眼,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例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没有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根据你刚才的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光照在蓝色衬衣上后,只有 色的光被反射,而其他的颜色的光均被衬衣 ,所以衬衣呈现出蓝色。白色的物体能反射 的光,而黑色物体能吸收 的光。(2)绿色蔬菜不喜爱 的光。(3)只用红光照射蓝色上衣,上衣呈 色。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物理常识【解析】【解答】物理学主要学习声、光、热、力、电、磁、物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声现象(如声音传播、音调响度 )、光现象(如反射、折射 )、热现象(如物态变化、内能 )、力现象(如力的作用、运动 )、电现象(如电路、电流 )、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结构 ) 属于物理学习内容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学习的内容。故选 C。【分析】牢记物理学研究声、光、热、力、电、物质结构等,区分与其他学科(如生物 )的研究内容差异,快速识别 “遗传与变异” 属于生物学,选出 C 。2.【答案】D【知识点】物理常识【解析】【解答】物理知识包括力热声光电及物质结构等,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飞机(流体压强与浮力 )、轮船(浮力 )、汽车(摩擦力、力学 )、工程机械(力学 )、桥梁(力学结构、材料受力 )、隧道(力学支撑、地质力学 )、建筑(力学平衡、热学保温 )、手机(电磁学、电路 )、电脑(电磁学、半导体物理 )、互联网(电磁波传输 )等各个方面。故选 D。【分析】牢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等渗透生产生活 )。识别选项中 “物体 / 技术” 背后的物理原理(如汽车→ 力学,手机→ 电磁学 ),快速判断关联。3.【答案】A【知识点】物理常识【解析】【解答】为了学好物理,我们需要理解物理概念是基础(如 “压强”“浮力” 的定义、公式 ),多做实验,物理是实验学科,多做实验(验证规律 )、联系生活(如杠杆原理→ 撬棍 ),做针对性习题(巩固知识 )、总结(归纳题型、方法 ), 多问同学和老师,及时解决疑惑,拓宽思路 ,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 判断每个学习方法是否符合物理学习需求(理解概念、实验、练习总结、交流 )。4.【答案】B【知识点】时间的估测【解析】【解答】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一遍的标准时长约为 46 秒(实际演奏时长接近此值 )。16 秒过短,126 秒、256 秒过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回忆国歌播放的实际体验(升旗仪式中,国歌播放时间不长但也不是极短 )。排除明显过长(126s、256s )和过短(16s )的选项。5.【答案】A【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A.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物体被遮挡后形成的光照不到的区域,即影子。故A正确;B.酒中月亮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根据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到液面的距离相等,并非 “倒影更近”,故B错误;C.月亮并不是光源。光源是指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而月亮本身不发光,其光线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月亮不是光源,故C错误;D.“共赏的天上明月”是月球反射太阳光进入人眼,并非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线反射后形成的虚像,而月亮是真实物体),故D错误。故选A。【分析】区分 “光的直线传播”(影子、日食等)与 “光的反射”(倒影、镜面成像等)。牢记 “光源” 的核心:能自行发光(如太阳是光源,月亮不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像与物体等距、等大,且为虚像。6.【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琴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D.按压不同的孔,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错误。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7.【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解析】【解答】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音调由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正确;C.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D.B 超检查人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不是能量,故D错误。故选B。【分析】回忆声音传播条件(需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特性(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不同应用),逐一分析选项。8.【答案】振动;传播过程中;信息【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隔音板阻挡声音传播,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日常讲话交流,通过声音传递想法、内容等,是利用声音传递 信息 ;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比如超声波清洗仪器,利用声音能量振落污垢。【分析】回忆声音产生的本质(振动);区分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根据 “隔音板” 的作用(阻挡声音传播),判断是传播过程中减弱;明确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不同应用场景(交流传递内容属于信息,清洗、碎石等属于能量)。9.【答案】进入;能;折射【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解析】【解答】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硬币反射的光 “进入” 人的眼睛,才能被看到 。当向碗里倒水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所以随着水面升高,观察者 “能” 重新看到 “硬币”,这是由于光的 “折射” 缘故。【分析】依据人看到物体的光学原理(物体反射光进入人眼;分析倒水后光的传播路径变化,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折射光进入人眼能看到虚像。10.【答案】空气;音色;超声波【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钢琴和长笛的结构材料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进行工作的。故答案为:空气;音色;超声波。【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能够区分不同的发声。(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工作的。11.【答案】实;虚;虚【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太阳光照进树林形成圆形小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小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第 2 空:小明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所以镜中的像是虚像 。第 3 空:老花眼(远视眼 )用凸透镜矫正,当凸透镜靠近报纸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原理 ),所以看到的字是虚像 。【分析】回忆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成实像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成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对应题干中 “树林光斑(小孔成像)”“镜子成像(平面镜)”“老花镜看字(凸透镜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 的场景,匹配实像、虚像的特点填空 。12.【答案】(1)100(2)60(3)3600【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解析】【解答】 (1)由1m=10dm,1dm=10cm可知, 1m=100cm。(2)由1min=60s可得, 1min=60s。(3)由1h=60min,1分钟又等于60秒可得1h=60×60s=3600s【分析】牢记基本单位换算关系:长度:1m=10dm=100cm=1000mm时间:1h=60min=3600s对于复合换算(如小时换秒 ),分步推导(先换分钟,再换秒 ),避免一步出错 。(1)由1米(m)等于10分米(dm),1分米(dm)=10厘米(cm)可知, 1m=100cm。(2)由1分钟(min)等于60秒(s)可得, 1min=60s。(3)由1小时(h)等于60分钟(min),1分钟又等于60秒可得1h=60×60s=3600s13.【答案】1.7;3;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1.7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当某人身高1.7m站在平面镜前3m处时,像距离平面镜也是3m;因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人的大小与像的大小一样,所以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1.7;3;不变。【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14.【答案】10;折射;会聚【知识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是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该光斑是焦点,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用凸透镜观看书本上的字,看到放大正立的像,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因为字反射的光经凸透镜(透明介质)折射后,进入人眼形成虚像,属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比如平行光经凸透镜后会向主光轴会聚(体现为能把太阳光会聚成最小最亮光斑 )。【分析】掌握 “焦距” 的定义(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区分光的 “折射”(光穿过不同介质,传播方向改变 )和 “反射”(光遇到界面返回原介质 )现象;牢记凸透镜 “会聚光”、凹透镜 “发散光” 的基本性质,结合 “太阳光会聚成光斑” 的实例理解 。15.【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等于50°,据此在法线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故作图如下:【分析】牢记光的反射定律:熟练掌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核心内容。准确计算入射角:清楚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能根据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正确计算入射角。正确绘制反射光线:以法线为对称轴,保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6.【答案】解:如图所示:【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凸透镜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焦点发出的光线会变成平行光,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17.【答案】【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作【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作【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具体画法:过入射点,在法线另一侧的水中,依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使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 ,故作图如下:【分析】 确定光的传播方向(从空气到水,斜射 );回忆光的折射规律(空气斜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法线 );按照规律画出折射光线。18.【答案】【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作出A、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再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的特点,通过找物体端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再连接对称点得到像。19.【答案】(1)刻度尺;减小误差;2.50;32.0(2)①;③【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析】 (1)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能让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减小偶然误差影响。由图甲可知,刻度尺分度值是1mm,左侧处读数为2.00cm,右侧处读数为4.50cm,则1元硬币的直径为d=4.50cm-2.00cm=2.50cm由图乙所示停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0s处,即停表的读数为32.0s,停表示数是0min32.0s=32.0s。(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波形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三 个波形图的振幅,发现图①的振幅最小 ,则图①的声音响度 最 小。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波形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三个波形图的频率,发现图③的波形图最密集,因此图③的声音音调最高。【分析】回忆长度测量工具、多次测量目的,再根据刻度尺(估读 )、停表读数规则(分针 + 秒针 )处理图中测量。明确响度(看振幅 )、音调(看频率 / 波形个数 )的决定因素,对比三图波形判断。(1)[1][2]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者的技术水平、环境条件等,都会使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多次测量,然后求这些测量值的平均值,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3]由图甲可知,刻度尺分度值是1mm,左侧处读数为2.00cm,右侧处读数为4.50cm,则1元硬币的直径为d=4.50cm-2.00cm=2.50cm[4]由图乙所示停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0s处,即停表的读数为32.0s,停表示数是0min32.0s=32.0s。(2)[1]振幅是波形图中偏离中心线的最大距离。观察三个波形图的振幅,发现图①的振幅最小,则图①的声音响度最小。[2]频率是波形图中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波形图越密集,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观察三个波形图的频率,发现图③的波形图最密集,因此图③的声音音调最高。20.【答案】确定像的位置;重合;相等;不能;虚;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让我们透过它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通过移动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就能确定像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是因为两根蜡烛完全相同,此时就能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是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所成的是虚像。(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方格纸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更方便进行测量和分析。【分析】回忆玻璃板在实验中的作用,结合其透明特性,想到能通过它确定像的位置。依据实验过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当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再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判断平面镜成虚像。考虑方格纸有刻度的特点,分析出它在实验中能帮助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21.【答案】(1); ;右(2)BO;(3)O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解答】(1)如图所示,由于则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也分居法线两侧,故是界面,是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左侧是空气,玻璃在分界面右侧,OC是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2)BO为入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OA为反射光线,是反射角,反射角大小为。(3)折射光线是OC,是折射角,折射角大小为【分析】光的反射中,反射角 = 入射角(找对称角定法线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空气→玻璃,折射角小 );光线方向:入射(射向界面 )、反射(返回原介质 )、折射(进入新介质 );反射角、折射角均是 “与法线的夹角”,而非与分界面的夹角。(1)如图所示,由于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是界面,是法线。根据折射规律,空气中的角大,故左侧是空气,玻璃在分界面右侧,OC是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2)BO为入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OA为反射光线,是反射角,反射角大小为。(3)折射光线是OC,是折射角,折射角大小为22.【答案】(1)(2)v: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国际主单位是米每秒(m/s); s: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国际主单位是米(m); t:时间,表示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长短,国际主单位是秒(s)。(3)黄同学走路的平均速度【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因此,速度公式为:。对应公式中符号,牢记速度、路程、时间的物理含义及国际主单位。规范代入公式计算,注意结果的单位和有效数字 。(1)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因此,速度公式为:。(2)在速度公式中,每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国际主单位: v: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国际主单位是米每秒(m/s); s: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国际主单位是米(m); t:时间,表示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长短,国际主单位是秒(s)。(3)黄同学走路的平均速度23.【答案】(1)(2)由速度公式可得,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vt=340m/s×3s=1020m(3)喊声从李同学处传到高山再反射回来被李同学听到,所以3s是声音传播一个来回的时间,声音传播来回的总路程为s=1020m,则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为【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解析】【分析】 回忆速度的基本公式;利用速度公式变形s=vt,结合已知的速度和时间,计算 3s 内声音传播的路程;分析出 3s 是声音往返的时间,求出声音单程传播时间,再用s=vt算出李同学到高山的距离。(1)由速度的定义可知,速度公式为。(2) 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vt=340m/s×3s=1020m(3)声音传播来回的总路程为s=1020m,则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为24.【答案】(1)松紧程度;细(2)长度;弦的长度(3)高;松紧程度(4)控制变量法【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 (1)研究 “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需控制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控制变量法 ),改变粗细。弦越细,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用同样力度拨动时,细弦音调高 。(2)用手按住细弦改变长度,控制了弦的粗细、松紧程度相同,改变的是长度,因此是研究弦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实验结论:弦的音调与长度有关(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弦放松后,振动频率变低,音调变低;紧时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此过程控制了弦的粗细、长度相同,改变的是松紧程度,说明弦的音调与松紧程度有关 。(4)整个实验中,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粗细、长度、松紧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根据 “控制变量法”,明确研究某一因素(粗细、长度、松紧 )时,需控制其他因素(长度、松紧;粗细、松紧;粗细、长度 )不变,再结合 “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分析结论;识别实验中 “单一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 的逻辑,判断为控制变量法 。(1)[1][2]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粗细、长度、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材料一定时,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弦的长度和松紧相同,改变弦的粗细,越细的弦发出的音调越高。(2)[1][2]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控制弦的粗细和松紧相同,改变弦的长度,越短的弦发出的音调越高,得到结论:弦的音调与弦的长度有关。(3)[1][2]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的关系,应控制弦的粗细和长度相同,改变弦的松紧,越紧的弦发出的音调越高,得到结论: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有关。(4)整个实验过程,小馨都灵活应用了控制变量法。25.【答案】(1)下(2)同一平面内;相等;普遍;可逆(3)漫【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解答】 (1)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入射角增大,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因此光屏上的光斑向下移动。(2)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不在同一平面则无法呈现,验证 “三线共面” )。由表中数据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逆着原入射光方向射出,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讲台上的物理老师,是因为老师身上发生了漫反射(漫反射的特点是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能使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集中,只能在特定方向看到强光 )。【分析】(1):通过 “入射光与平面镜夹角” 和 “入射角” 的关系(夹角减小→入射角增大 ),结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判断反射光线移动方向;(2):①依据 “三线共面” 的反射规律,确定纸板 B 需与 A 在同一平面;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理解多次实验的 “普遍性” 目的;③通过 “逆射光的路径”,判断光路可逆;(3):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结合 “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的现象,判断为漫反射 。(1)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入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由此可知,此时光屏上的光斑向下移动。(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确保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时,只有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内时,纸板B上才能呈现反射光束。[2][3]由表中数据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4]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个现象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26.【答案】(1)蓝;吸收;所有颜色;所有颜色(2)绿色(3)黑【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解答】 (1)白光照在蓝色衬衣上,根据 “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就呈现什么颜色”,蓝色衬衣只能反射 蓝 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衬衣吸收(被吸收的光无法进入人眼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各种色光都反射,混合后呈白色 );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无反射光,呈黑色 )。(2)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主要反射的是绿光,则绿光对植物生长无用,所以绿色蔬菜不喜爱绿色的光。(3)蓝色上衣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只用红光照射时,红光被蓝色上衣吸收(无蓝光可反射 ),没有光反射进入人眼,因此上衣呈 黑 色。【分析】(1):依据短文 “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就呈现什么颜色;吸收其他色光”,直接对应填空;(2):绿色蔬菜反射绿光,吸收其他光→ 吸收的是绿光以外的光;(3):蓝色上衣只能反射蓝光,红光照射时被吸收,无反射光,呈黑色 。(1)[1][2][3][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所决定的。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照在蓝色衬衣上,蓝色衬衣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衬衣呈现蓝色。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2)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主要反射的是绿光,则绿光对植物生长无用,所以绿色蔬菜不喜爱绿色的光。(3)只用红光照射蓝色上衣,由于蓝色上衣只能反射蓝光,不能反射红光,所以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则上衣呈黑色。1 / 1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1.(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学习内容的是( )A.声现象和光现象 B.热现象和力现象C.遗传与变异 D.电现象和物质结构【答案】C【知识点】物理常识【解析】【解答】物理学主要学习声、光、热、力、电、磁、物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声现象(如声音传播、音调响度 )、光现象(如反射、折射 )、热现象(如物态变化、内能 )、力现象(如力的作用、运动 )、电现象(如电路、电流 )、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结构 ) 属于物理学习内容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学习的内容。故选 C。【分析】牢记物理学研究声、光、热、力、电、物质结构等,区分与其他学科(如生物 )的研究内容差异,快速识别 “遗传与变异” 属于生物学,选出 C 。2.(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机、轮船、汽车、工程机械与物理无关B.桥梁、隧道、建筑与物理无关C.手机、电脑、互联网与物理无关D.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答案】D【知识点】物理常识【解析】【解答】物理知识包括力热声光电及物质结构等,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飞机(流体压强与浮力 )、轮船(浮力 )、汽车(摩擦力、力学 )、工程机械(力学 )、桥梁(力学结构、材料受力 )、隧道(力学支撑、地质力学 )、建筑(力学平衡、热学保温 )、手机(电磁学、电路 )、电脑(电磁学、半导体物理 )、互联网(电磁波传输 )等各个方面。故选 D。【分析】牢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力学、电磁学、热学等渗透生产生活 )。识别选项中 “物体 / 技术” 背后的物理原理(如汽车→ 力学,手机→ 电磁学 ),快速判断关联。3.(2024八上·连州期中)关于物理学习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理解物理概念;②多做实验并联系生活;③多做针对性习题并总结;④多问同学和老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识点】物理常识【解析】【解答】为了学好物理,我们需要理解物理概念是基础(如 “压强”“浮力” 的定义、公式 ),多做实验,物理是实验学科,多做实验(验证规律 )、联系生活(如杠杆原理→ 撬棍 ),做针对性习题(巩固知识 )、总结(归纳题型、方法 ), 多问同学和老师,及时解决疑惑,拓宽思路 ,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 判断每个学习方法是否符合物理学习需求(理解概念、实验、练习总结、交流 )。4.(2024八上·连州期中)升旗仪式,播放一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用的时间约为( )A.16s B.46s C.126s D.256s【答案】B【知识点】时间的估测【解析】【解答】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播放一遍的标准时长约为 46 秒(实际演奏时长接近此值 )。16 秒过短,126 秒、256 秒过长,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回忆国歌播放的实际体验(升旗仪式中,国歌播放时间不长但也不是极短 )。排除明显过长(126s、256s )和过短(16s )的选项。5.(2024八上·连州期中)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月亮倒影比天上的月亮距离液面近一些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答案】A【知识点】光与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A.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物体被遮挡后形成的光照不到的区域,即影子。故A正确;B.酒中月亮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根据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到液面的距离相等,并非 “倒影更近”,故B错误;C.月亮并不是光源。光源是指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而月亮本身不发光,其光线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月亮不是光源,故C错误;D.“共赏的天上明月”是月球反射太阳光进入人眼,并非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线反射后形成的虚像,而月亮是真实物体),故D错误。故选A。【分析】区分 “光的直线传播”(影子、日食等)与 “光的反射”(倒影、镜面成像等)。牢记 “光源” 的核心:能自行发光(如太阳是光源,月亮不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本质:像与物体等距、等大,且为虚像。6.(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为科技小组制作的“火焰琴”。展示时,试管中金属丝和空气被加热,堵住或松开塑料管上不同的孔能发出不同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琴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琴声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C.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音色【答案】C【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火焰琴”的琴声是由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琴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D.按压不同的孔,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错误。故选C。【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7.(2024八上·连州期中)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能够传播声音B.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C.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无关D.用B超检查人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答案】B【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解析】【解答】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音调由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正确;C.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D.B 超检查人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不是能量,故D错误。故选B。【分析】回忆声音传播条件(需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音特性(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不同应用),逐一分析选项。二、填空题:(本大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8.(2024八上·连州期中)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 减弱噪声;日常讲话交流是利用声音传递 。【答案】振动;传播过程中;信息【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隔音板阻挡声音传播,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日常讲话交流,通过声音传递想法、内容等,是利用声音传递 信息 ;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比如超声波清洗仪器,利用声音能量振落污垢。【分析】回忆声音产生的本质(振动);区分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根据 “隔音板” 的作用(阻挡声音传播),判断是传播过程中减弱;明确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不同应用场景(交流传递内容属于信息,清洗、碎石等属于能量)。9.(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为北山中学小琪与同学做的家庭实验,将一枚硬币放在空碗底部,观察者能看到碗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 (选填“进入”或“不进入”)了人的眼睛。然后小琪将碗移到观察者刚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保持观察者的眼睛、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小琪缓缓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观察者 (选填“能”或“不能”)重新看到“硬币”,这是由于光的 的缘故。【答案】进入;能;折射【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解析】【解答】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硬币反射的光 “进入” 人的眼睛,才能被看到 。当向碗里倒水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所以随着水面升高,观察者 “能” 重新看到 “硬币”,这是由于光的 “折射” 缘故。【分析】依据人看到物体的光学原理(物体反射光进入人眼;分析倒水后光的传播路径变化,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折射光进入人眼能看到虚像。10.(2024八上·连州期中) 在音乐社团活动过程中,乐器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人耳。人耳能区分钢琴和长笛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声呐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答案】空气;音色;超声波【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钢琴和长笛的结构材料不同,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进行工作的。故答案为:空气;音色;超声波。【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能够区分不同的发声。(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原理工作的。11.(2024八上·连州期中)夏天,太阳光照进树林,在地面上形成圆形的小光斑,小光斑是太阳的 像;小明照镜子看到自己镜中的像是小明的 像;小明爷爷老花眼,用凸透镜靠近报纸看到正立放大的字是 像。(均选填“实”或“虚”)【答案】实;虚;虚【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太阳光照进树林形成圆形小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小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第 2 空:小明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所以镜中的像是虚像 。第 3 空:老花眼(远视眼 )用凸透镜矫正,当凸透镜靠近报纸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原理 ),所以看到的字是虚像 。【分析】回忆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成实像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成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对应题干中 “树林光斑(小孔成像)”“镜子成像(平面镜)”“老花镜看字(凸透镜物距小于一倍焦距 )” 的场景,匹配实像、虚像的特点填空 。12.(2024八上·连州期中)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 cm;(2) s;(3) s。【答案】(1)100(2)60(3)3600【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解析】【解答】 (1)由1m=10dm,1dm=10cm可知, 1m=100cm。(2)由1min=60s可得, 1min=60s。(3)由1h=60min,1分钟又等于60秒可得1h=60×60s=3600s【分析】牢记基本单位换算关系:长度:1m=10dm=100cm=1000mm时间:1h=60min=3600s对于复合换算(如小时换秒 ),分步推导(先换分钟,再换秒 ),避免一步出错 。(1)由1米(m)等于10分米(dm),1分米(dm)=10厘米(cm)可知, 1m=100cm。(2)由1分钟(min)等于60秒(s)可得, 1min=60s。(3)由1小时(h)等于60分钟(min),1分钟又等于60秒可得1h=60×60s=3600s13.(2024八上·连州期中) 小明身高1.7m,距离平面镜3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1.7;3;不变【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1.7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当某人身高1.7m站在平面镜前3m处时,像距离平面镜也是3m;因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人的大小与像的大小一样,所以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答案为:1.7;3;不变。【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跟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14.(2024八上·连州期中)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如图是他用该凸透镜观看书本上“中国梦”三个字时的情况,他看到了放大的正立的“国”字,这是光的 现象,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答案】10;折射;会聚【知识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是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离凸透镜10cm的白纸上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该光斑是焦点,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用凸透镜观看书本上的字,看到放大正立的像,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因为字反射的光经凸透镜(透明介质)折射后,进入人眼形成虚像,属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比如平行光经凸透镜后会向主光轴会聚(体现为能把太阳光会聚成最小最亮光斑 )。【分析】掌握 “焦距” 的定义(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区分光的 “折射”(光穿过不同介质,传播方向改变 )和 “反射”(光遇到界面返回原介质 )现象;牢记凸透镜 “会聚光”、凹透镜 “发散光” 的基本性质,结合 “太阳光会聚成光斑” 的实例理解 。三、作图题:(要求尺规作图,共4小题,共7分)15.(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等于50°,据此在法线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故作图如下:【分析】牢记光的反射定律:熟练掌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核心内容。准确计算入射角:清楚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能根据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正确计算入射角。正确绘制反射光线:以法线为对称轴,保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6.(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请画出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答案】解:如图所示:【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解析】【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如图所示。【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凸透镜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焦点发出的光线会变成平行光,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17.(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答案】【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作【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作【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具体画法:过入射点,在法线另一侧的水中,依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使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 ,故作图如下:【分析】 确定光的传播方向(从空气到水,斜射 );回忆光的折射规律(空气斜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法线 );按照规律画出折射光线。18.(2024八上·连州期中)如图所示,作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答案】【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解答】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别。作出A、B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再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的特点,通过找物体端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再连接对称点得到像。四、实验题:(本大题3小题,共19分)19.(2024八上·连州期中)(1)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 。如图甲、乙所示,1元硬币的直径为 cm。停表的读数为 s。(2)小明利用手机示波软件做家庭实验,在相同的坐标轴中显示了3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响度最小的是图 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图 的声音(选填序号)。【答案】(1)刻度尺;减小误差;2.50;32.0(2)①;③【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析】 (1)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能让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减小偶然误差影响。由图甲可知,刻度尺分度值是1mm,左侧处读数为2.00cm,右侧处读数为4.50cm,则1元硬币的直径为d=4.50cm-2.00cm=2.50cm由图乙所示停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0s处,即停表的读数为32.0s,停表示数是0min32.0s=32.0s。(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波形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三 个波形图的振幅,发现图①的振幅最小 ,则图①的声音响度 最 小。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是波形偏离原位置的最大距离。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波形图,振幅最小的图,响度最小。观察三个波形图的频率,发现图③的波形图最密集,因此图③的声音音调最高。【分析】回忆长度测量工具、多次测量目的,再根据刻度尺(估读 )、停表读数规则(分针 + 秒针 )处理图中测量。明确响度(看振幅 )、音调(看频率 / 波形个数 )的决定因素,对比三图波形判断。(1)[1][2]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者的技术水平、环境条件等,都会使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多次测量,然后求这些测量值的平均值,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3]由图甲可知,刻度尺分度值是1mm,左侧处读数为2.00cm,右侧处读数为4.50cm,则1元硬币的直径为d=4.50cm-2.00cm=2.50cm[4]由图乙所示停表可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2.0s处,即停表的读数为32.0s,停表示数是0min32.0s=32.0s。(2)[1]振幅是波形图中偏离中心线的最大距离。观察三个波形图的振幅,发现图①的振幅最小,则图①的声音响度最小。[2]频率是波形图中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波形图越密集,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观察三个波形图的频率,发现图③的波形图最密集,因此图③的声音音调最高。20.(2024八上·连州期中)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重合;相等;不能;虚;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解答】(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让我们透过它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通过移动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就能确定像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是因为两根蜡烛完全相同,此时就能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是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所成的是虚像。(3)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方格纸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更方便进行测量和分析。【分析】回忆玻璃板在实验中的作用,结合其透明特性,想到能通过它确定像的位置。依据实验过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当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再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判断平面镜成虚像。考虑方格纸有刻度的特点,分析出它在实验中能帮助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21.(2024八上·连州期中)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一位同学很粗心地仅画了三根光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1)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是 ,法线是 (前两空选填“MM”或“”):玻璃在分界面的 侧;(2)入射光线是 (选填“AO”“BO”或“CO”),反射角大小为 ;(3)折射光线是 (选填“OA”“OB”或“OC”),折射角大小为 。【答案】(1); ;右(2)BO;(3)OC;【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解答】(1)如图所示,由于则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也分居法线两侧,故是界面,是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左侧是空气,玻璃在分界面右侧,OC是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2)BO为入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OA为反射光线,是反射角,反射角大小为。(3)折射光线是OC,是折射角,折射角大小为【分析】光的反射中,反射角 = 入射角(找对称角定法线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空气→玻璃,折射角小 );光线方向:入射(射向界面 )、反射(返回原介质 )、折射(进入新介质 );反射角、折射角均是 “与法线的夹角”,而非与分界面的夹角。(1)如图所示,由于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是界面,是法线。根据折射规律,空气中的角大,故左侧是空气,玻璃在分界面右侧,OC是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2)BO为入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OA为反射光线,是反射角,反射角大小为。(3)折射光线是OC,是折射角,折射角大小为五、计算题(本大题2小题,共13分)要求要写公式,带单位运算。22.(2024八上·连州期中)慧光中学黄同学做了一个测量自己走路平均速度的实验。他先设定好起点与终点,测出起点与终点处的距离为100m,利用电话手表测量自己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为90s。请完成:(1)写出速度公式;(2)写出速度公式中每个符号的意思及所用的国际主单位;(3)求出他走路的平均速度。【答案】(1)(2)v: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国际主单位是米每秒(m/s); s: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国际主单位是米(m); t:时间,表示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长短,国际主单位是秒(s)。(3)黄同学走路的平均速度【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因此,速度公式为:。对应公式中符号,牢记速度、路程、时间的物理含义及国际主单位。规范代入公式计算,注意结果的单位和有效数字 。(1)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因此,速度公式为:。(2)在速度公式中,每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国际主单位: v: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国际主单位是米每秒(m/s); s: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国际主单位是米(m); t:时间,表示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长短,国际主单位是秒(s)。(3)黄同学走路的平均速度23.(2024八上·连州期中)连州市二中李同学与父母到乡下游玩,李同学对着大山大喊一声,历时3s他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求:(1)写出速度公式;(2)3s内李同学的喊声传播的距离;(3)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答案】(1)(2)由速度公式可得,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vt=340m/s×3s=1020m(3)喊声从李同学处传到高山再反射回来被李同学听到,所以3s是声音传播一个来回的时间,声音传播来回的总路程为s=1020m,则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为【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解析】【分析】 回忆速度的基本公式;利用速度公式变形s=vt,结合已知的速度和时间,计算 3s 内声音传播的路程;分析出 3s 是声音往返的时间,求出声音单程传播时间,再用s=vt算出李同学到高山的距离。(1)由速度的定义可知,速度公式为。(2) 3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vt=340m/s×3s=1020m(3)声音传播来回的总路程为s=1020m,则李同学离高山的距离为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3小题,共19分)24.(2024八上·连州期中)连州的同学积极开展家庭实验,通过做实验学物理。如图所示为北山中学八13班小馨同学用一把吉他做家庭实验,研究弦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1)为了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她控制弦的长度和 相同,用同样力度分别拨动最细的弦和最粗的弦, (选填“细”或“粗”)弦音调高。(2)接着,小馨用手按住细弦的某位置,改变弦的长度,再用同样力度拨动细琴弦,这是为了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 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弦的音调与 有关。(3)接着,小馨将最细的弦放松一点,用同样力度拨动最细的弦,发现这根弦在紧的时候比松的时候音调要 (选填“高”或“低”),这说明弦的音调与弦的 有关。(4)整个实验过程,小馨都灵活应用了物理学 研究方法。【答案】(1)松紧程度;细(2)长度;弦的长度(3)高;松紧程度(4)控制变量法【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解析】【解答】 (1)研究 “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需控制弦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控制变量法 ),改变粗细。弦越细,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用同样力度拨动时,细弦音调高 。(2)用手按住细弦改变长度,控制了弦的粗细、松紧程度相同,改变的是长度,因此是研究弦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实验结论:弦的音调与长度有关(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弦放松后,振动频率变低,音调变低;紧时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此过程控制了弦的粗细、长度相同,改变的是松紧程度,说明弦的音调与松紧程度有关 。(4)整个实验中,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粗细、长度、松紧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根据 “控制变量法”,明确研究某一因素(粗细、长度、松紧 )时,需控制其他因素(长度、松紧;粗细、松紧;粗细、长度 )不变,再结合 “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分析结论;识别实验中 “单一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 的逻辑,判断为控制变量法 。(1)[1][2]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粗细、长度、材料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材料一定时,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弦的长度和松紧相同,改变弦的粗细,越细的弦发出的音调越高。(2)[1][2]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控制弦的粗细和松紧相同,改变弦的长度,越短的弦发出的音调越高,得到结论:弦的音调与弦的长度有关。(3)[1][2]根据上述分析,研究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的关系,应控制弦的粗细和长度相同,改变弦的松紧,越紧的弦发出的音调越高,得到结论: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有关。(4)整个实验过程,小馨都灵活应用了控制变量法。25.(2024八上·连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激光笔、平面镜、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可沿中缝折叠)、白板:(1)如图甲所示,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2)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①平面镜水平放置,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 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可知: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归纳出的结论更具有 性。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① 30° 30°② 45° 45°③ 60° 60°③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到反射后的光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光路是 的;(3)反射有两种,一种是镜面反射,一种是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讲台上的物理老师,是属于 反射,老师身上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答案】(1)下(2)同一平面内;相等;普遍;可逆(3)漫【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解答】 (1)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入射角增大,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因此光屏上的光斑向下移动。(2)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将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当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时,纸板B上能呈现反射光束(不在同一平面则无法呈现,验证 “三线共面” )。由表中数据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用另一束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逆着原入射光方向射出,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讲台上的物理老师,是因为老师身上发生了漫反射(漫反射的特点是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能使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集中,只能在特定方向看到强光 )。【分析】(1):通过 “入射光与平面镜夹角” 和 “入射角” 的关系(夹角减小→入射角增大 ),结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判断反射光线移动方向;(2):①依据 “三线共面” 的反射规律,确定纸板 B 需与 A 在同一平面;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理解多次实验的 “普遍性” 目的;③通过 “逆射光的路径”,判断光路可逆;(3):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结合 “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的现象,判断为漫反射 。(1)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入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增大,由此可知,此时光屏上的光斑向下移动。(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需要确保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纸板B绕接缝ON向前或向后翻折时,只有纸板B和纸板A在同一平面内时,纸板B上才能呈现反射光束。[2][3]由表中数据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4]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个现象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26.(2024八上·连州期中)阅读短文,完成问题:(同学们,答案在材料中,经过推理可得正确答案)物体的颜色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白云……各种物体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无法进入人眼,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能进入人眼,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例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没有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根据你刚才的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光照在蓝色衬衣上后,只有 色的光被反射,而其他的颜色的光均被衬衣 ,所以衬衣呈现出蓝色。白色的物体能反射 的光,而黑色物体能吸收 的光。(2)绿色蔬菜不喜爱 的光。(3)只用红光照射蓝色上衣,上衣呈 色。【答案】(1)蓝;吸收;所有颜色;所有颜色(2)绿色(3)黑【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解答】 (1)白光照在蓝色衬衣上,根据 “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就呈现什么颜色”,蓝色衬衣只能反射 蓝 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衬衣吸收(被吸收的光无法进入人眼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各种色光都反射,混合后呈白色 );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无反射光,呈黑色 )。(2)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主要反射的是绿光,则绿光对植物生长无用,所以绿色蔬菜不喜爱绿色的光。(3)蓝色上衣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只用红光照射时,红光被蓝色上衣吸收(无蓝光可反射 ),没有光反射进入人眼,因此上衣呈 黑 色。【分析】(1):依据短文 “物体反射什么色光,就呈现什么颜色;吸收其他色光”,直接对应填空;(2):绿色蔬菜反射绿光,吸收其他光→ 吸收的是绿光以外的光;(3):蓝色上衣只能反射蓝光,红光照射时被吸收,无反射光,呈黑色 。(1)[1][2][3][4]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所决定的。白光是复色光,白光照在蓝色衬衣上,蓝色衬衣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衬衣呈现蓝色。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2)植物是不透明的,植物呈现绿色,说明植物主要反射的是绿光,则绿光对植物生长无用,所以绿色蔬菜不喜爱绿色的光。(3)只用红光照射蓝色上衣,由于蓝色上衣只能反射蓝光,不能反射红光,所以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则上衣呈黑色。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学生版).docx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