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
理解生产力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动力,如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进步推动原始农业产生,进而促使私有制、阶级出现和国家形成。
认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如井田制与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的适配性,以及分封制、宗法制对早期国家统治秩序维护的作用。
(二)时空观念
准确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北京人距今约 70-20 万年)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 7000-5000 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再到夏商西周(夏约 BC2070-BC1600、商约 BC1600-BC1046、西周 BC1046-BC771)的时间序列。
结合地图掌握不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空间分布,如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 “满天星斗” 式分布及向中原核心汇聚的趋势,夏商西周统治范围的拓展。
(三)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史料(元谋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良渚古城城墙与玉琮、甲骨文、二里头遗址)和文献史料(《史记》《竹书纪年》),实证中华文明 “上下五千年” 的历史,如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反驳 “中华文明仅 3500 年” 的观点。
学会 “二重证据法”,如结合甲骨文卜辞与《史记 殷本纪》印证商朝历史的真实性,理解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四)历史解释
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 “多元一体” 特征,即各地区文化遗存(如仰韶文化粟作、河姆渡文化稻作)各具特色,又通过交流融合形成文化共同体,最终以中原为核心发展。
阐释早期国家制度的演变逻辑: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创新,理解不同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适配性及局限性(如分封制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
(五)家国情怀
通过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自豪感,认同 “炎黄子孙”“华夏一体” 的文化共识。
认识早期国家制度(如 “敬天保民” 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原教案一致,两课时分别聚焦不同重点)
第 1 课时重点: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河姆渡、红山、龙山、良渚文化)及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早期特征。
第 2 课时重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早期国家的治理特征及经济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与原教案一致,分课时突破)
第 1 课时难点:分析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内在逻辑,理解良渚文化如何实证 “国家雏形”。
第 2 课时难点:辨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理解 “家国同构” 的政治文化内涵;客观看待夏朝存在的学术争议。
四、教材分析(与原教案一致,明确两课时对应教材段落)
第 1 课时:对应教材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部分,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是理解 “早期国家产生背景” 的基础。
第 2 课时:对应教材 “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 部分,聚焦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与发展,是对 “文明起源” 的延续与深化。
五、学情分析(与原教案一致,分课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 1 课时:学生对 “石器时代” 认知较模糊,需通过大量文物图片和地图降低抽象性;
第 2 课时:学生对 “制度” 概念理解困难,需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具象化。
教法选择
第 1 课时:侧重 “史料展示法”(文物、地图)和 “小组合作探究法”(填写文化遗存表格);
第 2 课时:侧重 “问题辩论法”(夏朝存在争议)和 “角色扮演法”(分封制运作)。
七、教学策略选择及设计(分课时细化)
第 1 课时:以 “文明要素” 为线索,通过 “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萌芽)→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雏形)” 的递进,引导学生理解 “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第 2 课时:以 “制度演变” 为线索,通过 “夏朝(制度初创)→商朝(制度发展)→西周(制度成熟)” 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 “早期国家治理的优化”。
八、教学过程(总时长:80 分钟,分 2 课时)
第 1 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 —— 石器时代(40 分钟)
(一)导入新课:情境设问,激发兴趣(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PPT 中的两组冲突性材料:
材料 1:国际学界质疑 ——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 “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商后期(3500 年);某版《世界上下五千年》未列入中国早期文明。
材料 2:中国实证 ——2019 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其 “代表了距今 5000 年前后中国长江下游的早期国家形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 “中国文明起源标志新方案”(生产力、阶级、王权、都邑、政体)。
提问:“国际学界的质疑有何依据?中国为何能以良渚古城反驳?今天我们从‘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寻找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分组讨论 “国际学界质疑的核心”(缺乏 5000 年 “文明三要素” 实证)和 “良渚的突破点”(都邑、王权、政体),自由发言。
带着 “石器时代如何孕育文明” 的疑问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 “学术争议” 强化探究欲,紧扣 PPT 核心素材,为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实证文明” 铺垫,落实 “家国情怀”。
(二)新课讲授:石器时代的文明演进(30 分钟)
1. 旧石器时代:人类起源与文明萌芽的基础(10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PPT 中的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标注元谋人(云南)、北京人(北京)、金牛山人(辽宁)等遗址,提问:
“这些遗址的空间分布有何共同特征?(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为何会呈现这一特征?(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便于采集渔猎)”
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PPT 图)和北京人复原头像、打制石器图片,补充材料:“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层,厚达 6 米,证明已会控制用火”,提问: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与生产工具匹配的生活方式有哪些?(采集、渔猎、群居、用火)”
“从‘用火’这一行为来看,旧石器时代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会改造自然,为文明萌芽奠定基础)”
总结: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300 万年 - 1 万年)是 “人类起源阶段”,生产力低下(打制石器),以采集渔猎为生,群居生活,遗址 “江河孕育” 特征明显,为后续农业文明发展提供地理基础。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小组讨论 “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派代表发言;
结合文物图片和材料,分析 “生产工具 - 生活方式 - 文明基础” 的关联,记录关键结论(如 “用火→改造自然→文明萌芽”)。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和文物,培养 “时空观念”;通过 “用火” 的深度分析,落实 “唯物史观”(生产力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2. 新石器时代:文明要素的逐步形成(20 分钟)
教师活动
阶段 1: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 7000-5000 年)—— 农业与定居的出现(8 分钟)
发放 PPT 中的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对比表”,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 PPT 图片(仰韶文化彩陶、姜寨聚落复原图、河姆渡文化水稻遗址、养蚕缫丝工具),分组填写(4 分钟):
文化遗存 地区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磨制石器 种植粟、饲养家畜 定居(姜寨聚落)、使用彩陶 母系氏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磨制石器(骨耜)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定居(干栏式房屋)、使用黑陶 母系氏族
展示学生表格,点评并追问:“仰韶文化的‘粟’与河姆渡文化的‘稻’,反映了怎样的文明特征?(南北差异,多元起源)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定居生活,为私有制产生奠定基础)”
阶段 2: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5000 年左右)—— 国家雏形的出现(12 分钟)
展示 PPT 中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图片: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积石冢(象征神权);
龙山文化:蛋壳陶(薄如蛋壳,反映手工业专业化);
良渚文化:古城城墙(周长 6.3 公里,反映社会动员能力)、反山墓地(随葬品差异:M12 墓出土玉琮王 700 余件,平民墓仅几件陶器)、玉琮(刻有神人兽面纹,象征王权)。
小组合作探究(6 分钟):结合 PPT 材料和恩格斯名言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标志是阶级存在和公共权力设立”,讨论 “良渚文化是否具备国家雏形?请从‘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力’两方面举证”。
引导学生总结:
阶级分化:墓葬随葬品差异(贵族墓玉琮、平民墓简陋)→私有制产生;
公共权力:古城城墙(需要组织大量人力修建)、玉琮(权力象征)、祭坛(神权与王权结合)→区域性政体出现。
补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论:“距今 5000 年左右,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进入文明阶段”,呼应导入环节的 “文明实证”。
学生活动
填写对比表,通过 “仰韶 - 河姆渡” 对比,理解 “多元起源”;
观察良渚文化图片,小组讨论并列举 “阶级分化”(墓葬差异)和 “公共权力”(城墙、玉琮)的证据,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结合探源工程结论,明确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早期国家的孕育期”。
设计意图
通过 “表格对比” 培养归纳能力;通过 “良渚实证” 深化 “史料实证” 素养;通过 “文明要素分析” 突破 “国家雏形形成” 的难点。
(三)巩固小结:梳理脉络,提炼特征(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PPT 中的 “石器时代文明演进时间轴”:
旧石器时代(300万-1万年):打制石器→采集渔猎→原始人群

新石器时代早期(7000-5000年):磨制石器→农业萌芽→母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晚期(5000年左右):专业化手工业→阶级分化→国家雏形
提问:“从石器时代的演进来看,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核心特征?(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以农业为基础)”
学生活动
结合时间轴,回顾本课知识点,绘制 “石器时代文明要素关系图”(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文明特征);
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特征,记录关键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强化 “时空观念”;通过 “关系图” 落实 “唯物史观”;为第 2 课时 “早期国家形成” 铺垫。
(四)作业布置(第 1 课时)
基础作业:完善课堂填写的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表格”,标注各遗存的 “文明贡献”(如河姆渡文化 “水稻种植”);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思考 “除良渚文化外,红山文化的祭坛和积石冢能证明哪些文明要素?”(下次课分享)。
第 2 课时: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夏商西周(40 分钟)
(一)复习导入:衔接旧知,引出新课(3 分钟)
教师活动
回顾第 1 课时核心:“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等文化已出现国家雏形,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夏朝,是如何正式建立的?它与‘万邦时代’有何区别?”
展示 PPT 中的 “从部落到国家” 示意图(五帝时期 “万邦林立”→夏朝 “统一王朝”),引出本课主题:“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与发展”。
学生活动
回答 “国家雏形的标志”(阶级分化、公共权力),回顾良渚文化的实证;
带着 “夏朝如何建立制度” 的疑问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
衔接第 1 课时,形成 “文明起源→国家形成” 的逻辑链,降低认知断层。
(二)新课讲授:早期国家的制度演变(32 分钟)
1. 夏朝:早期国家的制度初创(8 分钟)
教师活动
学术争议探究:展示 PPT 中的两组史料:
文献史料:《史记 夏本纪》“禹传子,家天下”;《竹书纪年》“夏后氏启,禹之子,伐有扈氏,作《甘誓》”;
考古史料:二里头遗址(距今约 3800-3500 年)出土宫殿基址、青铜礼器、铸铜作坊(未发现文字)。
组织 “小辩论”(4 分钟):“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正方:存在(文献 + 考古遗址);反方:存疑(缺乏文字实证)”。
总结:夏朝(约 BC2070-BC160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 “制度突破” 体现在:
政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启继禹位,“公天下”→“家天下”);
治理:中央设 “卿士” 等职官,地方间接统治部落(PPT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文化:《夏小正》历法雏形,为后世历法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分组扮演 “正方”“反方”,结合 PPT 史料辩论,明确 “史料实证需‘多重印证’”;
记录夏朝的 “制度突破”,理解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国家” 的转型。
设计意图
通过 “辩论” 培养 “历史解释” 素养;通过 “制度突破” 分析,落实 “唯物史观”(社会形态转型)。
2. 商朝:早期国家的制度发展(10 分钟)
教师活动
政治制度:展示 PPT 中的 “商朝内服外服示意图”(内服:王畿地区,商王直接统治;外服:方国,间接统治),结合材料(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外服方国隶属关系不稳固,视商国力盛衰而定”),提问:
“内服与外服的统治方式有何差异?(直接 vs 间接)这种制度的优势和隐患是什么?(优势:扩大统治范围;隐患:方国叛乱,如商末周部落崛起)”
文化实证:展示 PPT 中的甲骨文图片(如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和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象征军事权力),提问:
“甲骨文是什么?它为何能证明商朝是‘信史’?(成熟文字,印证《史记》商史)”
“从甲骨文‘占卜’内容和青铜礼器来看,商朝政治有何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经济补充:展示 PPT 中的井田制示意图(“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和司母戊鼎图片,说明 “商朝农业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象征权力)”。
学生活动
分析 “内服外服制” 的利弊,绘制 “商朝统治结构简图”(商王→内服官员→外服方国);
观察甲骨文卜辞,尝试翻译并分析 “妇好伐羌” 反映的商朝军事状况,理解 “信史” 的内涵;
记录商朝 “政治 - 经济 - 文化” 的核心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 “示意图 + 甲骨文”,培养 “史料实证”;通过 “制度利弊分析”,深化 “历史解释”。
3. 西周:早期国家的制度成熟(14 分钟)
教师活动
分封制:角色扮演 + 填表探究(6 分钟)
角色扮演:选取 5 名学生分别扮演 “周王”“王族诸侯(鲁)”“功臣诸侯(齐)”“先代贵族诸侯(杞)”,根据 PPT 中的《史记 周本纪》分封材料(“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模拟 “周王分封” 场景(周王宣布分封对象、权利与义务,诸侯表态);
分组填表:结合角色扮演,填写 “西周分封制表格”(PPT 模板):
分封制内容 具体说明
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疆域
分封对象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诸侯义务 朝觐述职、镇守疆土、随王出征、交纳贡赋
积极影响 加强周王统治,促进文化认同,开发边远地区
消极影响 诸侯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
宗法制:示意图分析(4 分钟)
展示 PPT 中的 “宗法制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提问:
“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又是政治隶属)”
“宗法制与分封制有何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基础)”
礼乐制:案例分析(4 分钟)
展示 PPT 中的 “西周礼乐制度案例”:“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天子驾六,诸侯驾四”;
提问:“礼乐制的作用是什么?(维护等级秩序,防止僭越,巩固分封制和宗法制)”
总结西周 “家国同构” 特征:“家庭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结合,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学生活动
参与角色扮演,直观理解分封制的 “权利 - 义务” 关系;
结合示意图,分组讨论 “宗法制如何解决继承矛盾”,明确 “嫡长子继承制” 的稳定性;
分析 “礼乐制案例”,理解 “等级秩序” 的维护机制,记录 “分封制 - 宗法制 - 礼乐制” 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 “角色扮演” 具象化制度;通过 “示意图” 降低抽象性;突破 “家国同构” 的难点,落实 “历史解释”。
(三)巩固小结:对比归纳,提炼特征(3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PPT 中的 “夏商西周制度对比表”,引导学生填写并总结:
朝代 政治制度 核心特征
夏朝 世袭制 制度初创,权力初步集中
商朝 内服外服制、神权王权结合 统治范围扩大,制度发展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制度成熟,家国同构
提问:“早期国家的治理有何共同特征?(神权与王权结合、血缘与政治结合、等级森严、权力逐步集中但未高度集权)”
学生活动
填写对比表,回顾本课制度演变;
总结早期国家治理特征,绘制 “制度演变逻辑图”(初创→发展→成熟)。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表强化 “历史解释”;通过 “逻辑图” 落实 “时空观念”。
(四)作业布置(第 2 课时)
基础作业:完善 “夏商西周制度对比表”,补充经济文化成就(如商朝甲骨文、西周井田制);
拓展作业:结合本课内容,撰写短文《良渚古城与西周分封制: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早期体现》(200 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分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 —— 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 万 - 1 万年)
遗址:元谋人(170 万,南)、北京人(70-20 万,北)
特征: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用火→文明萌芽基础
分布:黄河、长江流域(江河孕育)
二、新石器时代(1 万 - 2000 年)
早期(7000-5000 年):仰韶(粟、彩陶)、河姆渡(稻、养蚕)→多元起源、农业萌芽
晚期(5000 年左右):红山(祭坛)、良渚(古城、玉琮)→阶级分化、国家雏形
核心特征: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以农为本
第 2 课时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夏商西周
一、夏朝(BC2070-BC1600)
制度:世袭制(启继禹位)、中央职官
特征: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制度初创
二、商朝(BC1600-BC1046)
政治:内服外服制(直接 + 间接统治)、神权王权结合
文化:甲骨文(信史)、青铜业发达
特征:制度发展,统治范围扩大
三、西周(BC1046-BC771)
制度:分封制(权利 + 义务)、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礼乐制(等级)
特征:制度成熟,家国同构
四、早期国家治理共同特征
神权与王权结合、血缘与政治结合、等级森严
十、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分 2 课时)
第 1 课时:使用 PPT 插入 “良渚古城三维复原动画”(1 分钟),让学生直观感受 “都邑规模”;插入 “石器演变对比视频”(打制→磨制),理解生产力进步;
第 2 课时:使用 PPT 插入 “西周分封制动态示意图”(点击诸侯封地可显示 “分封对象”“义务”);插入 “甲骨文卜辞互动游戏”(学生点击甲骨文,显示对应现代汉字和含义)。
十一、教学反思(分 2 课时)
第 1 课时反思
优势:通过大量文物图片和地图,降低了 “石器时代” 的抽象性;“良渚实证” 探究充分,落实了 “史料实证” 素养;
不足:部分学生对 “国家雏形” 的理解仍模糊,需在第 2 课时通过 “夏朝制度” 对比强化;
改进:下次课可增加 “良渚玉琮与西周玉礼器的关联”,体现文明延续性。
第 2 课时反思
优势:“夏朝争议辩论”“分封制角色扮演”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制度对比表” 帮助梳理脉络;
不足:“宗法制” 的 “大宗小宗关系” 仍有学生理解困难,需增加 “家族家谱” 案例;
改进:后续可结合 “清明节祭祖” 等现实案例,深化 “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