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自主学习单【学什么】一、学习目标1.精准理解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能结合2025年“非遗数字化展览”“国风文创产品走红”等时政热点,区分文化现象与经济、政治现象,提升对文化本质的判断能力,树立“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物”的认知。2.全面掌握文化的四大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能结合2025年“全民阅读工程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等案例,分析不同功能的具体表现,深化对“文化作用”的理解,培养运用文化知识解读社会现象的能力。3.熟练运用文化内涵与功能的知识,能针对2025年“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文化自信培育”等现实问题提出初步建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思考,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二、学习重难点(一)重点1.文化的内涵:核心是区分“文化现象与经济、政治现象”,明确文化的“精神属性”,如2025年“某省举办非遗技艺大赛”(文化现象)与“非遗产品销售额增长”(经济现象)、“政府出台非遗保护政策”(政治现象)的差异。2.文化的四大功能:掌握各功能的具体表现与典型案例,如“引领风尚”对应2025年“公益广告倡导文明出行”,“推动发展”对应“文化IP带动旅游产业增收”,能结合时政准确匹配功能与实践。(二)难点1.文化内涵中“人类全部精神现象”的界定:避免将“纯自然现象”(如原始森林)、“纯物质产品”(如未经设计的普通工具)归为文化,需结合“人类精神活动或精神产品”的本质特征判断,如2025年“AI生成的国风绘画”(蕴含审美精神,属文化)与“工厂批量生产的空白画布”(无精神内涵,非文化)。2.文化功能的内在联系:理解五大功能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支撑,如2025年“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既通过“道德讲堂教育人民”,又通过“文化活动服务社会”,还能“带动乡村文旅发展(推动发展)”,需从整体视角分析文化的综合作用。三、学法指导1.现象分类法:收集2025年时政热点(如“非遗数字化”“红色文旅”“文创产业”),按“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分类,通过对比明确文化的精神属性,强化对内涵的理解。2.案例匹配法:为文化的五大功能分别匹配2025年典型案例(如“引领风尚→《2025公民文明行为公约》宣传”“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海峡两岸共同举办妈祖文化节”),制作“功能-案例”对照表,直观掌握文化功能的实践体现。【怎么学】一、自学活动第一目: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辨“文化与非文化”阅读教材明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其本质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结合时政案例分类辨析:2025年时政现象 现象类型 判断依据(是否属文化)某省上线“非遗数字博物馆”,民众可在线观看非遗技艺展示 文化现象 属人类精神产品(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呈现,传递文化审美)202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万亿元,同比增长8% 经济现象 体现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属经济活动范畴国家文旅部出台《2025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规划》 政治现象 是政府的文化管理政策,属政治活动范畴某高校研发“AI古籍修复技术”,助力文物保护 文化现象 属自然科学与技术(非意识形态文化),服务于文化传承某山区发现原始溶洞,未经过人类开发与宣传 自然现象 纯自然存在,无人类精神活动参与,非文化自我设问:“2025年‘国潮服饰流行’是否属文化现象?”(是,国潮服饰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审美观念与文化认同,是精神现象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特点——析“文化的本质属性”理解文化的核心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无人类则无文化),如2025年“机器狗表演”,若仅为机械动作则非文化,若融入“传统舞蹈节奏”(人类精神设计)则属文化;②文化依赖物质载体,如2025年“红色主题漫画”通过纸张、电子屏幕(物质载体)传递红色精神;③文化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如2025年“新中式家具设计”,既体现当代审美(时代性),又蕴含“天人合一”的中式理念(民族性)。结合案例思考:“2025年某企业生产的‘文化衫’,为何有的属文化,有的不属?”(印有“二十四节气”图案的文化衫,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属文化;仅印企业LOGO的普通T恤,无精神内涵,非文化)。第二目:文化的功能引领风尚——树“价值导向”功能内涵: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社会风尚。2025年时政案例: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2025中国美德人物》纪录片,讲述普通人的诚信、敬业故事,引导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某城市开展“文化墙彩绘活动”,以漫画形式宣传“垃圾分类”“文明出行”,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市民行为习惯。实践思考:“身边有哪些文化活动在引领风尚?”(如学校举办“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知识;社区张贴“孝老爱亲”海报,培育家庭美德)。教育人民——育“时代新人”功能内涵: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2025年时政案例:①教育部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中小学每周开设1节“红色文化专题课”,通过革命故事讲解、红色歌曲学唱,培养学生爱国情怀;②某省开展“农民夜校文化培训”,教授村民短视频制作、非遗技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与就业能力。理论联系: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分析“红色文化进课堂”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精神世界:了解革命历史;增强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斗志;促进全面发展: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服务社会——促“社会和谐”功能内涵: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2025年时政案例:①2025年“全国社区文化节”启动,各地社区开展广场舞大赛、书画展览、邻里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增进邻里关系;②某偏远地区建设“乡村文化礼堂”,设置图书角、放映室、非遗工坊,解决村民“文化生活匮乏”问题,减少乡村空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对比分析:“文化服务社会”与“经济服务社会”的差异(文化侧重精神需求满足,如文化节带来的愉悦感;经济侧重物质需求满足,如企业提供的商品)。推动发展——强“发展动力”功能内涵:文化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时政案例:①某省打造“敦煌文化IP”,开发敦煌主题手游、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馆,2025年上半年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0%,体现“文化赋能经济发展”;②我国“航天文化”推动航天产业发展,2025年“神舟十八号”任务引发全民航天热,带动航天科普书籍销量增长200%,同时激发青少年投身航天事业的热情,为航天产业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数据支撑:引用202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达8.5%,较2020年提升3个百分点”,印证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凝“民族精神”功能内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025年时政案例:①2025年“中秋海峡两岸共祭月”活动举办,大陆与台湾地区同步开展祭月仪式、汉服展示、诗词朗诵,通过共同的文化习俗,增强两岸同胞民族认同感;②某少数民族地区传承“那达慕大会”传统,2025年大会吸引超10万民众参与,通过摔跤、赛马等传统项目,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避免民族文化失传。深度思考:“为何说‘文化消亡则民族消亡’?”(如古楼兰文明因文化失传,民族也随之消失;中华民族因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民族精神始终凝聚,民族得以延续发展)。二、学习疑惑如何准确判断“物质载体”与“文化本身”的关系?例如2025年“故宫文创口红”,口红的“外壳设计(含故宫元素)”属文化,还是“口红本身”属文化?文化的“意识形态部分”与“非意识形态部分”如何区分?如2025年“某学者撰写的《中国科技史》”,是否属意识形态文化?文化功能中“推动发展”与“服务社会”的边界模糊,如“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既服务村民精神需求(服务社会),又带动乡村文旅发展(推动发展),如何精准区分两大功能的核心作用?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四、合作探究探究一:结合2025年“非遗数字化”热潮,分析文化的内涵与物质载体的关系材料呈现:2025年,我国启动“国家级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全国已有1200项非遗技艺实现“数字建档”,通过3D建模、VR技术,民众可在“云端非遗馆”沉浸式体验“苏绣针法”“古琴制作”“皮影戏表演”;同时,“非遗数字衍生品”走红,如基于“唐三彩纹样”设计的手机壁纸、以“昆曲唱段”制作的短视频背景音乐,下载量超10亿次。探究问题:(1)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中的“数字建档”“数字衍生品”是否属文化现象?为什么?(2)结合材料,说明“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物质载体)”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依赖物质载体”?探究思路:(1)均属文化现象。①“数字建档”是非遗技艺(人类精神产品)的数字化呈现,传递非遗背后的审美理念与技艺智慧,属非意识形态文化;②“数字衍生品”(壁纸、背景音乐)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满足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符合文化“精神现象”的本质属性。(2)①非遗文化(精神现象)无法脱离数字技术这一物质载体存在:若无3D建模、VR技术,非遗技艺的“云端展示”无法实现;若无手机、短视频平台,数字衍生品无法传播;②物质载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文化本身:数字技术是呈现非遗文化的工具,核心仍是非遗技艺中的精神内涵(如苏绣的精细审美、昆曲的韵律意境),若仅用数字技术呈现无文化内涵的内容(如随机图案),则非文化。探究二:以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例,分析文化的“服务社会”与“推动发展”功能材料呈现:2025年,国家文旅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某县依托“传统竹编技艺”,开展三项工作:①建设“竹编文化体验馆”,免费向村民开放,提供竹编教学、文化展览服务;②培育“竹编文创企业”,开发竹编灯具、收纳盒等产品,2025年上半年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③举办“竹编文化节”,吸引周边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收入增长40%。探究问题:(1)材料中哪些举措体现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哪些体现“推动发展”的功能?请分别说明。(2)结合材料,分析文化的“服务社会”与“推动发展”功能的内在联系。探究思路:(1)①服务社会:建设“竹编文化体验馆”,免费提供教学与展览,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文化生活),增进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维护乡村社会和谐,体现“服务社会”;②推动发展:培育文创企业带动村民增收、举办文化节带动旅游收入增长,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体现“推动发展”;同时,竹编技艺的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精神动力),也属“推动发展”。(2)两大功能相互支撑、不可分割:①“服务社会”是“推动发展”的基础:体验馆的文化服务提升村民竹编技艺水平与文化认同,为文创企业提供人才与文化素材,推动经济发展;②“推动发展”为“服务社会”提供保障:经济收入增长后,乡村有更多资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如升级体验馆),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形成“文化服务-经济发展-文化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探究三:运用文化功能知识,为2025年“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提建议材料呈现:2025年,某调研显示,部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仅30%能完整背诵《论语》10则以上),对国外文化盲目追捧(60%青少年更关注国外动漫、节日),文化自信有待提升。探究问题:结合文化的四大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各提1条具体建议,并说明每条建议体现的文化功能。探究思路:层面 具体建议 体现的文化功能学校 开设“传统文化实践课”,每周组织1次“书法练习”“传统戏曲学唱”,期末举办“传统文化展演” 教育人民(丰富精神世界,培养文化认同)、引领风尚(引导崇尚传统文化)社会 电视台推出“青少年传统文化挑战赛”节目,设置“诗词接龙”“非遗技艺体验”环节,吸引青少年观看 引领风尚(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服务社会(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家庭 家长每月带孩子参观1次“历史博物馆”“非遗展厅”,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按习俗举办家庭庆祝活动 教育人民(潜移默化传递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发展(通过家庭传承民族习俗,增强民族认同)【学得怎么样】一、检测(一)易错易混1.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则文明是自然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自然界。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2.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3.器物、行为、制度等文化载体就是文化本身。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4.优秀的文化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优秀的文化反映时代的潮流,可以推动时代的发展,但不能决定时代的走向。5.没有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典例剖析1.(2025·湖南高二上期末)南朝宋宗炳撰《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暎物”“澄怀味象”“畅神”“卧游”等观点,阐述了文人学子于峰峦重叠、云林森眇处优游盘桓,循影索理,与自然山川应目会心的生活理想,影响深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画家们常常于山水实体之中,通过各类感官体验,观察山川运行,体味自然意趣,寄寓无穷的人文情思。由此可见( )①天地山水等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②山水画作为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③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最终享有者、受益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5·江西模拟预测)江西抚州以市场为导向,以文昌里为根据地,创新文旅融合发展,从历史、陶瓷、艺术、民俗等角度着手传承文脉,通过科技赋能创新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等项目,高效能地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旅客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这体现出( )①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创新推动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三星堆创意舞蹈《金面》惊艳亮相。演出舞台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视觉盛宴,威严的青铜大立人像、神秘的面具......舞蹈演员带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游览数千年前的古蜀国,“沉浸式”感受三星堆文化。从中可以看出( )①现代科技赋予文化新内涵和持久生命力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③人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④三星堆文化对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3·全国乙卷)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参考答案:DDC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