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辽、西夏、金、元统治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由“并立”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本课教材分为“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和“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子目,主要讲述了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建立、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除正文外,辅助系统包括插图5幅、“学习聚焦”4条、“史料阅读”2处、“历史纵横”“问题探究”“学习拓展”各1条、“注释”14条,可谓图文并茂,但因记述时间跨度较长,政权交错并立,无明确承袭关系,叙述头绪较乱,对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明确表达。不方便展开教学。且最重要的是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学生容易陷入民族狭隘误区:传统的中国等同于汉族政权,忽视少数民族政权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贡献。 因此本课设计对照课标,本课将以此作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阅读史料,多角度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政治上拓展了中国的版图,丰富了中国的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中心北定;经济上推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思想上促进了“大中国”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本课在部编本《义务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有所涉及,但是由于时隔三年,学生大多印象不深。且我所带班级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平时涉猎较少,兴趣浓度较低。但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补充相关史料,同时需要提升教学设计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达成课标要求。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课教材记述时间跨度较长,政权交错并立,无明确承袭关系,叙述头绪较乱,因此在涉及面本课时,着力寻找线索力图串联本课,后决定采取以耶律家族为线索,选择了耶律家族的多位代表人物串联本课,聚焦辽夏金元统治的四个半世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冲突中融合,战争与议和、借鉴与创新起伏叠合中,耶律家族不仅亲身经历,并且积极推动辽、金、元的统治者逐渐接受汉族统治方式,他们自身的身世沉浮,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民族互动与交融的历程,由此成为我们管窥那个时代的一面独特镜子。 为落实唯物史观与培养家国情怀,教师不仅以耶律家族为线索串联,增强课堂的人文性,并且着力打破学科壁垒选择了多学科材料:以岳飞与完颜亮的诗词作导,在讲解具体的辽夏金元政治制度的时期,教师选择了地理学科知识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讲解历史地图,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以此落实育人的根本目的。五、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金元的政权建立、都城建设、统治时间等基本史实。 2. 通过史料分析探究辽夏金元的“因俗而治”及其地方行政制度,初步感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智慧,并认识其在多元一体国家制度建设上所作的贡献。 3.通过了解辽夏金元都城的基本特征,探究诸政权都城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其深刻的历史意蕴,体悟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性物化载体所体现的历史价值,思考历史与现实关系,初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素养。六、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各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设及成就;理解元朝行省制的重要意义。 难点:正确看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与文化成就,认同各少数民族政权对 “崖山之后大中国”的形成所作的重要贡献。七、教学过程[导入:岳飞《满江红》和完颜亮《题临安山水》] 教师: 岳飞所作的这首《满江红》抒发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其中胡虏指——金朝,胡虏是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而同一时期的金朝完颜亮也在扬州表明心迹: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意图统一华夏,兴国百业,二者的壮志相同,但不同的是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国正统。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以中原政权、华夏汉族政权为“中国”,两宋的中国正统不容质疑,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违反了传统的“中国”观念,尽管他们自称中国,但常常被视为攀附冒充,在中国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自称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在少数,他们到底是夷狄政权还是都是中国?为何针对这一时期,后人甚至发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论断?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耶律家族的潮起潮落回看辽夏金元统治下中国历史的波峰波谷。 [设计意图]以岳飞与完颜亮的诗词作比,提出疑问:双方都胸怀统一大志,且都以自身为正统自居,你是否认同金朝政权的正统性?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兴趣浓度,引入本课。 [新课教学] 一、夷狄中国?复数中国? (一)辽:南、北面官制 材料: 教师:这是位于内蒙古某生态园旅游区的一个雕塑,身骑骏马,手握良弓,英姿勃发。正是辽朝的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是与鲜卑族同源的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以游牧、渔猎为生活,所以由雕塑可见耶律阿保机善于骑射,但是比起过人的骑射功夫,耶律阿保机勇谋兼备,善于治军用兵,以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建立契丹国,次子耶律德光青出于蓝,继任后继续拓展版图面积,并改国号为辽。结合地理知识,这条红线是什么?有何意义? 学生: 400mm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游牧地区和农耕区域的分界线。 教师:400mm等降水量线与长城有重合之处,可见辽此时已经越过了长城,进入中国的农耕区,已经不同于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益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这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因此国家治理方式也与前两类国家有所不同,但是如何治理幅员辽阔且拥有两种经济形态的国家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契丹给出的答案是——南北官面制。 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元]脱脱:《辽史》卷45《志第十五·百官志一》 探究:依据材料,总结南、北面官的职能与制度特点。 学生:职能——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特点——不以民族为标准,而以地理空间为线,因俗而治。 材料: 材料: 过渡:为了应对北宋的威胁,辽朝联合处于同一时空之下的西夏共同抗宋。辽朝第6位皇帝耶律隆绪将自己的女儿兴平公主嫁与元昊。那西夏由何而来? (二)西夏:一官二称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完善: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民族政权,唐朝后期因为首领助平黄巢有功,授夏州节度使,并赐姓李,李元昊剔除唐朝所赐国姓,而改称“元昊”,元昊 1038年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教师:已知400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游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由图可见也穿过西夏统治区域,因此西夏的的统治区域内也是两种经济形态并存,那西夏的制度有何特点? 学生:仿制北宋,创制民族称谓。 [设计意图] 史料选择尽量多元,图文并茂,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且减少视觉疲劳。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讲解历史地图,学生调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渗透地理环境对于制度建设、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以此落实育人的根本目的。 过渡: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民族政权, 1038年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那西夏为何将国号定于夏?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完善:西夏国号大夏,又称为“大白高国”。根据中国阴阳五行学说,金为白,在土之后,而大唐就是以土德建国,元昊此举无疑是以大唐为续统,将自己纳入华夏正统序列之中。 教师:无独有偶,出生于晚唐时期的耶律阿保机,面对唐朝的分崩离析,颇有“中国之志”,力图一统天下,因此自建国伊始,辽人就自称为“炎黄子孙”,辽道宗时期,有人给他解读论语,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辽道宗说:吾闻北极之下为中国,此岂其地邪?心理上都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是中国,乃至华夏正统。 过渡:但是(耶律家族)一统天下的中国之志终究并未实现,1125年,金灭辽,辽朝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是其统一中国的大志并未消散在历史云烟之中。 (三)金:猛安谋克制 教师:金太祖攻取辽中京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因此辽并未停止脚步,两年后,也就是1127年金灭北宋,随后迁都燕京。辽进入中原只占据了北部的农耕区,现在金已深入中原腹地。 材料: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探究:可见疆域依旧跨越游牧与农耕区,金朝统治者如何应对疆域变化? 学生:猛安谋克制度 教师追问:什么是猛安谋克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量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壮丁出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猛安谋克)“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勉励)之道也。” ——[元]脱脱:《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学生:兵农合一 基层制度 教师:南北面官制藩汉分治,在空间上分离,那猛安谋克制度就是制度在空间上的合一,胡汉相劝,有利于民族融合。 过渡:金朝入主中原,受汉族影响更深,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基本继承了唐宋制度,并且深深被中华智慧所吸引。 材料:世宗问公:“朕读《贞观政要》,见魏征忠谏,恨不能与之同时。”公上言曰:”愿陛下惩艾前弊,开忠谏之路,以同下情,则天下幸甚!” ——《故金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 》 教师:金世宗读《贞观政要》时,在言语中流露出了对魏徵的赞赏,实际上透露出他对唐太宗式君主的向往。材料中的公——耶律家族第八代耶律履,其本人博学多才,通六经、百家之书,对儒学造诣颇深,因此深受金世宗赏识。当世宗发出如此感叹之时,耶律履委婉劝谏,希望他能够做唐太宗式的明君,展现了一代儒士积极辅国的形象,金世宗与耶律履之间生动的展现了两位分属不同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材料:不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 ——(金)赵秉文《淦水集》卷20 材料:“他能遵行尧舜之道”。 ——朱熹《朱子语类》卷133 教师:因为他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大定之治”。金世宗也被称为“小尧舜”。尧舜本是中原政权所推崇的圣君贤主,而金世宗是女真族,那是谁称呼他为尧舜?当时的百姓或者后世史学家——说明认同他为中国。此时,金朝的统治者不再只是自我认同为中国,也逐渐得到了他者的认同。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你认为辽、夏、金是“夷狄政权”还是“复数中国”? 学生活动。 材料:诸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在本质上都展现出内聚性特征——“战”则是统一之战,“和”则是“君臣”、“叔侄”之和,始终处于“一个中华”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之中。 ——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教师:所以在400年的政权并立中,战争时间不过50余年,诸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在本质上都展现出内聚性特征——“战”则是统一之战,“和”则是“君臣”、“叔侄”之和,始终处于“一个中华”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之中。 [设计意图] 在讲解三各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建设时,都向学生介绍了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不纠缠于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形成此种心理的原因,只阐述史实。不断的冲刷学生的固有观念,再以探究活动为捻,第一次引爆学生思维,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深化家国情怀。初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过渡:既然辽宋夏金时期已然是复数中国的状态,那为何南宋灭国,蒙古终结辽宋夏金时代,建立元朝。为什么被评价为“崖山之后无中国”? 中原大地至此已无中国了吗?让我们跟随耶律家族的脚步找寻答案。 [设计意图] 学生初步改变观念,认同辽、夏、金三大少数民族政权的正统性,但紧接着引入网络观念:崖山之后无中国,再次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疑问:为何疆域辽阔的元朝被排除再正统政权之外?层层推进第二次引爆学生思维,进行课堂的第二环节。 二、崖山之后无中国? 教师:在崖山海战前,蒙古已经征战几十年,相继攻破西辽、灭夏及灭金、收吐蕃,兼并大理。此时耶律家族的第九代——耶律履的儿子耶律楚材刚刚步入仕途,17岁时已经博览群书,精通经史,还旁通天文、地理、律例、术法及释老医卜之说。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1218年,元太祖铁木真在行宫召见耶律楚材,很是欣赏这个具有儒家风度的年轻人,耶律家族自此开始了在蒙元的政治生涯,耶律楚材历仕三朝,一直坚持以儒治国,成吉思汗曾经对窝阔台说 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耶律楚才也不负所望,力促窝阔台汉改革蒙古屠城旧制,挽救汴京内170万人口,改革税制,力促统治者恢复农田,劝课农桑,稳定社会秩序,他反复其提出的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思想,深受铁木真欣赏,窝阔台汗宣布设立中书省管理国家大事。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先告知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在元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儒家思想贯穿于统治政策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耶律楚材继承了辽代以来形成的汉契一体的大 中华观,坚持华夷一体的民族观。他所制订的各项政策与法令,实行于有元一代,为元朝的统治巩固打下了基础。 过渡:此时耶律家族到了第十代——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子承父业,领中书省事,时年23岁。“能通诸国语。精敏绝伦”在忽必烈一朝受到重用。经历70多年的征服,草原骑士用奔腾的战马丈量出地跨欧亚的超大疆域,如何治理是个难题,以至忽必烈发出“大哉乾元 何以为治”的感叹。 材料:“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 材料:“ 乙巳,立山东诸路行中书省,以中书左丞相耶律铸 、参知政事张惠等行省事 。 ” ——《元史》卷五《世祖本纪二》 教师:综合许衡和蒙古藩王的建议,忽必烈一边沿袭唐朝中书省,一边创建了行中书省,1265年,立山东诸路行中书省,耶律铸行省事。 材料: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探究:行省长官的权力如何? 学生: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 探究: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为何未重蹈唐藩镇割据的覆辙?(行省制意义) 学生: 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融合; 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教师总结:权力大而不专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 探究:结合教材P62与材料,归纳元代治理边疆的措施?并概括特点。 学生:特点——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教师总结:中国虽有改朝换代,却再也没有分裂。这得益于辽以来元朝所开创的统一草原和农耕的新模式,得益于元朝的所开创的以行省制为基础的大一统秩序和柔性的多元化原则。 [设计意图]元朝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制度的重要制度之一,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何行省官员身份高、职权广,但是元朝在行省制下却并未出现分裂局面?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制度建设的成功性与重大意义,理解古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深化学生国家认同感。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崖山之后无中国”? 学生:元朝丰富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拓展了中国疆域;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民族高度融合。因此“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教师辨析概念: 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不意后世被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加以利用,从而得出“中华忠义血性之优良民族文化基因崖山之战而丧失殆尽”的结论。 [设计意图]所选取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所学内容,补充了一则元朝对于民族融合推动材料,培养学生以所学论证网络观点,提升历史解释能力,第三次推动学生思考,深化认同民族政权对多民族统一封建中国所做的重要贡献,瓦解学生的狭隘民族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达到本课的授课目标。 总结: 聚焦辽夏金元统治的四个半世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冲突中融合,战争与议和、借鉴与创新起伏叠合,展现了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塑造了多元共辉的历史画卷。而正是因为“中国”认同,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才形成了今天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当今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就无法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对“一个中华”的认同始终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没有前途可言的。六、教学反思耶律家族不仅亲身经历,并且积极推动辽、金、元的统治者逐渐接受汉族统治方式,他们自身的身世沉浮,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民族互动与交融的历程,由此成为我们管窥那个时代的一面独特镜子。本课以此为线索贯穿全课,并针对课标要求及高考评价体系,有意识的进行学科融合,培养综合性人才。在备课方面遇到了第一个问题是本人的才疏学浅,对本课历史的了解较少,所以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备课负担较重,虽启示我要深耕专业,但若作为日常课,负担不轻;在授课中遇到了第二个问题,我虽精心推敲了逐字稿的每一个字,设计了每一个环节,这堂课也如预期在45分钟内完成,但是整堂课难免会落得仓促,课堂容量太大;第三个问题是通观全课,可见学生活动并不少,但我依旧觉得教师占比成分略大,当然这可以改善但是难以避免,因为学生并不熟悉耶律家族,教师选择以人生经历串联本课自然是要介绍人物背景,希望我可以能够在以后的授课中摸索,逐渐平衡师生关系。1 /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