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昆虫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昆虫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1《昆虫》教案
【核心概念】
(五)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③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列举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通过观察多种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2.科学思维
(1)能通过对比观察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运用“演绎推理”判断生物是否为昆虫,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1)学会“整体→局部→对比”的观察方法,能规范填写观察记录单,通过制作昆虫模型深化对特征的理解,培养动手与合作能力。
4.态度责任
(1)对昆虫世界产生探究兴趣,乐于合作交流;认识到珍稀昆虫的保护价值,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尊重自然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并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能运用特征判断生物是否为昆虫。
难点:理解昆虫的结构与分类、生存环境的关联,掌握 “演绎推理” 的基本逻辑并应用于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昆虫图片(蚂蚁、蝴蝶、蝗虫、蜘蛛等)、记录单、审查记录卡、彩笔、橡皮泥(或黏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 · 问题 1.播放古诗动画:展示《曲江二首》“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的动态画面。 2.提问引导:“同学们,蝴蝶和蜻蜓是夏天常见的小生命!仔细看它们的身体,你发现了哪些特点?你们还见过类似的小生命吗? 3.出示任务:今天我们一起当‘昆虫小研究员’,解密它们的‘身体密码’! 1.学生观察画面,回答问题:“蝴蝶有翅膀。”“蜻蜓身体细细的,有头和尾巴。” 2.联系生活,预设:蜜蜂、蚂蚁。 3.明确探究角色与任务。 以真实生态情境为切入点,通过角色代入激发探究欲,降低对“昆虫”的陌生感。联系生活经验,落实素养导向的情境化设计。
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解密昆虫的共同特征 (一)解剖蚂蚁的“身体地图” 1.出示《昆虫研究院任务书》“委托函”:包括任务编号KCYJ-20250715
任务目标:观察红火蚁、蜜罐蚁,绘制“身体地图”,标注关键部位。 2.出示红火蚁、蜜蜂蚁‘蚂蚁图片。教师发放记录单。 3.观察蚂蚁图片: (1)整体观察:先看蚂蚁,身体分成了几个‘大块’?用彩笔在记录单上圈出来! (2)局部观察(触角):再看头部,有没有细细的‘小天线’?数一数有几对?记在‘触角数量’栏! (3)局部观察(足):胸部和腹部哪里不同?胸部是不是有细细的腿?数清楚有几对?填在‘足数量’栏! 4.播放蚂蚁搬家视频,提问:蚂蚁的触角像‘小天线’,能帮它做什么?足能帮它搬起比身体重的食物,这说明什么? 5.展示研究院新线索:PPT 切换带翅蚂蚁(雌蚁、雄蚁) 和不带翅蚂蚁(工蚁、兵蚁)对比图,标注:“研究院新线索送达!” 6.教师提问:对比带翅和不带翅的蚂蚁,哪些身体结构永远不变 ?哪些有变化 ? 7.功能猜想:带翅的蚂蚁可能要完成‘特殊任务’(比如繁殖、迁徙),不带翅的蚂蚁负责‘日常工作’(比如找食物、保卫巢穴)。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8.研究院温馨提示:蚂蚁是大自然的‘小卫士’,就像蝴蝶、蜻蜓一样重要!我们不能伤害蚂蚁。 (二)寻找昆虫的“家族密码” 1.出示研究院升级任务:这些特征是蚂蚁独有的,还是所有昆虫的共同秘密?” 2.出示蝴蝶、蝗虫、蝉、蚊子图片、昆虫特征记录表 3.提问:观察这四种昆虫,它们的身体分部和蚂蚁一样吗? (1)身体对比:先看蝴蝶,圈出‘头、胸、腹’” (2)关键对比:数触角、足、翅的数量,填到记录表中。(提示:蝗虫有‘翅鞘’和‘软翅’,但都算‘翅’)4.归纳“家族密码”:研究员们,现在请对比记录表 ——蚂蚁、蝴蝶、蝗虫、蝉、蚊子,有没有四个特征在所有昆虫身上重复出现? 5.明确: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1~2对翅。这就是昆虫的“家族密码” (三)昆虫“身份大审查” 1.情境创设:出示蜘蛛、蚜虫、苍蝇、蝎子、蜻蜓、蜜蜂图片,发布任务“这些动物想加入昆虫家族,请你用家族密码,当小法官进行审查。” 2.问题引导: (1)它们的身体外形具有昆虫的共同特征吗? (2)它们是昆虫吗? 3.示范判断: (1)蜘蛛身体分‘头胸部+腹部’(2部分),足有4对→不符合‘3部分、3对足’→不是昆虫。 (2)蚜虫身体分3部分,1 对触角,3对足→符合→是昆虫。 3.发放“审查记录卡”,按“身体分部→触角数量→足数量→翅数量”的顺序判断,填写“通过/不通过”及理由。 4.学生分组汇报。 探索活动二:了解我国的珍稀昆虫 1.情景展示:昆虫研究院有了新的发现,我国有一些珍稀昆虫,它们也是昆虫家族的重要成员。 2.播放金斑喙凤蝶、中华蛩蠊的视频片段。 3.提问:“这些昆虫为什么被称为‘珍稀’?” 4.引导思考:“金斑喙凤蝶的翅膀像‘黄金宝石’,中华蛩蠊的足适合在土壤里爬行,它们的结构如何适应生存环境?人类为什么要保护它们?” 探索活动三:昆虫模型展览馆 1.昆虫研究院发布任务: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昆虫,我们来制作昆虫模型,展示今天的研究成果吧。 2.发放橡皮泥材料包,提问:“如何用这些材料做出‘符合密码’的昆虫?比如蚂蚁(头胸腹、1 对触角、3 对足)、蝴蝶(2 对翅)。” 3.教师指导 (1)小组先规划‘昆虫蓝图’(画设计稿)。 (2)分工制作:谁做头胸腹?谁做触角和足?” (3)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4.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并进行讲解。 1.学生观察图片,用彩笔圈出蚂蚁的三部分。 2.完成记录单: 3.猜想蚂蚁足和触角的功能 预设:触角能帮蚂蚁打招呼!足很有力,才能搬大虫子!这说明它们的身体结构是有用的。 4.对比不同蚂蚁,预设:带翅膀的蚂蚁可以飞出去找新地方,不带翅膀的就在家干活。 1.认真听取任务。 2.观察蝴蝶、蝗虫等图片。 3.用彩笔圈出蝴蝶的 “头、胸、腹”。 4.提示后理解蝗虫“都算翅”,认真填写记录表。 5.归纳“家族密码”,小组讨论激烈,尝试总结:“它们都有头、胸、腹三部分。”“触角都是1对,足都是 3对”“翅膀有的2 对,有的1对。” 1.观看教师示范判断时,认真记录方法:“先看身体分几部分,再数足和触角!” 2.分组填写“审查记录卡”。 3.小组汇报,展示本组记录卡 1.观看视频 2.预设回答:它们的家可能被破坏了。 3.预设发言:金斑喙凤蝶的翅膀漂亮,能不被发现。中华蛩蠊的足适合在土里爬,因此住在地下。 4.思考预设:因为它们快灭绝了,我们要保护它们。 1.学生分组活动,制作昆虫模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通过“研究院任务书”创设探究情境,让观察活动更具目的性,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 通过“整体观察→局部细化”的步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为后续归纳昆虫特征奠定基础。同时,对比带翅与不带翅蚂蚁的差异,强化了 “核心特征不变”的认知,为后续“家族密码”的归纳埋下伏笔;同时“温馨提示”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心。 以“任务升级”推动探究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多昆虫对比观察,让学生在“找相同”的过程中自主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对“翅鞘”的疑问处理,体现“生成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翅”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情境将知识应用转化为趣味活动,让学生在 “玩”中巩固昆虫特征,避免机械练习的枯燥性。示范判断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的推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珍稀昆虫的视频,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让“昆虫 的概念从“常见”延伸到“珍稀”,丰富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制作模型是对“昆虫特征”的实践应用,将抽象的“家族密码”转化为具象的手工作品,加深对特征的记忆和理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反思 · 评价 1. 回顾审查过程,引出推理方法:小法官们用“昆虫家族密码”判断动物身份时,都用到了一个特别厉害的思维工具!它叫作“演绎推理”。 2.拆解演绎推理(PPT出示“演绎推理三段论”): (1)大前提(昆虫共同特征):昆虫必须有头胸腹、1 对触角、3 对足,有些有1~2对翅。 (2)小前提(具体动物的特征):蜜蜂有头胸腹、1 对触角、3 对足… (3)结论(推导结果):蜜蜂是昆虫! 3.练习应用:“用演绎推理判断‘蝴蝶是昆虫吗’,模仿课本句式说一遍!” 4.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朗读大前提,补充小前提:蜜蜂符合这些特征。 2.预设:因为昆虫必须有头胸腹、1 对触角、3对足、1~2对翅,蝴蝶有头胸腹、1对触角、3对足、2对翅,所以蝴蝶是昆虫。 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互评 通过“昆虫审查”的实例引出“演绎推理”,避免直接讲解概念的枯燥性,学生主动运用推理方法,将“知道”转化为“会用”,提升科学思维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素养目标。 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拓展 · 迁移 1.防蚊虫叮咬小妙招:夏天蚊虫多,它们会用口器叮咬我们。结合昆虫的习性,想想如何防止被叮咬?回家和家人分享方法! 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涂驱蚊液、穿长袖长裤。 将昆虫特征与习性与生活中的防蚊虫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板书】
1.1昆虫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