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2.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时空坐标】【概念解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区别“民族革命”是指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其主要革命对象是外国的侵略势力。“民主革命”是指反抗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运动,其主要革命对象是本国的封建势力。“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基础知识】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学习聚焦】拉丁美洲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一)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1.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独立的火种。(根本原因)2.经济: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3.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4.外部条件:①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②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二)拉美独立运动的概况1.第一阶段:19世纪初 民族独立运动地域 时间 结果法属海地 1804 1804年海地独立,建立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西属拉美 1826 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葡属巴西 1822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君主制补充: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拉美实际上仍是半殖民地。政体方面,除巴西以外的拉美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主革命运动(1)背景: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内忧外患)。内忧: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①政治: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②经济:经济模式落后(大土地所有制,种植园经济)。外患:①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②美国:门罗宣言|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大棒政策。补充:美国的拉美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将拉美视为其势力范围,实施“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门罗主义其实质是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是美国企图建立它在美洲地区的统治并且与欧洲列强争霸的宣言。)考迪罗制度——独立后的拉美各国(除巴西外)都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政治上各国普遍出现了军事独裁者(考迪罗:军官或地主集团首领)的统治,考迪罗(军阀独裁)主义盛行。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2)概况①巴西:1889年,废除奴隶制度和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②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墨西哥宪法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拉美独立运动第二阶段特点: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三)拉美独立运动的特点1.革命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2.革命任务具有反封建和反殖民压迫双重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是首要任务。3.革命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4.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是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以战争形式实现独立。5.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并有所发展,政治上,”考迪罗“主义盛行)(四)拉美独立运动的评价(1)积极:获得独立;传播观念;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①结束了西、葡等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②奠定了拉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沉重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2)消极:战争破坏;军事独裁制;大地产制;不平等。革命具有不彻底性,没有铲除封建主义,只完成了民族独立,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名词阐释】门罗宣言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非殖民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这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上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球的政治影响,从而有利于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名词解释】大棒政策1904年12月6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其实质是加强对拉美的侵略。其特征是武力威胁、外交讹诈。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名词阐释】金元外交20世纪初,美国运用外交政策推动经济扩张,将附带苛刻条件的投资渗透进拉美,扼住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反对,塔夫脱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和“每个外交官都是推销员”的口号,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塔夫脱认为通过海外投资一样可以帮助美国实现向海外扩张的目标,但事实上,“金元”只是对“大棒”的补充,美国的对外政策仍然离不开“大棒”。【深化探究】北美独立战争后,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美国形成了,而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拉美地区却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为什么?1.拉美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彼此贸易往来很少,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缺乏共同经济基础。2.拉美地域过于广阔,彼此间交通又非常不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大封建主据地自雄,阻碍统一。3.人民群众根据几百年来深受压迫的经验,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所疑惧。4.语言,习俗,心理差异很大。二、亚洲觉醒【学习聚焦】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进一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意识也不断发展;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也进一步唤醒了亚洲,终于形成了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新局面。——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一)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1.政治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2.经济上: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列强侵略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3.思想上: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启蒙思想的传播。(二)性质: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三)概况: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失败告终1.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08年)(失败)①建立政党: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②确定目标: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③革命高潮:1908年,由英国殖民当局逮捕提拉克引发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④意义: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2.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年)(失败)①时间:1905—1911年。②成果: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③结果: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④影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知识拓展】伊朗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及评价1.失败原因:①立宪派缺乏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真正动员组织人民群众,造成自身力量弱小;②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2.评价:①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特色;②沉重打击了伊朗封建势力,标志着伊朗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是伊朗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二十世纪初亚洲革命浪潮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亚洲开始觉醒,走向争取民主的自觉的政治斗争时代。3.中国辛亥革命(1911年)①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②地位: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③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三)亚洲的觉醒的特点1.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3.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4.新的力量:某些国家工人阶级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5.斗争形式: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6.斗争结果:都取得一定成果,多以失败告终;形成了被压迫民族在斗争中相互支援的局面。(四)亚洲的觉醒的历史意义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列宁《亚洲的觉醒》思考:如何理解列宁这段话?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亚洲人民作为反帝力量登上国际斗争舞台,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3.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5.推动了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6.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7.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非洲的抗争【学习聚焦】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一)背景: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②非洲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二)形式:武装斗争(三)概况1.埃及抗英斗争(1882年)(失败)(1)表现:①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起埃及的民族意识。②1882年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2)结果: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2.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年)(失败)(1)爆发: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2)特点:持续近20年,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3)结果:起义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894—1896年)(成功)(1)领导者:孟尼利克二世(埃塞俄比亚皇帝)(2)纲领文献:《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3)重要战役:阿杜瓦战役(1896年3月)是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略的决定性战役。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国家。(4)结果:1896年打败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四)非洲抗争的特点1.形式: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主要形式,但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是旧式的反侵略斗争2.规模:有组织、规模大、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3.领导:领导者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几乎是封建统治阶级或者是传统社会的统治者,斗争水平相对落后)4.宗教色彩浓厚:宗教在号召、组织民众中发挥重要作用。5.政党:非洲第一个政党出现,近代民族意识觉醒。6.群众基础:动员广发群众,群众基础较好。7.结果:反抗的过程和结果有所不同,但都是争取民族独立思考: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③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④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知识拓展】有观点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是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起点,而非终途。请阐述其合理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是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并进行民主革命的兴起阶段。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亚非拉的宰割、奴役,固然是一种不公正、不正常的现象,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要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但独立后的国家要致力于探索发展民族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努力寻找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才是独立之本,发展之源。【知识拓展】正确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民主运动1.从运动性质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运动。2.从斗争纲领和口号看:描绘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前景的新蓝图,如印度国大党提出的民族平等和自治要求,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3.从运动主要力量看: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体,如印度孟买工人总罢工,改变过去以农民为主体的状况。4.从运动发展趋势看:经过了从改革到革命的发展过程。5.从斗争形式看:出现新式和旧式民族运动并存的状况。如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都未超出旧式民族运动范围。【能力提升】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比较与历史意义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原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领导 力量 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 资产阶级、工农力量 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代表 运动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运动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以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意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原因 各个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