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不同的土壤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不同的土壤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2《不同的土壤》教案
【核心概念】
(十)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0.3 岩石和土壤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材简析】
《不同土壤》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中的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土壤的差异并分类,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环境的联系。教材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颗粒大小、黏性”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主要类型,并了解它们的透水性、保水性等特性,为后续学习“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可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了解其主要特性(颜色、颗粒、透水性等)。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比较土壤差异的方法,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探究实践
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手捻、加水搓揉、渗水实验等)比较三种土壤,提升观察、实验操作与分析归纳能力,学会基于实验现象推理土壤特性。
4.态度责任
培养学生关注土壤、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对土壤科学的探究兴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三种土壤的特性(颗粒组成、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等),理解土壤特性与植物种植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准确推理土壤特性,深入理解土壤特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土壤、观察工具、过滤装置、记录单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上节课观察并研究了土壤,土壤里有哪些成分? 2.出示图片,提问:在我们身边不同的土壤。图中的这些土壤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不同的土壤。 预设:土壤里面有空气、沙子、黏土、腐殖质等上节课内容。 初步观察土壤的颜色、颗粒大小存在不同。 复习了上节课知识,解释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观察 (一)观察土壤颗粒 1.出示观察任务: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说一说你的发现。 2.分组发放三种土壤样本、放大镜,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思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形状有哪些不一样?” 组织小组交流观察发现,教师巡视倾听,随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放大镜观察下的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砂质土颗粒大、像砂粒;黏质土颗粒细小、黏糊;壤质土颗粒大小相对均衡。 结合教材图6,完善学生对土壤颗粒组成分类的认知,明确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颗粒判定依据。 5.小结:土壤颗粒有大有小,有大颗粒的砂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将这三种颗粒含量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 6.提问:砂质土就只含有砂粒吗,黏质土只含有黏粒吗?或者换一种说法,砂质土中含有砂粒较多? 同学们再次观察后发现:砂质土,砂粒含量较多;壤质土,砂粒、粉粒、黏粒差不多;黏质土,黏粒含量较多。 (二)比较不同土壤的特性 1.出示观察任务:我们可以选用多种方法比较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2.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一: 用手捻一捻,感受颗粒的大小及粗糙程度。 3.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二:和点水握一握,观察土壤是否能成团?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三:加水搓一搓,观察土壤是否能成条? 5.组织学生开展实验4渗水实验: 往3种同样多的土壤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它们渗出的水量有什么不同? 6.指导学生记录: 填写实验记录表格(PPT展示表格,包含实验方法、三种土壤观察现象),让学生及时记录结果,教师巡视指导规范记录 。 7.播放视频并小结:不同土壤其颗粒大小、黏性、渗水性等性质都不同。 8.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不同? 仔细观察土壤颗粒回答 (三)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1.提问: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喜欢壤质土呢? 2.出示表格讲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 了解观察任务,分组进行观察活动。 预设:放大镜观察下的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砂质土颗粒大、像砂粒;黏质土颗粒细小、黏糊;壤质土颗粒大小相对均衡。 分享交流。 学生经过分析发现沙质土并不全是砂粒,只是相对含量较多。 预设:砂质土,砂粒含量较多;壤质土,砂粒、粉粒、黏粒差不多;黏质土,黏粒含量较多 用手分别捻一捻三种干燥土壤,触摸后描述感觉,如砂质土粗糙、颗粒感强;黏质土细腻、发黏;壤质土粗细适中、手感较舒服。 分组往三种土壤中加少量水(用滴管滴加,控制水量),握一握、搓一搓,观察能否成团。通常黏质土易成团,砂质土难成团,壤质土能成团但不如黏质土紧密。 继续加水(适量),尝试搓条,黏质土可搓成细长条,砂质土难搓条,壤质土能搓短条但易断裂。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土壤保水性、黏性的关联 。 分组实验:取三个透明塑料杯,底部铺滤纸(或纱布),分别装入等量三种土壤,再缓慢倒入同样多的水(用烧杯或滴管控制水量一致),观察渗水情况。 现象记录:学生会发现砂质土渗水快、渗水量多;黏质土渗水慢、渗水量少;壤质土渗水速度和渗水量介于两者之间。 完善实验记录。 预设: 、 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土壤颗粒大小不一样,土壤颗粒大,缝隙大。砂质土的土壤颗粒大得多,所以缝隙大,渗水速度就快。 预设:不是所有植物都喜欢一种土壤。 观察不同土壤颗粒的成分,为后续研究不同土壤的特性奠定基础,便于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同的土壤其特性存在差异。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特点,举例说说各种土壤适合的植物。
讨论 1.出示阅读卡片,了解水稻、草莓、仙人球的生长习性,说一说它们分别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里。 2.出示互动游戏,组织学生完成土壤与植物的游戏活动。 (一)土壤知识互动游戏 通过游戏来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阅读卡片,并分析不同植物适宜的土壤。 预设:水稻适合土壤——黏质土。 草莓适合土壤——壤质土。 仙人球适合土壤:砂质土。 学生参与游戏。 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理解。 引导同学说说理由,在思考中学会活学活用。 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反思与评价 1.提问:本节课我们是如何研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的? 2.引导学生知道: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时,在3个同样的装置中分量同样干燥的砂质土、壤质土和黏质土,再倒入同样多的水,在相同时间内观察比较渗出水量的多少,就是在进行对比实验。利用对比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 分享交流。 渗透有关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 游戏过程,趣味性强,梳理思路,小结知识点。
作业 布置课后实践任务: 作业:查资料,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的植物的名称。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将科学课堂延伸到课后,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学习。
【板书】
2不同的土壤
2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