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我喜欢的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单元定位与课时作用本课选自人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物好朋友》,是单元的核心基础课。单元围绕 “动物” 主题展开,前承 “观察动物特点”,后启 “动物场景创作”“动物手工制作”,本课承担 “建立‘观察 — 表现’关联” 的关键作用 ——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外形、动态、花纹等特征,用线描、涂色等基础美术形式表现 “喜欢的动物”,为后续复杂创作奠定观察与表现基础。(二)教材内容构成教材第 28-31 页围绕 “我喜欢的动物” 呈现三大核心内容:动物特征观察模块:包含 “常见动物高清图片”(如小猫、小狗、小兔、大象、孔雀),标注关键特征(小猫:三角形耳朵、圆眼睛、胡须;孔雀:扇形尾屏、细长脖子),引导学生从 “头 — 身体 — 四肢 — 特殊部位” 拆解观察;学生作品示例模块:展示 3 幅同龄学生作品 ——①线描小猫(用曲线画身体、短线画胡须);②水彩笔涂色小兔(粉色身体、白色肚皮,添加胡萝卜道具);③创意大象(给大象耳朵画花纹、背上画小房子),体现 “写实 — 创意” 的表现梯度;创作提示模块:配文 “1. 先画动物的大轮廓(头和身体);2. 添画眼睛、耳朵、四肢等细节;3. 用喜欢的颜色涂色或画花纹”,并附 “轮廓起形步骤图”(圆形头→椭圆形身体→连接四肢),降低创作难度。(三)教材编写意图能力培养:通过 “观察图片 — 分析特征 — 参考示例 — 尝试创作” 的流程,培养学生 “图像识读”(看懂动物特征)与 “美术表现”(用画笔表现特征)能力;情感渗透:借助 “喜欢的动物” 主题,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渗透 “爱护动物、与动物友好相处” 的情感;学段适配:内容设计贴合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喜欢可爱形象、动手意愿强但技巧有限” 的学情,示例作品简洁易懂,创作步骤清晰,避免复杂技法要求。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维度 具体目标图像识读 1. 能观察教材中的动物图片,说出 1-2 种喜欢的动物(如小猫、小兔)的外形特征(如 “小猫有三角形耳朵、长胡须”“小兔有长耳朵、短尾巴”);2. 能看懂教材中学生作品的表现方法(如 “用曲线画小猫身体”“给小兔涂粉色”),区分 “写实表现”(如线描小猫)与 “创意表现”(如带花纹的大象)。美术表现 1. 能参照教材 “轮廓起形步骤图”,用铅笔在画纸上画出喜欢动物的大轮廓(头 + 身体 + 四肢),比例基本协调(如头不大于身体 2 倍);2. 能添画动物的关键细节(如眼睛、耳朵、花纹),并用彩笔涂色(或线描装饰),颜色搭配不杂乱;3. 能尝试添加 1 个简单道具或背景(如给小兔画胡萝卜、给小猫画小窝),丰富画面内容。审美判断 1. 能对比教材中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说出 “小猫的灵活”“大象的粗壮” 等直观审美感受;2. 能欣赏同龄学生作品(教材示例),说出 “我喜欢这幅小猫画,因为胡须画得很像”“这幅大象画的花纹很好看” 等评价,初步形成审美表达。创意实践 1. 能在教师引导下,突破 “写实” 限制,为动物设计 1 个创意细节(如给小狗画带斑点的衣服、给孔雀尾屏画爱心花纹);2. 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说说 “我给小兔画了蝴蝶结,因为我觉得这样更可爱”。文化理解 1. 能通过教材中的 “动物与人类” 小专栏,知道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如不欺负流浪猫、给小鸟喂食物);2. 能举例说出 “动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小狗能看家、小猫能捉老鼠),理解 “人与动物共生” 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观察与识别动物特征:能结合教材图片,准确说出喜欢动物的 “头、身体、四肢、特殊部位”(如小猫的胡须、小兔的长耳朵)特征,建立 “特征与动物” 的对应认知;掌握基础表现方法:能参照教材 “轮廓起形步骤图”,画出动物大轮廓,添画关键细节并涂色,完成 1 幅完整的 “我喜欢的动物” 作品;渗透爱护动物情感:通过教材专栏与师生互动,理解 “动物是人类好朋友”,萌发爱护动物的意识。(二)教学难点抓住动物核心特征:二年级学生易出现 “画猫像狗”“漏画关键细节(如小猫胡须)” 的问题,需引导其聚焦 “最能代表动物的特征”(如小兔的长耳朵、大象的长鼻子);平衡写实与创意:学生易陷入 “要么完全照搬图片,要么随意画无特征” 的极端,需引导其在 “抓住真实特征” 的基础上,添加简单创意(如花纹、道具);画面构图协调:学生易出现 “动物画得过小 / 过大”“细节挤在一起” 的问题,需借助教材示例,引导其合理安排画面空间(如动物占画面 2/3,细节分散在身体各部位)。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动物朋友聚会”,激发兴趣教材内容讲解展示教材第 28 页的 “动物朋友聚会” 主题图:画面中有小猫、小狗、小兔、大象、孔雀等动物,围坐成一圈,配文 “今天来了一群动物好朋友,它们要和大家一起玩 ——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师生互动师:“同学们,快看教材第 28 页!一群动物好朋友正在聚会呢!大家找找看,里面有你认识的动物吗?”生 1:“有小猫!还有小兔和大象!”师:“你看得真快!那在这些动物里,你最喜欢哪一个呀?说说你喜欢它的什么地方?”生 2:“我喜欢小兔,因为它有长长的耳朵,白白的毛,特别可爱!”生 3:“我喜欢孔雀,它的尾巴像一把大扇子,特别好看!”师:“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而且说出了喜欢的理由 —— 有的喜欢长耳朵,有的喜欢大尾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我喜欢的动物’,把它们的可爱样子画下来,好不好?”生(齐答):“好!”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中的 “动物聚会” 情境图,将学生带入 “与动物互动” 的氛围,激发对 “喜欢的动物” 的表达欲;同时通过 “喜欢什么、为什么” 的提问,引导学生初步关注动物特征,为后续 “观察特征” 环节铺垫,避免直接切入创作的突兀。新知探究一:“找动物特征”,识特点教材内容讲解展示教材第 29 页的 “动物特征细节图”:左侧:小猫特写 —— 标注 “耳朵:三角形;眼睛:圆形;胡须:细长;身体:椭圆形”;右侧:小兔特写 —— 标注 “耳朵:长长尖尖;尾巴:短短圆圆的;四肢:前短后长”;下方:“特征小任务” 图标 ——“找一找:你喜欢的动物,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师生互动师:“请大家打开教材第 29 页,看看左边的小猫和右边的小兔,教材已经帮我们标出了它们的特征。谁能照着教材的样子,说说小猫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生 1:“小猫的耳朵是三角形的!”师:“没错!那小兔的耳朵和小猫一样吗?教材里怎么说的?”生 2:“不一样!小兔的耳朵是长长的、尖尖的!”师:“太对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这些就是它们的‘特征’。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除了教材里的小猫和小兔,你喜欢的动物(比如小狗、大象)有什么特征?每组选 1 种动物,像教材那样,说出‘它的耳朵 / 眼睛 / 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引导:提醒 “不要只说‘可爱’,要说具体样子,比如‘小狗的耳朵是耷拉下来的’”)讨论后生 3(小组代表):“我们喜欢小狗,它的耳朵有的耷拉下来,有的竖起来,眼睛圆圆的,身体毛茸茸的!”师:“大家说得真具体!记住这些特征,我们画的时候就能把动物画得更像啦!”设计意图通过 “观察教材细节图→分组讨论拓展→提炼特征” 的互动,引导学生从 “笼统说可爱” 到 “具体说特征”,建立 “特征与动物” 的对应认知;结合教材中的 “特征小任务”,培养学生 “图像识读” 能力,突破 “观察与识别动物特征” 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分组讨论,提升合作表达能力。新知探究二:“学画动物”,明方法教材内容讲解展示教材第 30 页的 “学生作品与起形步骤图”:上方:3 幅学生作品 ——①线描小猫(步骤:先画圆形头→椭圆形身体→三角形耳朵→添胡须);②涂色小兔(步骤:先画长耳朵 + 圆形头→椭圆形身体→短尾巴→涂色);③创意大象(步骤:先画圆形头 + 长鼻子→椭圆形身体→粗四肢→添花纹);下方:“起形小提示”——“先画大轮廓(头和身体),再添细节,最后涂色 / 装饰”。师生互动师:“想把动物画出来,我们得有方法!大家看教材第 30 页的学生作品,他们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生 1:“先画头和身体,再画耳朵、眼睛这些细节!”师:“没错!教材里的‘起形小提示’也告诉我们 —— 先画大轮廓,再添细节。我们以教材里的小猫为例,一起说说步骤:第一步画什么?”生(齐答):“画圆形的头!”师:“第二步呢?”生 2:“画椭圆形的身体!”师:“对!头和身体连起来,就是‘大轮廓’。接下来要添什么?教材里的小猫添了什么?”生 3:“添了三角形耳朵、圆眼睛、长胡须!”师:“最后一步,有的同学像教材里的小兔那样涂色,有的像大象那样画花纹,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现在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跟着教材步骤画一只小猫,大家跟着说步骤好不好?”(教师边画边引导学生说步骤:“第一步,圆形头;第二步,椭圆形身体;第三步,三角形耳朵;第四步,添眼睛和胡须”)师:“大家看,按照教材步骤画,是不是很简单?等会儿你们画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先画大轮廓,再添细节!”设计意图通过 “分析教材学生作品→拆解起形步骤→教师示范” 的互动,让学生明确 “从大轮廓到细节” 的绘画方法,避免 “一开始就画细节导致比例失调” 的问题;结合教材中的 “起形小提示”,降低创作难度,培养 “美术表现” 能力,突破 “掌握基础表现方法” 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教师示范,直观呈现绘画过程,符合二年级学生 “需直观引导” 的学情。实践体验:“画我喜欢的动物”,练表现教材内容讲解展示教材第 31 页的 “创作提示与创意示例”:创作提示:“1. 选 1 种你喜欢的动物;2. 按‘先轮廓→再细节→最后装饰’的步骤画;3. 可以给动物添道具(如食物、小窝)或背景(如草地、天空);”创意示例:给小狗画骨头道具、给小兔画胡萝卜背景、给孔雀尾屏画星星花纹。师生互动师:“现在到了大家动手画的时间!请大家照着教材第 31 页的创作提示来做:第一步,选 1 种你喜欢的动物;第二步,先画大轮廓,再添细节;第三步,还可以像创意示例那样,给动物添道具或背景。画的时候如果忘了步骤,就看看教材第 30 页的步骤图,好不好?”(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①对轮廓画得过大 / 过小的学生,引导 “看教材里的作品,动物占画面多少?我们也让动物占画面 2/3 好不好?”;②对漏画特征的学生,提醒 “你喜欢的小狗有耷拉的耳朵,教材里的小猫画了胡须,你的动物特征别忘了哦”;③对不敢创意的学生,鼓励 “教材里的大象画了花纹,你也可以给你的动物画个小蝴蝶结或小衣服”)创作后师:“请大家把作品举起来,和同桌分享:你画的是什么动物?按照教材步骤画了哪几步?有没有像创意示例那样添道具或花纹?”生 1:“我画的是小兔,先画长耳朵和头,再画身体和尾巴,最后给它画了胡萝卜道具,像教材示例那样!”生 2:“我画的是小狗,先画头和身体,再画耷拉的耳朵,还给它画了斑点花纹,比教材里的小狗更可爱!”师:“大家都很棒!不仅跟着教材步骤画,还加了自己的创意,作品都很有特色!”设计意图通过 “参照教材提示创作→教师针对性指导→分享交流” 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将 “观察到的特征” 转化为 “美术表现”;结合教材中的创意示例,引导学生在 “写实” 基础上尝试创意,突破 “平衡写实与创意” 的教学难点;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表达创作思路,培养 “创意实践” 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针对性指导,解决 “构图失调、漏画特征” 等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完整作品。文化拓展:“动物与我们”,悟情感教材内容讲解展示教材第 31 页的 “动物与人类” 小专栏:图片:小朋友给流浪猫喂食物、给小鸟搭鸟窝;配文:“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能帮我们做事(如小狗看家、小猫捉老鼠),我们要爱护它们,不欺负、不伤害它们。”师生互动师:“大家看教材第 31 页的小专栏,图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生 1:“他们在给小猫喂食物,给小鸟搭窝!”师:“没错!教材里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能帮我们做事。谁能说说,动物能帮我们做什么?”生 2:“小狗能看家,不让坏人进来!”生 3:“小猫能捉老鼠,保护我们的粮食!”师:“太对了!那我们应该怎么爱护它们呢?教材里怎么提醒我们的?”生 4:“不欺负它们,不伤害它们!”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画了喜欢的动物,更要在生活中爱护它们 —— 看到流浪猫不追打,看到小鸟不掏鸟窝,这样动物才会和我们一直做朋友!”设计意图通过 “观察教材专栏图片→讨论动物作用→明确爱护方式” 的互动,将 “美术创作” 与 “情感教育” 结合,渗透 “爱护动物” 的意识;结合教材中的专栏内容,培养学生 “文化理解” 能力,理解 “人与动物共生” 的关系,完成 “渗透爱护动物情感” 的教学重点,同时让美术学习更具情感温度。总结提升:“分享我的动物画”,梳收获师生互动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喜欢的动物》,大家都画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谁愿意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动物,画了它的什么特征,有没有加创意呀?”生 1:“我画的是孔雀,画了它扇形的尾巴,还在尾巴上画了爱心花纹,因为我觉得这样更漂亮!”生 2:“我画的是大象,画了它长长的鼻子和粗粗的腿,还给它画了小房子,让它有地方住!”师:“大家不仅画得好,还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今天学会了:先观察动物的特征,再按‘先轮廓→再细节→最后装饰’的步骤画动物,还知道了要爱护动物。希望大家以后看到喜欢的动物,都能想起今天的课,用画笔把它们画下来,用行动爱护它们!”设计意图通过 “作品分享→总结收获” 的互动,梳理本课核心知识(观察特征、绘画步骤)与情感目标(爱护动物),强化学生记忆;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提升自信心,呼应 “创意实践” 与 “文化理解” 的核心素养目标,让课堂收尾更完整。小结本课围绕人美版(2024)《我喜欢的动物》的教材内容,以 “情境导入 — 特征观察 — 方法学习 — 创作实践 — 情感渗透” 为流程,实现了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的同步培养,同时贴合二年级学生学情:1.图像识读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材动物图片、细节图、学生作品,学会识别动物特征、看懂绘画步骤,从 “笼统感知” 提升到 “具体分析”,能准确说出动物的外形特点与绘画方法;2.美术表现能力:学生参照教材步骤图,完成 “从轮廓到细节再到装饰” 的创作,多数学生能画出动物核心特征,部分学生能添加创意细节,突破 “平衡写实与创意” 的难点,掌握基础绘画方法;3.审美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比教材中不同动物的特征、欣赏同龄作品,能说出具体的审美感受(如 “长耳朵的小兔更可爱”“带花纹的大象更好看”),初步形成审美表达意识;4.创意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突破 “照搬图片” 的限制,为动物添加道具或花纹,能大胆分享创作思路,培养 “主动创新、表达想法” 的能力;5.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教材 “动物与人类” 专栏,学生理解 “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知道要爱护动物,建立 “人与动物共生” 的认知,实现 “美术学习与情感教育” 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教材中的图片、作品、步骤提示与专栏内容,通过 “师问生答、分组讨论、动手创作、作品分享” 等互动形式,避免纯理论讲解,让学生在 “主动参与” 中建构知识;同时针对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需直观引导、喜欢互动” 的特点,用情境激发兴趣、用示例降低难度、用分享提升自信,真正实现 “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的美术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