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单元期中期末素养提升卷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素养提升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扩散的是( )A.尘土飞扬 B.云瀑缭绕 C.落叶缤纷 D.寒梅暗香【答案】D【解析】A.尘土飞扬是宏观物体产生的现象,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云瀑缭绕,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落叶缤纷,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寒梅暗香,能闻到梅花香,是因为有花香的“原子”飘到我们鼻子里,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为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中子和质子又是由夸克构成的。如图所示是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按尺度从大到小排序的是( )A.原子 夸克 原子核 B.电子 原子 原子核C.原子 原子核 夸克 D.夸克 原子 核原子【答案】C【解析】由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微粒,还有比它更小的粒子,比如夸克;故ABD不符合,C符合。故选C。3.如图,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 )A.质量极大,体积极小 B.质量极小,体积极小C.质量极大,体积极大 D.质量极小,体积极大【答案】A【解析】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是个很大的空间,所以原子核的体积小,质量大。故选A。4.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科学家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模型.下列图中与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最相似的是(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答案】D【解析】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通常被称为行星模型或核模型。这个模型将原子描述为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结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类似于太阳,集中了几乎所有的质量和正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类似于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5.190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做“用一束高速α粒子(质量接近氦原子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轰击非常薄的金箔”的实验,如图所示。大量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的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极少数α粒子的运动方向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别α粒子甚至原路返回。在此实验基础上,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 )A.质量极小,体积极大 B.质量极小,体积极小C.质量极大,体积极大 D.质量极大,体积极小【答案】D【详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占有很小的体积但质量很大,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不计。故选D。6.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部分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小部分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慢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答案】D【解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温度越低时,分子运动越慢。所以当热水大部分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小部分变成了红色。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我们直接用肉眼看不见,我们可以通过教室里听课的我们(图乙)、课间时教室里的我们(图甲)、操场上奔跑的我们(图丙)来形象的认识分子的运动,呈现物质的三种状态。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图对应物质的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B.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在不断的运动C.分子的不同运动情况,与物质呈现的状态有关D.哈尔滨的春天,百花齐放,蜜蜂闻香采蜜是因为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答案】A【解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可知,固态物质分子间的间距最小、气体物质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处于中间,因此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故A错误,符合题意;B.根据扩散现象可知,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于不同物态的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因此运动情况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蜜蜂闻香采蜜是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8.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下方可以挂起重物,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答案】B【解析】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甚至下方挂一重物也不分开,说明铅块之间存在着引力,进而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9.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答案】A【解析】由示意图可知,质子和中子构成了b,而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所以b为原子核,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了原子,所以c是核外电子,原子构成了分子,所以a是原子。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 下列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破镜不能重圆是由于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B.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C. 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动,说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D.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物体摩擦过程中会在表面产生出电荷【答案】A【解析】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没有达到分子力作用范围,即由于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故A正确;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不是说明原子核可再分,故B错误;C.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故C错误;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转移,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电荷,故D错误。故选A。11.如下图所示,①~⑧代表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则我们居住的星球是( )A.⑦ B.⑥ C.⑤ D.③【答案】B【解析】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从内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对应地球是⑥,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为了探索宇宙,我们发射了各种航天装置和探测装置,下列装置中距离地球最远的是( )A.天问一号火星车 B.气象探空气球 C.天宫空间站 D.鹊桥号环月卫星【答案】A【解析】ABCD.天问一号火星车在火星上超出了地月系,气象探空气球在大气层以内,天宫空间站刚出大气层绕地球运转,鹊桥号卫星在月球周围,所以上述设备或航天器的活动范围最远的是天问一号火星车,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全选对的得3分)13.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仅存在分子引力,不存在分子斥力B.图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图丙:其中一瓶是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应在B瓶中装二氧化氮气体D.图丁: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答案】AD【解析】A.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B.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因此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图丙:其中一瓶是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应在B瓶中装二氧化氮气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丁: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是因为在力的作用下,海绵间的孔洞变小,与分子间间隙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D。14.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B.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D.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答案】BCD【解析】AC.卢瑟福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采用的是模型法,图乙是原子的模型,故A错误,C正确;B. 由未与原子核撞击的粒子的轨迹看,它们与原子核相互排斥,带正电,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故B正确;D. 粒子的散射现象的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故D正确。故选BCD。三、填空题(本大题有9小题,每空1分,共31分)15.如图所示,波兰天文学家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理论,引领人们逐渐认识到,宇宙是一个 的天体结构系统。 【答案】 哥白尼 有层次【解析】近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日心说”。物理学家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理论,则使人们能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天体运动,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16.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 (选填“原子”或“原子核”)是有结构的。科学家对其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 模型。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我们,根据这一现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答案】原子 核式结构 远离【解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有结构的。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当星系的光谱向长波长的方向偏移时,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17.观察“从粒子到宇宙”一章中的四幅图,图甲四月的校园樱花飘香,这是______现象,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会粘在一起,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______;图丙中的汤姆生发现了______(填写粒子名称);图丁为______(填科学家名)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答案】扩散 引力 电子 卢瑟福【解析】校园樱花飘香,是由于桂花中的芳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的鼻腔,引起嗅觉,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图中两个铅块磨光后,压在一起就会粘住,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与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类似于行星绕日的运动。18.新雨初降,我们能够闻到空气中雨水混杂着泥土的芬芳,这是 现象,如图剪纸画反映的是过去东北的风俗——“窗户纸糊在外”,用浆糊能将窗户纸糊在木格子窗上,是利用分子间存在 。【答案】 扩散 引力【解析】我们能够闻到空气中雨水混杂着泥土的芬芳,这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用浆糊能将窗户纸糊在木格子窗上,是利用分子间存在引力。19.江南特色小吃青团是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馅料后蒸制而成。蒸熟的青团会散发出清香味是______现象,说明分子在做________。筷子夹起青团时粘性十足,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答案】扩散 不规则运动 引力【解析】蒸熟的青团会散发出清香味扩散到空气中的现象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不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筷子夹起青团时粘性十足,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20.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选填“A”或“B”)瓶,这样做主要是避免 对实验产生影响。实验中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②、③、④,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实验进行得最快,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上瓶中气体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 B 重力 A瓶内出现红棕色气体 ④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变大【解析】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将其放在上瓶,它可能会因为重力作用而下沉,而不是通过扩散作用进入下瓶。因此,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下瓶(B瓶),这样做主要是避免重力对实验产生影响。实验中,如果下瓶中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到了上瓶中,那么上瓶中的气体颜色将会变红。因此,根据上瓶气体颜色变红的现象,可以知道气体发生了扩散。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也就越明显。在给定的实验温度中,30℃是最高的,因此在30℃下实验进行得最快。由于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到了上瓶中,上瓶中的气体密度将会因为二氧化氮的加入而变大。21. 如图甲所示,往试管装进一半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加盖密封后静置一段时间。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明显减小,此现象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如图乙所示,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一滴大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端午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粽叶飘香”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答案】 间隙 引力 无规则运动【解析】由于分子间有间隙,所以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明显减小。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粽叶飘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22.如图所示,雪白的梨花绽放美不胜收,空气中弥漫着梨花的香气,这是______现象,这种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______(加剧/减缓)。人们在观赏的时候发现树叶上的露珠可以保持近似球形,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答案】扩散 加剧 引力【解析】空气中弥漫着梨花的香气,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的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剧。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叶上的露珠可以保持近似球形,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23.如图所示是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分布图.请回答:(1)地球是太阳的 星,月亮是地球的 星.(2)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8km,太阳光传播到地球需要 秒?美国研制的代号为X-43A的新型无人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飞机,其速度为声速的10倍,假设新型无人机以这个速度飞行,从地球到太阳需要多少年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请你对这种飞行方式的可行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行 卫 (2) 500s 1.4年 无人机携带的燃料有限,且不便于补充.【解析】(1)地球是太阳的行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2)太阳光传播到地球的时间:t= =500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飞机的速度v=10×340m/s=3400m/s,飞机从地球到太阳的时间:t1= =44117600s≈1.4年,这些飞行方式不可行,飞机携带的燃料有限,且不便于补充,真空中燃料不能燃烧.四、作图与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8分)24.(3分)用弹簧测力计拉玻璃板,玻璃板的下表面与水面接触未分开,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请作出此时玻璃板受力的示意图。【答案】如图所示【解析】此时玻璃板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下的分子引力、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点都在重心,如图所示:25.(5分)试根据表中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直径约/km 5000 12000 12735 7000 140000 120000 52000 50000离日距离/(×106 km) 60 108 150 230 780 1400 2900 4500绕日周期约/年 0.25 0.6 1 1.9 12 29 84 165自转周期约 59天 243天(逆向) 23小时56分 24.5小时 10小时 10.25小时 11小时 16小时平均温度约/ ℃ 350(正面)、-170(背面) 480(表面) 22 -23 -150 -180 -210 -220(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的是 星;自转速度最快的是 星.(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行星离日越远,绕日周期越 ,它们的表面平均温度越 .(3)金星的年和日的特别之处是 .【答案】(1) 水 木 (2) 长 低 (3) 年短日长【解析】(1)由表格可以看出,水星直径最小,故其体积最小;木星自转周期最短,故自转速度最快;(2)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这是离太阳越来越远的顺序,发现绕太阳周期越来越长,表面平均温度越来越低;(3)金星的一年相当于地球的0.6年,一天相当于地球的243天,故年短日长;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1分,共16分)26.(5分)小明在“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他猜想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种类有关;(1)在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温度是否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热水、温水和冷水,用三个滴管同时往三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热水最先全部变红,温水其次,冷水最后变红。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如下表是小明设计的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的记录表格。①请将表格中a、b的内容填写完整。a. ;b. ;次数 a 液体质量 液体种类 全部变红所需时间t/min b1 相同 相同 酒精2 水3 盐水②同组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原因是 ,改正方法是: 。【答案】 (1)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 (2) 液体温度 液体扩散快慢 液体体积不同,无法通过全部变红所需时间反映液体扩散的快慢 通过相同时间比较变红体积的大小反映液体扩散的快慢【解析】(1)热水最先全部变红,温水其次,冷水最后变红,温度越高,变红的速度越快,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2)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应控制液体温度相同,故a是液体温度;b是液体扩散快慢。实验时应该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而液体体积不同,所以无法通过全部变红所需时间反映液体扩散的快慢;改正方法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较变红体积的大小反映液体扩散的快慢。27. (5分)观察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操作如下,将一段粗熔丝(俗称保险丝)用刀斜着切成两段。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如图所示,观察两段熔丝是否会被拉开。我们会观察到,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后两段熔丝没有被拉开。(1)据此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2)实际操作中,我们选择粗熔丝且用刀斜着切的目的是: 。(3)下列现象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与实验中能出的结论相同的是_________。A.铅板与金板压在一起,几年后铅和金相互渗透B.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了C.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吊起一个钩码D.铁球很难被压(4)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为更好的理解和判断物体间引力和斥力,我们建立了分子力模型,如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减少时表现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分子力模型也有其缺点,请写出其中一点 。【答案】(1)引力;(2)见解析;(3)C;(4)斥力,不能表示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解析】(1)先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再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时,观察到两段熔丝并不会被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2)用刀斜着切的目的是增大横截面积,增加相互作用的分子数目,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使实验现象更明显。(3)A.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而铅和金相互渗透,说明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热水温度高,分子运动约剧烈,扩散变快,故B不符合题意;C.铅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可以在下方悬挂一个钩码,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也不会分开。故C符合题意;D.铁球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分子力模型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分子间距离减少时表现为斥力,分子力模型缺点是不能表示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28.(6分)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1)图a和图d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图d中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应该使用 (选填“温水”或“冷水”);(2)图b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3)图c实验现象,水倒入酒精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表明分子间存在 ;(4)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的分布特点,丙图是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下的分子分布特点。物质从甲图所示状态变化到丙图所示状态时,分子间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温水;(2)e;(3)空隙/间隙;(4)气态,变小【解析】(1)图a和图d都属于扩散运动,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所以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应该使用温水。(2)图b和图e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将玻璃板提起来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铅块可以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分开。(3)图c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4)由图可知,乙中分子排列紧密有序,所以是固态,甲中分子相对杂乱,所以是液态,丙中分子间间距最大,所以是气态,由甲到丙,即从液态转化为气态,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小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5分)29.(5分)如图1所示,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 模型。这种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或“建构模型”)法;(4)根据以上的现象分析,以氢原子为例,正确的模型是图2中的 。【答案】(1)原子核(2) B (3) 核式结构 建构模型 (4) C【解析】(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叫建构模型法。(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0.(5分)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里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和女儿一起完成的花朵折纸。在水膜试验中,如图甲,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如图乙),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表面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就像你要把弹簧拉开些,弹簧反而表现具有收缩的趋势。由于分子间作用,液体会产生使表面尽可能缩小的力,这个力称为“表面张力”,水膜形成的本质原因是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与固体接触处,也有奇妙的现象。先后向一块洁净的璃板上和一块涂了石蜡的玻璃上滴一滴水,晃动玻璃板,洁净的玻璃板上这滴水散开,石蜡上的则是滚来滚去(如图丙)。像这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的现象叫作浸润;如果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作不浸润。所以水能浸润玻璃,但水不能浸润石蜡。当液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时,液体能够浸润固体。反之,液体则不浸润固体。(1)液体表面比内部的分子距离 (选填“大”、“小”)。(2)水滴在石蜡表面时,水和石蜡的相互作用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如图所示,金属框上阴影部分表示肥皂膜。它被棉线分割成 a、b 两部分。若将肥皂膜的a 部分用热针刺破,棉线的形状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A B C D(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 B CA.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自由来往而不陷入水中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B.清晨的露珠看起来近似球状主要是因为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C.小木块能够浮于水面上是液体表面张力与其重力平衡的结果(5)如图丁是酱油滴在A、B 两种材料表面的油滴形状。小明发现倒酱油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酱油沿着瓶口流到瓶子外面,他认为选用材料 B 做酱油瓶的瓶口就能保持瓶子清洁。结合材料,他选择的理由是 。【答案】(1)大;(2)小于;(3)D;(4)A;(55)见解析【解析】(1)由文章可知,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则液体表面比内部的分子距离大。(2)当液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时,液体能够浸润固体。反之,液体则不浸润固体。水不能浸润石蜡,说明水和石蜡的相互作用小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由于分子间有引力,液体会使表面尽可能缩小,所以若将肥皂膜的a部分用热针刺破,b部分会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4)A.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自由来往而不陷入水中靠的是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由于表面张力,水面上形成一层有弹性的薄膜,昆虫的重量还不足以压破这层膜,所以可以在水面上自由来往,故A正确;B.由于分子间有引力,液体会使表面尽可能缩小,所以清晨的露珠看起来近似球状主要是因为液体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C.小木块浮于水面上,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和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故选A。(5)由图可知酱油与B材料不浸润,所以选用材料B做酱油瓶的瓶口就能保持瓶子清洁。31.(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黑洞与宇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台巨大的虚拟望远镜,其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该望远镜“拍照”的重点黑洞对象之一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迅速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核心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也被压缩了。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是宇宙众多天体的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点在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不同星体远离我们的速度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即v=Hs,式中H为一个常数,称为哈勃常数。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1)在银河系中心的天体是( )A.中子星 B.太阳 C.黑洞 D.恒星(2)假设一艘宇宙飞船靠近黑洞,它的质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在黑洞形成的过程中,密度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类比得出速度、密度单位的方法,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 )A.米(m) B.秒() C.米() D.秒(s)(5)由v=Hs及我们所学的速度公式,假设某星体在宇宙大爆炸后远离我们的时间为t,其计算式t= (用“哈勃常数H”表示)。【答案】(1)C;(2)不变;(3)变大;(4)B;(5)【解析】(1)根据短文 “该望远镜‘拍照’的重点黑洞对象之一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 A’” 可知,在银河系中心的天体是黑洞,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由于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物态和位置、体积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假设一艘宇宙飞船靠近黑洞时,它的质量会不变。(3)根据短文知道“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所以,在黑洞形成的过程中,密度会变大。(4)不同星体远离我们的速度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即v=Hs,由此可知,则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秒﹣1(s﹣1),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由v=Hs及我们所学的速度公式可得:v=Hvt,因此假设某星体在宇宙大爆炸后远离我们的时间为t,其计算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单元期中期末素养提升卷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素养提升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扩散的是( )A.尘土飞扬 B.云瀑缭绕 C.落叶缤纷 D.寒梅暗香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中子和质子又是由夸克构成的。如图所示是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按尺度从大到小排序的是( )A.原子 夸克 原子核 B.电子 原子 原子核C.原子 原子核 夸克 D.夸克 原子 核原子3.如图,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 )A.质量极大,体积极小 B.质量极小,体积极小C.质量极大,体积极大 D.质量极小,体积极大4.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科学家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模型.下列图中与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最相似的是(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5.190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做“用一束高速α粒子(质量接近氦原子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轰击非常薄的金箔”的实验,如图所示。大量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的运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极少数α粒子的运动方向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别α粒子甚至原路返回。在此实验基础上,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 )A.质量极小,体积极大 B.质量极小,体积极小C.质量极大,体积极大 D.质量极大,体积极小6.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部分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小部分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慢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7.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我们直接用肉眼看不见,我们可以通过教室里听课的我们(图乙)、课间时教室里的我们(图甲)、操场上奔跑的我们(图丙)来形象的认识分子的运动,呈现物质的三种状态。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图对应物质的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B.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在不断的运动C.分子的不同运动情况,与物质呈现的状态有关D.哈尔滨的春天,百花齐放,蜜蜂闻香采蜜是因为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8.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下方可以挂起重物,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9.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10. 下列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破镜不能重圆是由于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B.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C. 地球等行星绕太阳运动,说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D.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物体摩擦过程中会在表面产生出电荷11.如下图所示,①~⑧代表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则我们居住的星球是( )A.⑦ B.⑥ C.⑤ D.③12.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为了探索宇宙,我们发射了各种航天装置和探测装置,下列装置中距离地球最远的是( )A.天问一号火星车 B.气象探空气球 C.天宫空间站 D.鹊桥号环月卫星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全选对的得3分)13.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仅存在分子引力,不存在分子斥力B.图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图丙:其中一瓶是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应在B瓶中装二氧化氮气体D.图丁: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14.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B.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D.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三、填空题(本大题有9小题,每空1分,共31分)15.如图所示,波兰天文学家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理论,引领人们逐渐认识到,宇宙是一个 的天体结构系统。 16.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 (选填“原子”或“原子核”)是有结构的。科学家对其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 模型。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我们,根据这一现象,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年前的一次大爆炸。17.观察“从粒子到宇宙”一章中的四幅图,图甲四月的校园樱花飘香,这是______现象,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会粘在一起,这个现象证实了分子间存在______;图丙中的汤姆生发现了______(填写粒子名称);图丁为______(填科学家名)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8.新雨初降,我们能够闻到空气中雨水混杂着泥土的芬芳,这是 现象,如图剪纸画反映的是过去东北的风俗——“窗户纸糊在外”,用浆糊能将窗户纸糊在木格子窗上,是利用分子间存在 。19.江南特色小吃青团是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馅料后蒸制而成。蒸熟的青团会散发出清香味是______现象,说明分子在做________。筷子夹起青团时粘性十足,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20.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 (选填“A”或“B”)瓶,这样做主要是避免 对实验产生影响。实验中根据 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②、③、④,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实验进行得最快,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上瓶中气体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1. 如图甲所示,往试管装进一半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加盖密封后静置一段时间。混合后酒精和红水的总体积明显减小,此现象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如图乙所示,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会自动结合成一滴大水珠,此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端午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粽叶飘香”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22.如图所示,雪白的梨花绽放美不胜收,空气中弥漫着梨花的香气,这是______现象,这种运动会随气温的升高而______(加剧/减缓)。人们在观赏的时候发现树叶上的露珠可以保持近似球形,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23.如图所示是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分布图.请回答:(1)地球是太阳的 星,月亮是地球的 星.(2)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8km,太阳光传播到地球需要 秒?美国研制的代号为X-43A的新型无人机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飞机,其速度为声速的10倍,假设新型无人机以这个速度飞行,从地球到太阳需要多少年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请你对这种飞行方式的可行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四、作图与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8分)24.(3分)用弹簧测力计拉玻璃板,玻璃板的下表面与水面接触未分开,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请作出此时玻璃板受力的示意图。25.(5分)试根据表中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直径约/km 5000 12000 12735 7000 140000 120000 52000 50000离日距离/(×106 km) 60 108 150 230 780 1400 2900 4500绕日周期约/年 0.25 0.6 1 1.9 12 29 84 165自转周期约 59天 243天(逆向) 23小时56分 24.5小时 10小时 10.25小时 11小时 16小时平均温度约/ ℃ 350(正面)、-170(背面) 480(表面) 22 -23 -150 -180 -210 -220(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的是 星;自转速度最快的是 星.(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行星离日越远,绕日周期越 ,它们的表面平均温度越 .(3)金星的年和日的特别之处是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1分,共16分)26.(5分)小明在“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他猜想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的质量和液体的种类有关;(1)在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温度是否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在三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热水、温水和冷水,用三个滴管同时往三个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热水最先全部变红,温水其次,冷水最后变红。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如下表是小明设计的探究液体扩散快慢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的记录表格。①请将表格中a、b的内容填写完整。a. ;b. ;次数 a 液体质量 液体种类 全部变红所需时间t/min b1 相同 相同 酒精2 水3 盐水②同组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原因是 ,改正方法是: 。27. (5分)观察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操作如下,将一段粗熔丝(俗称保险丝)用刀斜着切成两段。使两段粗熔丝的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然后把一端悬挂起来,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如图所示,观察两段熔丝是否会被拉开。我们会观察到,在另一端挂个较轻的物体后两段熔丝没有被拉开。(1)据此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2)实际操作中,我们选择粗熔丝且用刀斜着切的目的是: 。(3)下列现象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与实验中能出的结论相同的是_________。A.铅板与金板压在一起,几年后铅和金相互渗透B.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了C.两个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吊起一个钩码D.铁球很难被压(4)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为更好的理解和判断物体间引力和斥力,我们建立了分子力模型,如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减少时表现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分子力模型也有其缺点,请写出其中一点 。28.(6分)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1)图a和图d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图d中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应该使用 (选填“温水”或“冷水”);(2)图b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3)图c实验现象,水倒入酒精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小,表明分子间存在 ;(4)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的分布特点,丙图是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下的分子分布特点。物质从甲图所示状态变化到丙图所示状态时,分子间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5分)29.(5分)如图1所示,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3)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 模型。这种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或“建构模型”)法;(4)根据以上的现象分析,以氢原子为例,正确的模型是图2中的 。30.(5分)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里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和女儿一起完成的花朵折纸。在水膜试验中,如图甲,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如图乙),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表面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就像你要把弹簧拉开些,弹簧反而表现具有收缩的趋势。由于分子间作用,液体会产生使表面尽可能缩小的力,这个力称为“表面张力”,水膜形成的本质原因是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与固体接触处,也有奇妙的现象。先后向一块洁净的璃板上和一块涂了石蜡的玻璃上滴一滴水,晃动玻璃板,洁净的玻璃板上这滴水散开,石蜡上的则是滚来滚去(如图丙)。像这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的现象叫作浸润;如果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作不浸润。所以水能浸润玻璃,但水不能浸润石蜡。当液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的相互作用比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时,液体能够浸润固体。反之,液体则不浸润固体。(1)液体表面比内部的分子距离 (选填“大”、“小”)。(2)水滴在石蜡表面时,水和石蜡的相互作用 (选填“大于”、“小于”、“等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3)如图所示,金属框上阴影部分表示肥皂膜。它被棉线分割成 a、b 两部分。若将肥皂膜的a 部分用热针刺破,棉线的形状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A B C D(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 B CA.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自由来往而不陷入水中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B.清晨的露珠看起来近似球状主要是因为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C.小木块能够浮于水面上是液体表面张力与其重力平衡的结果(5)如图丁是酱油滴在A、B 两种材料表面的油滴形状。小明发现倒酱油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酱油沿着瓶口流到瓶子外面,他认为选用材料 B 做酱油瓶的瓶口就能保持瓶子清洁。结合材料,他选择的理由是 。31.(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黑洞与宇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台巨大的虚拟望远镜,其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该望远镜“拍照”的重点黑洞对象之一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迅速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核心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也被压缩了。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是宇宙众多天体的一种,“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点在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不同星体远离我们的速度与它到我们的距离s成正比,即v=Hs,式中H为一个常数,称为哈勃常数。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1)在银河系中心的天体是( )A.中子星 B.太阳 C.黑洞 D.恒星(2)假设一艘宇宙飞船靠近黑洞,它的质量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在黑洞形成的过程中,密度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类比得出速度、密度单位的方法,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数H的单位是( )A.米(m) B.秒() C.米() D.秒(s)(5)由v=Hs及我们所学的速度公式,假设某星体在宇宙大爆炸后远离我们的时间为t,其计算式t= (用“哈勃常数H”表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素养提升卷(原卷版).doc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素养提升卷(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