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上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卷(01)考试范围(1-4章)(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上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卷(01)考试范围(1-4章)(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单元期中期末素养提升卷
【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上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卷(01)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在这个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智能设备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如图所示,小华同学正在与智能音箱对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C.智能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能区分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和人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2.分别敲响标有“256Hz”的甲音叉和标有“512Hz”的乙音叉,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如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振动得比乙音叉快;
B.甲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比乙小;
C.图a对应的波形图对应甲音叉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两只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3. 图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成功进入地球大气层,开始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
B.宇航员认为自己是静止,是以返回舱为参照物
C.以“神舟大伞”为参照物,返回舱是运动的
D.宇航员认为自己是静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4. 在某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m远的目的地,它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速度大小为4m/s B. 乙的速度大小为2m/s
C. 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多1s D. 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2s
5. 一束绿色激光从箱体的一端照射向另一端,箱体中装有某透明液体,激光束的光路图如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液体一定不均匀
B.该实验说明,光在液体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C.仅改为用红色激光,红色激光在该液体中可能沿直线传播
D.该实验中,绿色激光在液体中沿曲线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6.夜晚汽车在两种路面行驶时的光路图,不正确的是(  )
A.干燥路面发生光的漫反射,驾驶员看路面更亮些
B.对面来车上的驾驶员看干燥路面能看清路况
C.干燥路面发生光的反射,潮湿路面不发生光的反射
D.照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用视力表检测视力时要求被测者指明图案“E”两缺口朝那个方向,如看到“Ш”图案则指向自己上方。小芳同学面对视力表时看到的图案为“E”,如图若小芳面对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该图案的像时,她应指向她自己的那个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  )
A.上 B.下 C.左 D.右
8.如图所示,“七桥风月”是济南大明湖扩建后的新八景之一,由鹊华、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秋柳七座景观桥构成。以下能正确反映人看见桥的倒影上M点的光路图是(  )
A.B. C.D.
9.如图所示,體泉湖景区风景如画,素有渭北高原的“杭州西湖”之美誉。用手机查看體泉湖风景时,手机上的彩色画面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这三种色光是(  )
A.红、黄、蓝 B.红、绿、紫 C.红、绿、蓝 D.红、黄、绿
10. 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d C.c D.a、b、c、d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7.5cm<f<15cm;
B.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12. 如图所示,该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进行绘制的科学家是开普勒
B.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
C.远处景物通过物镜成缩小的像
D.①是物镜,②是目镜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全选对的得3分)
13. 图中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能甲车向左,乙车向右运动 B.可能甲车向右,乙车向左运动
C.可能甲车静止,乙车向右运动 D.可能甲车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14.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B.光在白纸板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其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C.若将一束光沿BO方向射到镜面上O点,则反射光将不会沿OA方向射出
D.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
15.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
B.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3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6.(新情境 )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口技艺人主要模仿声音的 ,模仿的口技声是通过 传到听众耳中的。如图所示虽然艺人挡在屏风后看不见但现场观众能通过艺人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7. 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 而发声;奶奶在客厅听豫剧《花木兰》选段时,正在写作业的小明将房门关起来并拉上窗帘,这是在
减弱“噪声”。
18.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______的,航天员B是_______的。
19.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圆形物体的直径 cm;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0.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另一种方法是 。若甲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乙物体在7s内通过的路程为80m,运动较快的是 物体。
21.用久了的黑板会发生“反光”现象,这是因为发生了 的缘故(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将 移动(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
22. 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能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能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大小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判断的依据是 。
23.如图是小美拍摄的一张荷花照片,在照片上能看到三朵荷花,水面上方的荷花、莲叶上的“荷花”和水中的“荷花”。其实,莲叶上的“荷花”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影子”;水中的“荷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若水面下降,水中的“荷花”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如图甲所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利用了光的 原理。如乙图所示,光会聚的A点 (“是”或者“不是”)该透镜的焦点,该透镜对光线与图乙虚框中透镜对光线所起到的作用 (填“相同”或“不同”)。
25.据专家介绍,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爱眼护眼势在必行。如图所示,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成像原理,应佩戴 (选填“丙”或“丁”)图的眼镜进行矫正。
四、作图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6. 如图所示是自制针孔照相机示意图,请用光路图画出物体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
27. 如图是人眼看见A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A'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28. 如图,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请您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9.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30. (9分)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
(1)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 ,这种方法是 ;
(2)小琳发现开关开启时,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3)调大音量,纸团跳得更 (选填“高”或“低”),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4)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均选填“能”或“不能”)
(5)小琳将音乐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时音乐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 (选填“高”或“低”)。
31.(5分)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M是有一面镀膜的玻璃板。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涂镀一层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镀膜后增强了对光的反射,又能保证一定的透光性。
(1)将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放置。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乙所示,在蜡烛A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物体的位置A1,应该在蜡烛B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一侧记下像的位置B1;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对折,发现点B1和A1,B2和A2,B3和A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成像时,① ,② ;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反思实验过程,提出一个质疑:实验中利用玻璃板镀膜的那一面成像,应该在镀膜那一面下边划线,作为平面镜的位置。怎样判断玻璃板哪面镀膜呢?小组同学讨论出一种方法:将铅笔尖分别贴在玻璃板的左右两面,观察到铅笔较清楚的像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镀膜在玻璃板的 (选填“左”或“右”)面。
32. (6分)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先调整 、光屏和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目的是使像成在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时成的像
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3)光具座上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选填“5”“10”或“20”)cm;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线处,然后移动光屏到 cm刻度线处,光屏上可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判断依据是 。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3分)
33. (4分)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如下表所示。已知在长为1700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声相隔4.66s(此时气温约为15℃)。问:
(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金属管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34.(4分)一司机驾驶桑塔纳牌轿车于上午8时正从甲地进入“京沪高速”入口处时看到路边立有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司机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8时30分,问:
(1)轿车从入口处行驶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km?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快从乙地到达泰安的时间是多少h?
35.(5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到达公园参加活动,途中有一半路程骑得慢,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求:(1)小明从家门口到公园的平均速度;
(2)小明骑得较快的一半路程的速度;
(3)小明若全程都用较快的速度,从家门口到公园所用的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单元期中期末素养提升卷
【情境化·新趋势】初中物理沪科2024版八全册上学期期中素养提升卷(01)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在这个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智能设备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如图所示,小华同学正在与智能音箱对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C.智能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能区分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和人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可以传递声音的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因此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区分智能音箱发出的声音和人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2.分别敲响标有“256Hz”的甲音叉和标有“512Hz”的乙音叉,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如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振动得比乙音叉快;
B.甲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比乙小;
C.图a对应的波形图对应甲音叉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两只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C
【解析】AC.相同时间内波数越多说明振动越快,则频率越大,由声波图可知,图a对应甲音叉,图b对应乙音叉。频率表示声音振动的快慢,甲音叉256Hz小于乙音叉512Hz,所以甲音叉振动比较慢,故A错误,C正确;
B.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由声波图可知,图a对应甲音叉,其振幅大于乙的振幅,故甲音叉的响度比乙音叉大,故B错误;
D.音色通过声波图的波纹体现,由波形图可知,甲和乙的波纹相同则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3. 图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成功进入地球大气层,开始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
B.宇航员认为自己是静止,是以返回舱为参照物
C.以“神舟大伞”为参照物,返回舱是运动的
D.宇航员认为自己是静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答案】B
【解析】A.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舱的位置是变化的,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返回舱为参照物,宇航员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故B正确;
C.以“神舟大伞”为参照物,返回舱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
4. 在某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m远的目的地,它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速度大小为4m/s B. 乙的速度大小为2m/s
C. 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多1s D. 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2s
【答案】B
【解析】A.甲运动10m用了4s,速度为
故A错误;
B.乙运动10m用了5s,速度为
故B正确;
CD.甲用了4s,乙用了5s,故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了1s,故CD错误。故选B。
5. 一束绿色激光从箱体的一端照射向另一端,箱体中装有某透明液体,激光束的光路图如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液体一定不均匀
B.该实验说明,光在液体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C.仅改为用红色激光,红色激光在该液体中可能沿直线传播
D.该实验中,绿色激光在液体中沿曲线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答案】A
【解析】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图可知光在该透明液体里传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弯曲,说明该液体是不均匀的,故A正确;
B.本实验中由于液体密度不均匀,导致光在该液体中没有沿直线传播,但并不能说明光在液体中都不能沿直线传播,故B错误;
C.由于该液体不是均匀的,即使将绿色激光改为红色激光,它在该液体中也无法沿直线传播,故C错误;
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液体中时传播的速度稍小一些,但是不可能等于3×108m/s。故D错误。
故选A。
6.夜晚汽车在两种路面行驶时的光路图,不正确的是(  )
A.干燥路面发生光的漫反射,驾驶员看路面更亮些
B.对面来车上的驾驶员看干燥路面能看清路况
C.干燥路面发生光的反射,潮湿路面不发生光的反射
D.照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汽车的光射在干燥的沥青路上,发生漫反射,会有光线进入驾驶员的眼睛,驾驶员看路面更亮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光射在潮湿的沥青路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是平行射出,更多的反射光线进入对面来车上的驾驶员的眼睛,驾驶员会感觉地面很刺眼,看不清路况,所以对面来车上的驾驶员看干燥路面能看清路况,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汽车的光射在干燥的沥青路上,发生漫反射,光射在潮湿的沥青路上,发生镜面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属于光的反射,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照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的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用视力表检测视力时要求被测者指明图案“E”两缺口朝那个方向,如看到“Ш”图案则指向自己上方。小芳同学面对视力表时看到的图案为“E”,如图若小芳面对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该图案的像时,她应指向她自己的那个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  )
A.上 B.下 C.左 D.右
【答案】C
【解析】平面镜成的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小芳同学面对视力表时看到的图案为“E”,如图若小芳面对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该图案的像时,她应指向她自己的左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所示,“七桥风月”是济南大明湖扩建后的新八景之一,由鹊华、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秋柳七座景观桥构成。以下能正确反映人看见桥的倒影上M点的光路图是(  )
A.B. C.D.
【答案】A
【解析】桥的倒影是光线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射入眼睛,人逆着光线看到的是桥上M点在水中的虚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9.如图所示,體泉湖景区风景如画,素有渭北高原的“杭州西湖”之美誉。用手机查看體泉湖风景时,手机上的彩色画面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这三种色光是(  )
A.红、黄、蓝 B.红、绿、紫 C.红、绿、蓝 D.红、黄、绿
【答案】C
【解析】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可以混合成其他各种色光,而这三种色光不可以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称为色光的三原色。手机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 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d C.c D.a、b、c、d
【答案】C
【解析】从四个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是凸透镜,且入射光线是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发出的,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故选C。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7.5cm<f<15cm;
B.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答案】A
【解析】A.由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满足的条件
像距满足的条件
即,
可解得
故A正确;
B.由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
C.成实像时,物与像移动方向相同,即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应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现在成倒立缩小实像,根据光路可逆,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故D错误。故选A。
12. 如图所示,该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进行绘制的科学家是开普勒
B.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
C.远处景物通过物镜成缩小的像
D.①是物镜,②是目镜
【答案】C.
【解析】A.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进行绘制的科学家是伽利略,故A错误;
B.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故B错误;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靠近眼睛的是目镜,离眼睛较远的是物镜,故D错误。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全选对的得3分)
13. 图中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能甲车向左,乙车向右运动 B.可能甲车向右,乙车向左运动
C.可能甲车静止,乙车向右运动 D.可能甲车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答案】BD
【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14.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B.光在白纸板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其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C.若将一束光沿BO方向射到镜面上O点,则反射光将不会沿OA方向射出
D.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
【答案】AB
【解析】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目的之一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分别量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进行比较,所以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故A正确;
B.白纸板的表面粗糙,光在白纸板上发生的是漫反射,同时,可以将光路显示在纸板上,便于实验探究,故B正确;
C.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若一束光沿BO射到镜面上O点,则反射光将会沿OA方向射出,故C错误;
D.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也是通过“平”的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故D错误。
故选AB。
15.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
B.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3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答案】AC
【解析】A.由图知,当物距为24cm时,像距也为24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4cm,则f=12cm,故A正确;
B.当物距u=15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u=3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到30cm处的过程中,从10cm到12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逐渐变大;在12cm处不成像;从12cm到30cm成实像,像逐渐变小,故D错误。故选AC。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6.(新情境 )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口技艺人主要模仿声音的 ,模仿的口技声是通过 传到听众耳中的。如图所示虽然艺人挡在屏风后看不见但现场观众能通过艺人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音色 空气 信息
【解析】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从声音的特性来看,口技艺人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模仿的口技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听众耳中的。
现场观众能通过艺人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获得了人的情绪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7. 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 而发声;奶奶在客厅听豫剧《花木兰》选段时,正在写作业的小明将房门关起来并拉上窗帘,这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 振动 传播过程中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振动而发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把房门关上并拉上窗帘,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18.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______的,航天员B是_______的。
【答案】 静止 运动
【解析】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相对空间站的位置不变,所以,是静止的。
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正在出舱的航天员B相对空间站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19.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圆形物体的直径 cm;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 1 1.20 140
【解析】图中刻度尺每1cm被分割成10小格,每1格为0.1cm,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
圆球左侧对应2.00cm,右侧对应3.20cm,所以圆形物体的直径
图中秒表小圈代表分钟,大圈代表秒,分针指在2min和3min之间,更偏向2min,所以大圈对应的时间是20s,故时间为
20.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另一种方法是 。若甲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乙物体在7s内通过的路程为80m,运动较快的是 物体。
【答案】 比较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甲
【解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的多少;二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用了时间的多少。
甲物体的速度
乙物体的速度
因为v甲>v乙
所以甲物体运动较快。
21.用久了的黑板会发生“反光”现象,这是因为发生了 的缘故(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将 移动(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
【答案】镜面反射 80 向右
【解析】用久了的黑板会发生“反光”现象,这是由于平行光射向黑板,反射光也是平行光,这是镜面反射现象。
由“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可得,入射角为
90°-50°=40°
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4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80°。
当液面发生变化下降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则反射角的大小也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动,如下图所示:
22. 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能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能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大小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不变 平面镜成像中,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解析】由于平面镜成像中,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则通过不同地砖所成的像都有物体大小相同,则像的大小不变。
23.如图是小美拍摄的一张荷花照片,在照片上能看到三朵荷花,水面上方的荷花、莲叶上的“荷花”和水中的“荷花”。其实,莲叶上的“荷花”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影子”;水中的“荷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若水面下降,水中的“荷花”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直线传播 虚 不变
【解析】莲叶上的“荷花”是荷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水中的“荷花”是由于荷花反射的光经过水面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水中“荷花”的大小将不变。
24.如图甲所示,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 镜,利用了光的 原理。如乙图所示,光会聚的A点 (“是”或者“不是”)该透镜的焦点,该透镜对光线与图乙虚框中透镜对光线所起到的作用 (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凸透 折射 不是 不同
【解析】“削冰令圆”,“圆”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
图乙中光线不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推迟会聚,会聚点不是焦点;该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所以该透镜对光线与图乙虚框中透镜对光线所起到的作用不同。
25.据专家介绍,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爱眼护眼势在必行。如图所示, (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成像原理,应佩戴 (选填“丙”或“丁”)图的眼镜进行矫正。
【答案】 乙 丁
【解析】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太长,来自远方的光在视网膜前便会聚了,即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图乙是近视眼的成像原理,所以应佩戴凹透镜,先将光线发散一下,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图丙是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属于凸透镜;而近视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图丁成缩小的像,是近视镜,因此应佩戴丁图的眼镜进行矫正。
四、作图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6. 如图所示是自制针孔照相机示意图,请用光路图画出物体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过A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光屏于A′,再过B点和小孔画出一条光线交光屏于B′,即AB的像为A′B′,如下图所示:
27. 如图是人眼看见A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A'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作像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连接AO并画上箭头,则A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8. 如图,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请您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图中已经过入射点作出了法线,已知入射角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在法线左侧作出反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可以在水中法线的左侧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9.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可知,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如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30. (9分)小琳将几个小纸团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
(1)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 ,这种方法是 ;
(2)小琳发现开关开启时,纸团不断地上下跳动,她断开开关,让扬声器停止播放音乐,纸盆上的小纸团 (选填“还在”或“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3)调大音量,纸团跳得更 (选填“高”或“低”),说明发声体的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4)小琳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 听到声音,但 看到小纸团跳动;(均选填“能”或“不能”)
(5)小琳将音乐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时音乐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 (选填“高”或“低”)。
【答案】(1) 显示纸盆的振动 转换法 (2) 停止 振动
(3) 高 振幅 (4) 不能 能 (5)高
【解析】(1)实验中小纸团的作用是将纸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叫做转换法。
(2)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团会不断地跳动,音乐停止,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越大,纸团跳得更高,说明纸盆的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随振幅的增大而增大,此时他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增大。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小纸团跳动。
(5)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琳将音乐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此时音乐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高。
31.(5分)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M是有一面镀膜的玻璃板。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涂镀一层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镀膜后增强了对光的反射,又能保证一定的透光性。
(1)将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放置。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乙所示,在蜡烛A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物体的位置A1,应该在蜡烛B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一侧记下像的位置B1;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对折,发现点B1和A1,B2和A2,B3和A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成像时,① ,② ;
(4)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反思实验过程,提出一个质疑:实验中利用玻璃板镀膜的那一面成像,应该在镀膜那一面下边划线,作为平面镜的位置。怎样判断玻璃板哪面镀膜呢?小组同学讨论出一种方法:将铅笔尖分别贴在玻璃板的左右两面,观察到铅笔较清楚的像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镀膜在玻璃板的 (选填“左”或“右”)面。
【答案】(1)垂直 (2)靠近 (3)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4)左
【解析】(1)为了便于找到像,将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垂直放置。
(2)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乙所示,在蜡烛A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物体的位置A1,应该在蜡烛B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像的位置B1。
(3)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对折,发现点B1和A1,B2和A2,B3和A3基本重合,结合数学知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4)镀膜那一面,反射效果好为反射面,将铅笔尖分别贴在玻璃板的左右两面,观察到铅笔较清楚的像如图丁左所示,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左侧为反射面,由此可以判断镀膜在玻璃板的左面。
32. (6分)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先调整 、光屏和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目的是使像成在 ;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此时成的像
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3)光具座上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选填“5”“10”或“20”)cm;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线处,然后移动光屏到 cm刻度线处,光屏上可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判断依据是 。
【答案】(1) 烛焰 光屏中央 (2)照相机 (3)10 (4) 80/80.0 折射时光路可逆
【解析】(1)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蜡烛的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因此调整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中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距
u=50.0cm-20.0cm=30.0cm
像距
v=65.0cm-50.0cm=15.0cm

30.0cm>2f
f<15.0cm<2f
解得
7.5cm则光具座上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4)将蜡烛向右移动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线处,物距变为
50.0cm-35.0cm=15.0cm
即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折射时光路可逆可知,此时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30.0cm,则
50.0cm+30.0cm=80.0cm
即移动光屏到80cm刻度线处,光屏上可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3分)
33. (4分)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如下表所示。已知在长为1700m的空金属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声相隔4.66s(此时气温约为15℃)。问:
(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金属管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答案】(1)5s;(2)5000m/s,金属可能为铝
【解析】(1)金属管的长度,当气温约为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金属管另一端需要的时间为
(2)两声相隔4.66s,所以声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为
声在金属中传播速度为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金属可能为铝。
答:(1)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5s;
(3)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000m/s,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铝制成的。
34.(4分)一司机驾驶桑塔纳牌轿车于上午8时正从甲地进入“京沪高速”入口处时看到路边立有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司机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8时30分,问:
(1)轿车从入口处行驶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km?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快从乙地到达泰安的时间是多少h?
【答案】(1)45km,90km/h;(2)2.15h
【解析】解:(1)根据题意可知,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
运动时间为
则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速度最大为100km/h,最快从乙地到达泰安的时间是
答:(1)轿车从入口处行驶到乙地的路程是45km,平均速度是90km/h。
(2)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快从乙地到达泰安的时间是2.15h。
35.(5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到达公园参加活动,途中有一半路程骑得慢,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求:(1)小明从家门口到公园的平均速度;
(2)小明骑得较快的一半路程的速度;
(3)小明若全程都用较快的速度,从家门口到公园所用的时间。

【答案】(1)2.4m/s;(2)6m/s;(3)600s
【解析】(1)由图可知,小明从家门口到公园通过的总路程s=3600m,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由图可知OA段通过的路程s1=1800m,所用时间t1=5min,AB段的路程与OA段的路程相同,但所用时间较长,说明速度较快的是前半程OA段,则较快的OA段的平均速度为
(3)若全程都用较快的速度,从家门口到公园所用的时间为
答:(1)小明从家门口到公园的平均速度2.4m/s;
(2)小明骑得较快的一半路程的速度是6m/s;
(3)小明若全程都用较快的速度,从家门口到公园所用的时间是600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